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
lev告訴我們但以理全人參與這事,他的意志、思想和感情全投入在他的行動中;他把一切都賭進去,熱誠地、全心全意地做這件事。
shavats說得更清楚。shavats由三個子音組成,這些子音可以有兩個不同的意思。一、「鑲嵌」,通常用來描述製作珠寶的技巧,有謹慎琢磨一個作品的意思。這字用來描述但以理在巴比倫如何謹慎地為神製作一件「珠寶」;二、shavats含有焦慮、痛苦的意思。因此,但以理的決定並不簡單,更不是單純理性上的決定,乃是經歷了掙扎、揪心做出的決定。
今天,「巴比倫」也要同化你,要你接納它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願意被同化,只是頭腦想一想並不足夠,必須像但以理使出全人全力才行。這樣的決定需要謹慎地琢磨,並且要準備付出很高的代價。
認識未得之民 每日靈修代禱

但以理卻立志 ,不……玷污自己。
但1:8

作基督耶穌僕人的以巴弗問你們安。他在禱告之間,常為你們竭力 地祈求。(西4:12)
西4:13
竭力
以巴弗竭力地祈禱,希臘文是pantote agonizomenos,英文agonize便是從這字來的,意思是「痛哭流淚」。
我們在知識上或許明白「竭力祈求」的意思 ,也知道人的努力一定要和神的心意一致,否則不成事,這需要靠禱告才行。然而,我們就是很難禱告!似乎禱告比做任何事都更難,我們可以排除萬難爬上險峰、登陸月球,甚至到遠方傳福音都沒問題,但要好像以巴弗那樣竭力祈禱,抱歉,做不來!
不應該這樣。我們本應常與神交談,熱切地代禱,好像耶穌一樣流淚禱告。為什麼神的兒子嘆息,我們卻不嘆息?神的兒子為耶路撒冷哭泣,我們無動於衷?
以巴弗不是為自己的事痛心流淚,他明白自己的祭司職分是要為別人代求,要在禱告中把別人托起來,所以他竭力地祈禱。我們也應該像以巴弗,每次同心禱告時,都是竭力地祈求。

他(以巴弗)為你們……多多地勞苦 ,這是我可以給他作見證的。
西4:13
多多地勞苦
以巴弗的禱告是極有熱忱、十分渴望要達到目標的祈求。希伯來文中的「大發熱心」zelos一般用在神國的事,和關於神的旨意,所以以巴弗傾全力祈求的內容,一定是關於神的國降臨在地上,懇求神除去一切攔阻福音的障礙,因為他知道若沒有神的恩典,人只能永遠失落。
我平時會很關注經濟的發展,為各地發生的天災感到痛心,也為自己每日要寫的靈修文章煩惱。但以巴弗「多多地勞苦」超過了我的這些關注、痛心和煩惱的事,他是效法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是走向十字架道路的禱告。
今天,世人處在掙扎煩惱之中,他們不認識神永不改變的愛,以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他們用旅遊、金錢、享樂、藥物等方法麻醉自己,卻漠視內心深處的痛苦和懼怕。我們需要用以巴弗式的熱切來為他們禱告。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 的人、是神所喜愛的。
林後9:7
樂意
希臘文hilaros描述一顆歡天喜地的心。神喜愛以極大的喜樂來奉獻的人,因為在幫助別人的事上,喜樂最能夠反映神的心。
當你奉獻時,是否會感到不太開心?是否只是認為身為基督徒,我就應該有奉獻的義務?是否認定參與什一奉獻,才能得到神豐富的祝福?
如果你的奉獻不是出自充滿喜樂的心,看看你的動機吧!捐得樂意的人曉得,感恩的心是奉獻的惟一理由。當你感謝神在自己身上的許多恩典,希望可以透過奉獻與別人分享神的恩典,就自然會因為神賜給你奉獻的機會,使你可以反映神的慷慨,而感到喜樂無比,這才是神所喜悅的奉獻。
你有足夠的膽量不再偽裝嗎?你準備好對出自罪疚感或義務的奉獻態度說不嗎?讓我們準備好全心轉向神,單單要求有機會在奉獻中,以喜樂的心反映出神的恩典吧!

