為你
亞伯拉罕在這事上明明有罪,為什麼神竟要他為亞比米勒禱告?答案是:神要亞伯拉罕成為一個代求的人。
「他要為你禱告」,哈拿的禱告、以利沙求孩子復活的禱告、但以理為以色列百姓禱告,都是使用這個希伯來文veyit palel。
神的回應只怕對亞伯拉罕本人也很有衝擊。他當然知道是自己犯錯引起禍害,也知道就是他造成亞米比勒的困局。然而神卻要他為受害者代求,目的就是要讓他從欺瞞的罪中悔改,在亞米比勒面前和神面前懺悔。作為一個祭司,不表示亞伯拉罕是個完美不犯罪的人,但他所領受的職責卻是貴重的,就是替人禱告、獻祭。
同樣,我們新約信徒也不是因好行為而擁有祭司的身分,乃是因為神按他在我們生命中的計畫和旨意選召我們,要我們去承擔一個更大的責任,就是成為一個君尊的祭司。這是何等寶貴的身分!
認識未得之民 每日靈修代禱

他(亞伯拉罕)是先知,他要為你禱告 ,使你存活。
創20:7

神啊,敵人辱罵要到幾時 呢?仇敵褻瀆你的名要到永遠嗎?
詩74:10
幾時
我們每天祈求,甚至帶著責怪的意思問神:「我還要等多久?」我們的眼光與神不同,所以不明白為什麼他遲遲不行動。有些人甚至以為神如果不是沒有愛心,就是沒有能力。
我們應該相信神的良善和能力。在我們還沒有祈求之前,神已經知道我們的需要,他會在最恰當的時機行動,以達到他預定的旨意。我們應該求神饒恕我們自以為是的態度,不再唱「多久」的藍調。

……順服空中掌權者 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靈。
弗2:2
空中掌權者
保羅還提到「掌權者」exousia,有些版本翻譯為「能力」,但其實屬靈爭戰是關乎權柄,並不是關於能力。撒旦要挑戰的是神的權柄,它也積極操控人達到這個目的。
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建立能力,而是得到權柄。權柄只能給予,不能賺取,所以我們要選擇順服神,不要順服撒旦。換句話說,當我們順服神,神就贏了這爭戰。
尋求能力恰恰是撒旦所要的,因為能力會把焦點放在自我;權柄的焦點則是賜予的神,與自己無關。
什麼時候,我們的生命受到「能力」的誘惑時,要一口拒絕它;什麼時候,權柄呼喚我們時,要快快順服。

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欲 ,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
弗2:3
私欲
epithumia的希伯來字ta’awa,讓我們想起民數記中百姓為了吃肉的欲望,惹神發怒嗎?那時神使成群鵪鶉飛來,百姓兩天日夜捕取鵪鶉,甚至積攢起來,結果神降下瘟疫,導致很多人死亡。發生這悲劇的地方就被稱為qibrot-hatta’awa(貪欲者的墳墓)。
以色列百姓死在qubrot-hatta’awa和饑餓無關,乃是因為不滿足神的供應,有了還要更多,寧願把多的、無用的都囤積起來。人的私欲也是如此,往往是因為想要更多而無限的屯積,以為「擁有」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但願我們醒悟過來,不要靠近以色列人發生悲劇的地方──貪欲者的墳墓。小心!只要再多積攢一點,很容易就會掉進去。

凡事我都可行 ,但不都有益處。
林前6:12
可行
我們很清楚偷竊、說謊、謀殺、淫亂等罪行會為個人和社會帶來惡果,所以可能不會去做這些事。但一些沒那麼嚴重後果的事,我們是否就認為偶爾做一做沒關係呢?
「可行」的希臘字exesti是耶穌和法利賽人討論可行、不可行的問題時最常用的。這字由兩個希臘字組成:ek(出);eimi(是),意思是「可能是甚麼,出來的會是什麼」、「合法的。」
保羅要對高舉個人自由的哥林多教會說的,不是一個人能做甚麼,不能做什麼,而是必須選擇做討神喜悅和對人有益的事。
基督教信仰不是一個法令的宗教,強制信徒要符合規範。神希望我們甘心樂意順從神、願意服事他人。因此,我們是選擇要凡事不妄為、時刻顧及他人。