各樣美善的恩賜 ,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
雅1:17
美善的恩賜
這是好得無比的消息!我們常常不懷疑神有能力解決事情,可是卻忍不住懷疑或許祂不願幫助我們?雅各用這兩個字解除了我們的懷疑神完全願意!神只想讓好事發生在我們身上,並且祂真的會如此行。
或許事情不一定按我的計劃進行,可是領悟到神關心我,並且衪會實際行出來,我就可以義無反顧地信靠神;也許我無法解釋或控制所有事情,可是我曉得一切都在神的掌控之下,祂會照自己的目的策劃我的生活,無論環境如何,我就照這信心行事。

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 了。
太21:13
窩
耶穌用「賊窩」來責備那些只會說好聽的話,實際上生活卻充滿了謊言、淫亂、偷竊的人,這樣的人的禱告是虛假、不蒙神悅納的。我們想起撒母耳的母親哈拿的禱告,是最典型向神赤露敞開的禱告,包含豐富的情感,甚至到不能開聲的狀態,和那些「表演式禱告」多麼不同!
我們有時的禱告,還是會陷入誇張和炫耀的陷阱。但願我們以哈拿的禱告為榜樣,向祂赤露敞開、傾心吐意,這樣的禱告是神最喜悅的。

……叫 他們心裡充滿 我的喜樂。
約17:13
叫……充滿
神從何時要把喜樂給人的?從最初創世的時候就開始了,神賜福亞當夏娃,希望人能夠「遍滿地面」和治理,如果實現,這會是何等的滿足和喜樂。耶穌來是要修復神原先的計劃。聽從耶穌的教導,回到天父那裡去吧。
如果深入閱讀創世紀的前三章,就知道神起初的設計。耶穌在這裡為跟隨他的人禱告,希望人能夠體驗到實現受造使命的那種喜樂。這是神的本意,很重要。
人離開神很久了,耶穌要來實現神的救贖計劃,修復每天晚上和神乘涼同行的好日子,因為神顧念我們。

以後再沒有咒詛 。
啟22:3
咒詛
仔細閱讀啟示錄,你會發現當中描寫了伊甸園:生命水、四季的生命果、羔羊的寶座等等。神所造的世界有一天將要被修復和更新,正如神起初所創造的那樣,到那個時候,世界就不再有捆綁和咒詛;「新天新地」就是神最初的計劃得到了修復。你我並不是救贖中心舞台上的主角,但我們在其中有份參與,多麼榮幸!
約翰的異象讓我們發現,過去我們把神的救贖看得過分狹窄。雖然植堂、拯救靈魂、造就信徒很重要,但神的工作對象卻是宇宙萬有!
到那一天,我們的生活不再受綑綁,萬物都會按神最初的設計發揮功用。願你因著信心大有能力,按照神的心意改變世界!

耶和華啊,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 ,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
耶10:23
不由自己
如果你曾經陷入困境,怎麼也不能夠逃脫出來,或許就比較能明白耶利米說的這句話。
那麼我們該怎樣才能得到自由呢?首先要認識到我們不能定自己的腳步,因此要放棄自己的努力才行。這個說來容易,但要實行卻十分困難,尤其我們現代的文化,總是教導我們要相信自己有主動的能力,可以運用理性來計劃、管理自己的道路,因此當我們遇到問題時,不會想到尋求神,一定是先自己嘗試解決問題。結果,總是不撞南牆不回頭,非要到走頭無路時,才願意來依靠神。
學習停一停、想一想,我的計劃是否來自神,抑或來自我的經驗和努力;我的決定令我更親近神嗎?

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 像我們一樣。
約17:11
合而為一
首先,耶穌用的希伯來字ehad,在猶太人早晚頌禱的《施瑪篇》中,為「是獨一的主」,強調信徒合一,乃是因為神是那「獨一的那位」。
其次,關乎希伯來式合一的觀念。以色列人在西乃山與神立約時,是全體與神立約,包括了當中許多外族人,神同樣要求他們按神的心意來生活。因為他們只有一位神,祂的名是耶和華(主)。
敬拜神就是遵行祂和以色列所立的約,與祂合一。無論你走到哪裡,雖然各處基督徒敬拜方式不同,事工關注層面不同,但都以聖經為最高權威。主耶穌盼望我們合而為一,同領一個聖餐,同一個洗禮。儘管眾教會對這些聖禮的意義有不同的理解,我們都應該以合一為重。

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 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
約17:11
叫他們
主所祈求的合一,不是指浸信會或聖公會這些不同宗派的合一,乃是邀請所有跟從他的人,進入他與父神的親密關係連結中。
我們如何能夠加入或達到這麼親密的關係呢?不難,就求神賜我們渴望有這親密的關係,然後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建立這樣的關係,神等候著要施恩給我們。
合而為一始於行動,結果得到的是喜樂。如果你尚未品嘗到那喜樂,那就檢查一下你的起點吧!

這時候,賣耶穌的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 ,把那三十塊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
太27:3
後悔
「後悔」是當我發現做錯了,感到抱歉,並且請求饒恕,希望自己不曾做過這事。所以,猶大會想把那三十塊錢還回去,希望可以擺脫罪疚感。這種「後悔」是把焦點放在自己的感受上。
真正的悔改是把焦點放在神身上,願意接受神的管教,祈求赦免,因為知道我不能挽救自己。悔改是解決我和神之間的問題;悔改是徹底轉向神,回到神的道路上。我必須棄絕先前的行為,等候神施恩給我,然後才補償所得罪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好像猶大,犯了錯會有悔恨之意,但這是不夠的,悔改是轉回到神面前,選擇要走義路。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不聽從這約之話的人必受咒詛 。
耶11:3
受咒詛
聖經也說咒詛,但和我們想的完全不同。當神說不聽從這約的人必「受咒詛」,是要警告我們將面對不可避免的後果,而不是要對我們施行魔法。
希伯來字’arar,含有「捆綁和拴住」的意思。當受造物不順服神的時,自然的結果就是:所有事物都無法發揮原有的功用,生活會變得不順利。始祖亞當犯罪後,罪拴住了地原來的生產力,再也不能自動出產,亞當需要汗流滿面才有收獲。
看看今天各種各樣的癮君子,他們因為深陷癮疾中,結果為自己的身心靈帶來種種致命損害,也傷害了身邊的人。不順服神是會招來困苦與掙扎的後果,我們都知道這真理。
因此我們更要感謝神,因著基督的順服,為我們帶來罪裡的釋放!

那些洗淨自己衣服 的有福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裡,也能從門進城。
啟22:14
洗淨自己衣服
利未記有規定,在曠野中百姓們獻上各種祭都不必洗衣服,唯獨負責處理贖罪日那兩隻羊的人要洗衣服。其中一人送羊到曠野去,回營前他要先洗衣服和身體;另一人負責燃燒贖罪祭的羔羊,他完成之後也要洗衣服和身體。洗衣服這行動是象徵著要除掉和潔淨一切與罪有關的污染。
這衣服是由自己來洗的,和我們平時唱的「耶穌寶血洗淨我」不同。耶穌賜給了我們救恩,我們需要遵行神的指示來生活,這就是「自己洗衣服」的象徵含意。
誰將得到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裡呢?誰能夠進入城門呢?就是那些聽從神教導的人。耶穌為我們除掉了罪汙,我們要在行動上潔淨自己。

那些遵行神誡命 的人有福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裡,也能從門進城。
啟22:14
遵行神誡命
不要搞錯了,這裡不是在講得救的問題,因為無論我們的行為如何,羔羊都已經實現了救贖。但我們遵行神誡命的人有福了,因為我們將要藉著這「洗淨」的行動,得到內在的喜樂和平安,這就是經文所說的「有福」。
努力洗淨自己或遵行神的誡命,我們就能得福,能到生命樹那裡,去到羔羊的婚宴。我們兢兢業業做成得救的「功夫」是值得的,因為這是神在你身上動的善工。
我們得救是為了能順服神,當我們按照神所指示的生活,就會因此而得福。