神阿,你降下大雨。使你貧瘠的產業 得到滋潤。
詩68:9,新譯本
貧瘠的產業
「貧瘠」la’ah是「使疲乏、使挫折或使筋疲力竭」的意思。如此這畫面就稍微改變,原來這產業不是一直都如此貧瘠,它曾經朝氣蓬勃、充滿生氣,只是時間和患難使留它日漸貧瘠。曾經提供力量的希望已消減,人們反復做著磨物輪的工作,生活不再有喜樂,只剩沉重的義務。
「我努力又努力,已筋疲力盡了。」「我曉得神看顧我,可是我已沒力氣了。我禱告、等候,神好像都不回答。」
你有這樣的感受嗎?
當人對「產業」感到疲憊時,雨就降下來。大衛看到快下雨了,雖然還沒下,但快下了。

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 愛,我就算不得什麼。
林前13:2
沒有
要了解愛的真諦,首先必須摘掉所有驕傲。所有我在世上的階級、地位都不能發生任何作用。相反地,在人的成就結束的地方,才是愛的開始。
我們都想擁有先知頭銜,想掌握人生的奧祕,想擁有堅強的信心,以致能讓大山挪移。如果有人帶著以上這些能力出現在教會,我們豈不視他為屬靈偉人或信心英雄嗎?
然而,保羅說:「不要。」除非他有愛心,否則這一切吸引人的資歷只不過是空洞。
在「不要」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含意:一、若不擁有神那樣捨己、犧牲的愛,所有獎盃、證書和履歷表都沒有用;二、若有願意為他人犧牲的愛,其他的資歷也就不重要了。
所以,我們要追求的──只有愛。

現在你們為什麼試探 神,要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外邦)門徒的頸上呢?
徒15:10
試探
希臘文「你們為什麼試探神」不僅是表達一般「試驗」和「證明」,而是要求神背棄他自己的承諾。
彼得的聽眾都是一些敬虔的法利賽人,他們聽見彼得指責他們是在試探神,必定會豎起耳仔細地聽。
猶太信徒認為外邦信徒蒙神施恩接納,和他們一樣成為屬神的百姓,為了向獨一的真神表示忠信,他們應該要遵守摩西律法,才能守住所得到的救恩。然而這絕不是神的要求!當人的要求超過了神的要求,就是試探神了。
神的救恩永遠是在人順服以前,就先賜下了。他拯救以色列百姓,不是因為他們表現好;他拯救外邦人也是如此。我們不要搞律法主義,替救恩加上別的條件來試探神。而要慎重思考神的救恩:「單單恩典,沒有別的。」

不要效法 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可以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12:2
效法
「效法」的希臘字suschematizo中有schematic這個形容體系架構的英文字,加了sus就是「和……在一起」。保羅的意思是不要我們被這世代的模式和時尚來定型和塑造。讓我們分辨一下:
1. 你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人生的「成功」?你是否極力要子女身居要職,在社會上舉足輕重?還是你以認識神和他的旨意,為接受教育的最高目的?
2. 你在職場上以活出神的品格,抑或以升遷為重?你工作是為了服事神、履行神的旨意,使用自己的專業來幫助有需要的人,還是只為了賺取五斗米?
3. 你是否滿意神給你的人生,還是經常覺得懷才不遇,想要更加出人頭地?
你的生活中有多少成分,是仍按照這世代的模式來塑造呢?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可以察驗 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12:2
可以察驗
「心意更新」有一個具體的目標,就是為了可以察驗、明辨神美好的旨意。
保羅並不是說當你「心意更新」了,就會洞察神對你生命中的完美計畫。他乃是說更新的結果會使你改變,而你那改變的生命,會成為彰顯神美善心意的器皿。
我們都希望知道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是什麼,但若只是知道,卻沒有在心意和行為上更新改變,這樣的「知道」是不可能真正明白神的心。
神會指示我們他的旨意,就看我們是否願意更新自己來順服神。當你凡事從神的眼光來看,就能成為彰顯神旨意的器皿,向人證實神在我們身上的工作。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可以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 旨意。
羅12:2
善良、純全、可喜悅的
3個形容詞都表示當事情是「良好、合適、完整和成熟」時,就揭示出神的旨意。保羅不是要我們去發現或證明神的旨意是美好的,因為那是肯定的,也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保羅要說的是,一旦你開始更新改變,就能夠明辨、發現和彰顯神美好的旨意。
其實想了解神對我們生命的旨意,別無蹊徑,凡願意聽從神的人,都會清楚看到他的旨意。只要我們的行動轉變那刻,就能經歷神所要帶給我們最美好和滿足喜樂的結果。
神藉著聖靈、透過他的道,告訴我們該做什麼,若想察驗神的美好旨意,順服就是認識神奧祕的最好途徑。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羅12:4-5
所以
我們的生活要成為屬神、可喜悅的活祭,「所以」不可被這世代的潮流塑造,要天天被神的思想更新,選擇要跟從神指示的道。
首先我們要學習放下自己,與其他主內肢體互相聯絡,各人操練神給我們的恩賜,讓整個身體都合乎神的目的。沒有哪個肢體比其他部分肢體更重要,當我們都按神對各人的設計,做神指定我們最合適做的工作時,不僅發現自己能恰到好處活出討神喜悅的生活,同時也使別人得益處。
但如果你不按照神對你的設計,來參與神百姓的群體生活,例如讓腳來做手的工作,大家都會感到吃力、挫折和失望,就不能享受服事的滿足,經歷神以我們的行事為人來敬拜事奉他的喜樂了。
gar提醒我們想一想:我當如何服事,才合乎神對我的設計?