若有人獻素祭 為供物給耶和華,要用細麵澆上油,加上乳香。
利2:1
素祭
首先,素祭是在獻上燔祭之後獻的。平安祭和燔祭需要宰殺祭牲,素祭則不必。而且,素祭只需要燒掉一小把,大部分留給祭司作為食物。
其次,「素祭」的希伯來字minchah,通常表示僕人獻給主人,或臣僕獻給國王的禮物,我們一般稱之為「初熟的果子」,就是把我最好的獻給神。而且,要留意到「素祭」是常常獻上的祭。
第三,經文雖然沒有解釋加添油和乳香的意義,但不難理解細麵加上象徵恩膏的油,和祭牲香氣的乳香,就更加是很美好的祭。
minchah在希臘譯本中是thysia這字,就是新約所說的「祭」,也是保羅所說的:「要每天將自己獻上當作活thysia(祭)。」重點是,這是要每天獻的,不是偶然獻一次就完事。
素祭的意義,是在每天的生活上尊主為王,成為專屬祂的祭司,活出祂的聖潔和馨香氣。

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凡褻瀆 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乃要擔當永遠的罪。
可3:29
褻瀆
文士說耶穌是靠鬼王的權柄趕鬼,耶穌反駁:「怎能用來自鬼王的力量,去消除鬼王的挾制呢?要恢復人的自由,當然要先捆綁撒旦。」文士本該就這事件,和耶穌多次行的神蹟,將榮耀歸給神,但他們卻故意歸功給撒旦, 這般的悖逆,耶穌說:「這罪不得赦免。」
以賽亞63:10提到百姓使聖靈擔憂。原來,褻瀆聖靈就是人屢次蒙恩,卻仍然選擇悖逆,恆久地不聽從神,和拒絕神的恩典,至終就變得不能再悔改,只剩下審判了。
熟識舊約的文士們知道耶穌在說什麼,耶穌多次施行憐恤、醫治、赦罪、拯救、顯出豐盛的慈愛,但他們卻如同以賽亞所指責的百姓那樣,存悖逆的心,屢次拒絕主的愛。
是的,神饒恕我們之後,我們不可繼續硬著心,因神是輕慢不得的。

他們叫我和你們心裡都快活。這樣的人,你們務要敬重 。
林前16:18
敬重
在希伯來人際關係中,願人有shalom(平安)是最重要的。這包括了順利、興旺、安康。如果我希望你有shalom,就要徹底捲入你的生活,看看我能在哪方面幫助你,好讓shalom能落實在你生活中。
現代的文化比較疏遠,強調各人顧好自己的事,要尊重別人的隱私,不可捲入別人的生活,也不要容許他人輕易進入我們的營壘。許多人去同一間教會,卻彼此不熟悉;我們也沒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教會牆外的事。這是真正的基督信仰嗎?
今天我們可以選擇拉起吊橋,關掉城門,保護自己,也可以選擇付代價鼓勵支持弟兄姐妹,建立深入的關係。問問自己,神希望你如何選擇呢?

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什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 還是遲鈍 嗎?
可8:17
遲鈍的心
希臘字poroo就是「不敏感、很僵化」。一個人的心會遲鈍,是因為長久沒有容許聖靈工作;同樣的,那些在神的恩典面前,始終拒絕不肯悔改的人,心也是很剛硬的。
有三個希伯來字可以形容poroo,通通用在法老身上:一、hazak(強化),指法老不肯讓步,還對以色列人加強攔阻,敵意驟增;二、kaved,指在榮辱上加重分量,神任憑法老冥頑不靈,毫不察覺靈犀之光。
三、qashah,是固執、不聽從。耶穌使用的可能是這字。耶利米曾以qashah來指責以色列百姓對神的行事置若罔聞,絲毫沒有意識到神的大能和尊貴。
當日門徒也是一樣,把耶穌餵飽五千人的神蹟忘得清光,仍然擔心飯食,所以耶穌責備他們的心是遲鈍的。我們會否犯同樣的錯呢?

他們說是認識神,行事卻和他相背;本是可憎惡的,是悖逆 的,在各樣善事上是毫無用處的。
多1:16
悖逆
保羅說這些人聲稱自己認識神,但他們不僅生命沒有轉變,還強硬地違抗神的教導。parakoe這字顯示這些人並非不知道,乃是明知故犯;他們表面說愛神,也參與教會活動和事奉,卻不願意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也不把遵守神的話當一回事。
你到過養雞場嗎?當你剛進去時,一定覺得很臭,但時間久了就慢慢適應那氣味,不覺得那麼討厭了。要等你再走出來,才會發現外面的新鮮空氣有多好。悖逆神的人也是如此,起初還有些忐忑不安,後來習慣了就沒意識到自己是在悖逆神,直到神的話帶給你新鮮空氣,才發現原來悖逆的氣味是如此難聞。當然,如果你依然選擇否認這是個問題,就不會想要尋求解脫。那些說自己是認識神的人,卻執意拒絕被神的話改變,慢慢就會麻木,信心就沒有用了。

因為誡命 是燈,訓誨 是光,出於管教的責備 是生命之道。
箴6:23,新譯本
誡命、訓誨、責備
「誡命」mitzvah,神透過摩西五經的誡命,清楚告訴人們什麼是當做與不能做的。凡遵守這些誡命的人,就能得著生命。
「訓誨」torah,準確的翻譯應該是「教導」,而不是誡律或律法,引伸的意義包括「指示方向」和「引導」。妥拉含有許多智慧的教導,指示我們如何與神、人、各樣事物、環境維持和諧平安的生命。
「責備」tokehah,有「糾正錯誤」之意。神的誡命和教導包括了指出我們的錯處,加以糾正,正如箴言10:17所記。
神希望把最好的給我們,所以祂把誡命、訓誨、責備這三樣給了我們,幫助我們達到效法神的品格。當我們遵守神指示的生活準則,才能從世界中分別為聖,過神要我們過的生活。

現在你們為什麼試探 神,要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外邦)門徒的頸上呢?
徒15:10
試探
希臘文「你們為什麼試探神」,不僅是表達一般「試驗」和「證明」,而是要求神背棄祂自己的承諾。
彼得的聽眾都是一些敬虔的法利賽人,他們一聽見彼得指責他們在試探神,必定會豎起耳仔細地聽。
猶太信徒認為外邦信徒應該要遵守摩西律法,才能守住所得到的救恩。然而這絕不是神的要求!當人的要求超過了神的要求,就是試探神了。
神的救恩永遠是在人順服以前,就先賜下了。祂拯救以色列百姓,不是因為他們表現好;祂拯救外邦人也是如此。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不要搞律法主義,加上別的條件來試探神。
從第一世紀到現在,律法和恩典的問題都是一樣,每一代信徒都要慎重思考神的恩典所帶來的自由:單單恩典,沒有別的。

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 。
約15:15
朋友
主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夕,祂向門徒保證,這份友情不是靠他們來維持的,雖然他們懷疑、不忠、否認祂,但主耶穌仍決定要做他們的朋友。
主耶穌所說的「朋友」和我們的認知不同,和感覺無關,是一個意志的行動。「朋友」的希臘原文是philos,指「被愛」和「照顧」的人無論你的回應如何,我都已決定要你成為我的朋友,我會愛你和照顧你。是的,主耶穌決定要使我們成為祂的朋友。
如果主耶穌只和對衪有正確回應的人做朋友,今天我們全是祂的敵人了。多少次我們背叛、傷害、拒絕衪,我們只該從祂那裡得到報復,可是祂卻稱我們為朋友。我們是否也願效法主耶穌,如此對待身邊的人?

雅各說,你今日把長子的名分賣 給我吧。
創25:31
賣
以掃和雅各這事件的關鍵在於以掃用看不見的長子名份,換取他看得到的東西。
在我們的世界,交易的物品通常已縮減到金錢了,我們用時間和精力換取金錢,然後用金錢去得到另一樣東西。我們也像以掃,容易受到引誘,往往拿那些看不到但重要無比的東西,去換取看得到又吸引人的東西。我們忽略了,一旦把所信奉的真理或價值拿來與別的東西交易,就永遠換不回來了。
我們都知道的,雖然擁有了看得見的東西,可是這些卻不能帶給我們平安、安慰。
許多年後,當主耶穌說:「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也用了同一個字──makar。