正如 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羅12:4-5
正如
保羅強調教會「正如」一個身體,許多部位彼此配合運作,絕不會傷害到身體或其他肢體;信徒也要如此合理使用恩賜,讓神家中的全體得益。
按照神的設計,每人都領受不同的恩賜,神要我們用恩賜彼此服事。若不按神的心意使用恩賜,誤用或濫用,就會失去恩賜,還會引發其他問題。比如一個人有洞見未來的恩賜,能夠很快抓住問題關鍵,發現解決方法,他可以使用這恩賜來造就教會群體,也可以用這恩賜找漏洞、論斷他人,甚至操控他人或謀私。
在神的國中沒有等級,沒有誰比誰更重要,乃是平等地聯絡在一起。眾人只有一個元首基督,由他來指揮身體各部分互相配合,產生優美和諧的姿態。
你是這樣子發揮神所給的恩賜來服事教會嗎?

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 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羅12:3
應當
今天許多人認為自己最重要,這是「自我」的天然表現,然而當我們信主以後,最大的轉變應該就是這種自我觀。
如何改變?讓我們從聖經「救贖」這字來看。希伯來文ga-al的字母圖形是「高舉神而得救,所帶來的結果便是生命有秩序、神智健全。」與ga-al相反的卻是驕傲(gayah),就是看自己最重要,凡事都要自己作主,後果則是不堪設想,甚至會讓人發瘋。
保羅的解決之道就是「合乎中道」(sound judgment),意思是「心裡明白過來」。這字也用在馬可福音5:15,是被鬼附的人恢復理性時的用字。凡過度自我中心和驕傲的人,就會失去理智,陷入失心瘋中。
保羅在教導我們最基本的道理,就是放下自己,高舉主。凡是以自己利益為優先、自我防禦的生存之道、要出人頭地的心態,通通都必須改變,不然會影響恩賜的運用和發揮。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 。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羅12:4-5
用處
恩賜不是職位。我們常以為牧師、組長、執事這些有職位的人,就是有恩賜的人。但保羅說的是各人按恩賜彼此服事所產生的實際成果,換句話說就是使之有用。試想想如果不用手來拿東西,反用口或腳去拿,這樣的身體好看或得體嗎?可是今天教會就是如此,小部分人在服事,大部分人閒懶不動。
既然是肢體,每人都肯定有與生俱來的天賦,比如有些人善於傾聽,就發揮關懷的恩賜。
來吧,不要坐著,將自己的才幹、學識、技能完全奉獻在十字架的祭壇上,給神使用,開始彼此服事吧!

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 ……
羅12:3
大小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羅馬書12章的恩賜討論。神給我們一個尺度信心來量度和知道甚麼是好的、整全、合適和完滿的。這很重要,因為彼此造就的恩賜來自神,你我都收到了,至於如何運用恩賜,就在乎你和神的關係,你對他的認識和信心多少。
當我這樣生活就會發現神的標準,認識甚麼是美好、整全和完滿,知道神要我做什麼,可以成為一個信靠、討他喜悅和他人祝福的人,這正是我想要的人生,也是神造我的目的。

照著所賜給 我們的恩典,我們各有不同的恩賜。
羅12:6,中文標譯本
所賜給
從希臘語法看得更清楚,保羅強調神是恩賜的源頭,因此神要達到的目的才是重點,整句話更像是一個命令:「有著不同的恩賜,去做點什麼吧!」
神賜下很多恩賜,他不要求我們都相同。恩賜是神的恩典,我們無法用行為賺取,也不能透過上課來得到。神隨著己意將恩賜分給各人,目的是要我們用來服事神和人,而不是用來服務自己。
「所賜給的」的希臘字didomi意思是「恩賜是白白得來的,是神託付、授權給人使用的」。神將恩賜託付給我們,為的是讓我們可以按照他的設計,成為他的手腳,代表他治理世界。
今天很多人不停下來聆聽神,就開始莽撞行事,不停地嘗試、做錯、糾正。神要我們知道自己的特點,了解自己所擅長的,回到神對我們的原始設計,就不必到處碰壁了。

照著所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各有不同的恩賜 。
羅12:6,中文標譯本
恩賜
Charismata包含「喜樂」的觀念,英文分別翻譯成rejoice、joy、grace、bestow,就是滿心感恩和領受等意思。
使用造物主所給我們的恩賜,按他的旨意來使用,就會為我們帶來喜樂,他的心意就是要我們經歷到應用這些恩賜的喜樂。使用恩賜和在世上顯露神的榮耀,兩者有直接的關係,難怪希伯來字的「作工」和「服事、敬拜神」是同一個字。
你從工作中得到喜樂嗎?你體驗到藉著你的努力得來的喜樂嗎?有調查顯示,70%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自然就不會喜樂,因為沒有發揮神給你的天賦。
如果你屬於那70%,就該想想辦法了。聖經所描述與神同在的生活不是苦差事,而是一種「歡慶」的狀態。你預備好來參與神的喜樂了嗎?

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 。
耶29:11
指望
今天的經文,耶利米所說的「指望」,希伯來字母tiqwah的圖畫含義「是一條釘在未來的準繩」,含有「指望」和「尺度」兩種意思。翻譯為希臘文就是metron(量度用的工具)。
保羅是猶太拉比,當他用metron這個字,顯然知道與tiqwah(指望)有關。因此「指望」不僅指人因為信靠神,而對目前的生活有美好盼望,更是關乎因信與主聯合之後,進入為主而活的生活標準。
神的標準是具有永恆和不朽價值的。當我們願意好好使用神所賜的恩賜造就他人,使基督身體得到建立,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裡,信賴父神,這一切所作的就會永遠隨著我們,這就是末後的最大「指望」。

(稱謝 詩。)普天下當向耶和華歡呼!
詩100:1
稱謝
Todah的含意很廣,可以指「感恩所獻的平安祭」,涵蓋從敬拜時的稱謝、讚美、歌頌,到向全地宣告神的威嚴。
這首詩吩咐所有受造物要歡喜向耶和華獻上感謝的祭,因為這是我們本來就該做的義務;其次、因為神創造了我們;第三、神揀選了我們;第四、神豐富供應我們;第五、神是美善的;最後,神是仁慈的。
我們常因生活中的陰暗面而抱怨,詩篇提醒我們,要注目掌管萬有的慈愛神。聖經把我們的仇敵撒旦描繪為吼叫的獅子,遍地尋找可吞吃的人。我們若專注於人的困境,那麼生活中的大小問題就排山倒海而來,遮住我們眼睛,看不見神的能力、美善、仁慈。但,讚美、感恩和稱謝神,會改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你因活著而感恩嗎?為現今的境況讚美神嗎?為神揀選你去處理當下的困境而喜樂嗎?你常歡喜快樂地敬拜嗎?

看哪,我切慕 你的訓詞;求你因你的公義賜我生命!
詩119:40
切慕
其實只要你是活在神的面前,聽從神的心意,你有自由做任何正確的選擇。神的主權和人的自由就是:當你選擇聽從神,不管你選什麼,每個抉擇都會是正確的。關鍵是聽從。真正敞開心聽從神的指引,無論走哪條路都不會走錯。相反的,若沒有一顆完全順服神的心,無論那抉擇看上去多麼好,都是錯的。
我們受希臘觀點影響,總會要求所有事情要有標準答案,但聖經不提供這樣的答案。神的計畫好像每日糧食,你不能只取一次存貯起來,而是時刻保持與神密切關係。
看看耶穌,他只做父神要他做的事,只說父神告訴他說的話,每天活著都完全順服神,以致他所有選擇和行動,與天父的心意一致。讓我們學習時時尋求神,與他的心意對齊吧!

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 倒比你們先進神的國。
太21:31
稅吏和娼妓
耶穌之前說了個比喻,告訴我們怎樣的人才蒙神悅納。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最初不肯聽從父親,後來他懊悔了,願意照父親所說的去做;另一個兒子雖口說要聽從父親,但他沒有實際的行動。耶穌說第一個兒子會先進神的國,因為他改變了想法和行為。
稅吏和娼妓雖然被社會蔑視,然而當他們悔改接受主後,帶來行為的改變,這樣的人會得到神的饒恕。反而法利賽人不覺得需要悔改,不覺得自己有病需要醫生,他們的行為和所相信的教義不符合,不知不覺中,他們和稅吏娼妓調換了位置。
真正信主的人,行為會改變,就是跟隨耶穌所做的事:愛仇敵,為逼迫自己的人禱告,花時間和金錢與窮人、被欺壓、受排斥的人在一起,反對有口無心的宗教,過簡樸生活,對人慷慨仁慈等等。

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生了該隱(「該隱」意思是「得」),她說:「我靠耶和華得了 一個男的。」
創4:1
得了
夏娃是神造給亞當的’ezer(幫助者)。在神的計畫裡,人與人是以關係來連結和界定自己身分的。但是人墮落了,兩人失去了彼此信任的和諧關係,從此亞當不只否定夏娃是他的’ezer,而且還要管轄妻子。然而無論亞當態度如何,夏娃’ezer的角色是不變的,只是她成了誰的‘ezer呢?
當夏娃說:「我得了一個男的」,意味著她重獲失落了的’ezer角色,亞當不讓她成為’ezer,她就做該隱的’ezer 吧!
希伯來動詞qanah是「買來、得到、擁有」,我們不會用這字眼描述生孩子,但夏娃卻用了這含有報復意味的字。罪導致關係分裂,使人不能實現團結和幫助的目的。夏娃有生育能力,便自作主張以這能力,得到一個取代亞當的男人。
該隱的名字是武器的意思,當我們要重拾身分地位,一個方法是拿出武器為自己而戰,另一個方法則是以恩典和饒恕來面對。你會用哪一種辦法?

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生了該隱(就是得的意思),便說:「耶和華使我 得了一個男子。」
創4:1,和合本
使我
中文翻譯成「耶和華使我得了……」,原文的字面有個介系詞et不容易翻譯。Et後面一般會跟著一個直接受詞,但「耶和華」怎能作為直接受詞呢?英文聖經多數把et翻譯為with,好像是「藉著耶和華的幫助,我得了……」的意思,這恐怕不是經文的意思。
如果神是et的受詞,在夏姓眼裡她不是得了這個孩子,乃是得了「神」這個工具,神是她的「小精靈」,能給她所要的東西。
聖經不會出錯,經文中出現et不是偶然的,我們不能忽略夏娃的話,她認為自己能調遣神來為她做事。
我們有時也會說類似的話:「主啊,幫助我達成這計畫」、「神啊,請趕快給我所要的!」罪扭曲了我們與神的關係,人本應該要敬拜神、尊崇神,但我們卻把神當成可以利用的工具。我們也在禱告中藏了一個et。

但我倚靠你的慈愛 ;我的心因你的救恩快樂。
詩13:5
慈愛
我們的社會深受希臘思想影響,只注重表現,不注重品格。我們相信人的價值取決於他所生產出來的成果,而不是看他帶著多少神的形像。神的簡歷很不同,他不羅列自己的成就(雖然他有很多奇妙偉大的作為),而是先列出他的屬性。在神的屬性中,慈愛列在首位。
「慈愛」的希伯來字Hesed有很多意思,包括仁慈、信實、良善等等,這些形容詞互相有關聯。詩篇136章重複說了26次「他的慈愛永遠長存」,這是希伯來人典型寫作手法,表達hesed是神一切行動的基礎,也是他所有決定的原因。
細讀這篇詩,你會發現起初詩人是在哀愁當中,因為他感覺不到神的眷顧。詩人向神哭訴:「耶和華啊,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後來詩人漸漸梳理自己的情緒,詩的後半部他就改變了,開始能向神傾訴內心的感受,因為他看到了神慈愛的屬性,發現神是可倚靠的。

但我倚靠你的慈愛;我的心因你的救恩 快樂。
詩13:5
救恩
神的yeshua不是讓我們可以避開或逃離危急,乃是面對困難時為我們提供增援。所以,希伯來思想中的「得救」,主要不是關乎將來進天堂,不像福音派喜歡問的「你死後會到哪裡去?」
希伯來觀點的焦點不放在死後,而在於現在過哪一種生活?聖經應許我們現在就能夠與父神相交,他現在就能夠為我提供支援,讓我在地上實現神的旨意。
所以,我們在新舊約讀到「救恩」這個字,不要立即想到進天堂,要想到是在實際試煉和患難中,得到神的支援。詩人「因神的救恩歡樂」,是因為當他面對破爛人生時,得到了從神來的援助,可以扭轉和更新事物。
最奇妙的是,主耶穌的名字正是yeshua。當舊約的人歡呼神的解救時,他們是在為彌賽亞耶穌歡呼。換言之,父早就差派了神子來提供營救和援助。

從平安祭 中,他要把火祭獻給耶和華。
利3:3
平安祭
希臘世界和希伯來世界對「平安」的觀念截然不同,前者看人生是戰場,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爭奪,平安就是指沒有了這些爭戰的狀態。我們比較受這樣的觀念影響。希伯來世界剛好相反,對他們來說,平安是消滅混亂的權勢,由神來治理。
神在創世之時就建立了完美秩序,讓世界按正常規律運轉,平安本來就是神希望的常態。當人願意順服神的治理時就會有平安;不肯悔改、想要主宰自己人生的人,就不會有平安。我們若要得到平安,就要回到神那裡。
耶穌是自願來到世上,除去魔鬼的混亂權勢,帶來神的治理,讓人與神和好,他是最完美的「平安祭」。只有耶穌能帶來平安,你希望擁有這份平安嗎?

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 ,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
徒15:21
傳講
難道雅各不擔心這些歸主的外邦人會濫用神的恩典嗎?他不擔心,因為他知道這些人每逢安息日都有聽摩西的律法。過去他們每周都和神的百姓一同在會堂敬拜、守安息日,如今他們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並不會改變過去對神的道已有的知識,依然會持守摩西的教導,順服聖經的教導。
此次的「耶路撒冷大會」是在耶穌復活多年以後舉行的,當時使徒保羅和巴拿巴都有出席,大家對於「聽從摩西的教導」和「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並沒有任何爭議。
後來的神學發展,使我們對「律法」和「恩典」的關係有誤解,初期教會並沒有兩者對立的觀念。

你們若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你們若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 饒恕你們的過犯。
太6:14-15
也必不
「饒恕」的希臘字aphiemi不是忽略不計或裝作沒事發生,而是「放開手、釋放、扔掉、赦免」。被得罪是真實的,債務是該償還的,損失已經造成。饒恕就是在這些事實面前願意不再追討或爭辯,欣然接受一切損失,和平離開。
最後,這詞和「不」oude、「也」de連在一起,語氣很強,表明你若斤斤計較,不饒恕別人,你的問題對神來說是很嚴重的,因為你的行為虧欠了神的慷慨。
我們要注意耶穌的話,一心聽從和效法他,千萬不要假裝不知道或稀釋他的命令。我們是得了神恩典的人,必須對別人反映出同樣的恩典。

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 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
創22:9
捆綁
「捆綁」的希伯來字akod形容很緊的捆綁,緊到鬆綁之後會留下深深的勒痕。
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耶穌復活的身體要留下釘痕?因為那是他順服的痕跡,也提醒我們要效法耶穌的順服。
你曾否讓神「捆綁」你?你的生命有因著順服神而留下勒痕嗎?這些勒痕肯定是痛的,但卻極有意義。一個跟隨耶穌的人身上若沒有留下任何akod,恐怕他是太軟弱或太愚頑,不明白因順從而受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