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 之內了。
加5:14
一句話
其實要說是一個字也沒錯,因為所有誡命的宗旨都可以歸結為ahav,即希伯來字「愛」。
利未記19章提到要「愛人如己」,總結了前面神要祂的百姓如何彼此相待的吩咐。所以,保羅說我們得了自由以後,就要愛鄰舍、互相服事。那就是照著神的旨意做了,也榮耀了祂。
我們一輩子都要學習如何愛人如己,服事他人,因為這是神的品格,我們必須認識神的良善,和體會神的心腸。耶穌在我們還作仇敵時,就為我們死了,衪就是我們最高的榜樣。
我們要好好操練運用自由意志,選擇要去愛鄰舍,為他們捨己。不要怕失敗,要相信在神的保守和帶領之下,我們能夠成長和進步,並且會越來越像神的樣式。

你要買真理,不可出賣 ;要得智慧、教訓和哲理。
箴23:23,新譯本
賣
希伯來字的makar,前面加了個字首al,形成負面命令:「不可賣!」這不是一個客氣的建議,而是一個強烈警告無論用什麼來交換真理,都絕不可賣!因為用任何東西來交換真理,肯定後患無窮。
你可能會問:「真理是什麼?」其實神永遠願意把真理呈現在我們面前,白白賜給我們,可是我們卻回答:「如果我不能把真理放在天枰上秤一秤,它對我有什麼好呢?」我們像當年的彼拉多一樣,功利主義地只看眼前的好處,或只注重眼睛看到的那些東西,甚至為此而任意變賣掉真理,還一點都不覺得可惜,真是愚不可及!
你是否願意把能夠反映出真理的東西,放在無論如何也要守住的投資清單上?神說得很清楚:「不可賣!」有耳的就應當聽?

認識 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約17:3
認識
今天我們舉行佈道大會,有人決志信主了,但如果沒有繼續跟進和栽培,福音的大使命就還沒完整。腳踏實地栽培門徒,遠比追求決志人數來得重要,因為只是邀請人「決志」,還不能算「認識」基督,恐怕最後耶穌會說:「離開我去吧,我從來不認識你。」
提供「使人得救的知識」很重要,但是改變生命、更新神所創造的世界更重要。今天讓我們住在窮人、病人和罪人當中,向他們活出神的愛,為神挽救和改變他們的生活吧!

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 ,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徒1:8
撒馬利亞
「大使命」不是開個佈道會邀請人舉手接受主,乃是使人來成為主的門徒、陪伴他們、讓他們跟著我們一起生活,向他們示範如何走屬天的道路。耶穌是要我們用這種方式來尋找萬民,為衪作見證、效法衪、跟從祂。
撒馬利亞人是猶太人的死對頭,猶太人向來很討厭他們,但耶穌卻說大使命包括了向撒瑪利亞作見證,祂要門徒把神的愛行使遠處、近處的人,包括在仇敵身上。
當年耶穌挑選猶大為門徒時,難道不曉得這是個危險人物?耶穌仍選他來跟隨自己,讓他有機會看到神兒子為人捨命。
傳福音不只是告訴別人怎樣進天堂而已;傳福音乃是挑戰自己,轉變生活方式,放下個人喜好,愛神所愛的。

猶太人就希奇,說:這個人沒有學過 ,怎麼明白書呢?
約7:15
學過
這些人希奇耶穌的教導,他們發問這個問題,不是要確定耶穌的神學是否正確,恰恰是因為他講得太對了!
如果耶穌的教導如此有力,祂這些奇妙的教導是在哪裡學來的呢?通常猶太男孩3歲開始,會跟從一位拉比學習希伯來舊約聖經。耶穌顯然沒有跟哪位拉比學習過,他怎會有此學問(grammata oide)呢?
耶穌的聽眾知道要學習到祂的那個程度,需要好多年的時間,恐怕最老的拉比才可能有如此這般洞見。
假如連仇視耶穌的猶太人都承認祂的教導如此有權柄,驚訝祂的解釋如此明顯是源自於神,超越了他們所有學習體系的成果,我們有否這樣來看待主的吩咐? 有否因此而盡心專一聽從衪的吩咐?

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 呢?
傳6:12
有益
很多人以為人生重大的答案,掌握在偉大領袖的手中,我們只需跟對人就行了。事實是,你可以選舉領袖,但別指望他們能救你,因為人類的火車只會開往滅亡和審判,唯一對人有益的資源乃是來自神。
然而,神絕不會提供答案給違背祂旨意的人。所以今天雖有領袖每天呼求神,但他們的行為沒有遵守神的教導,神是不會幫助他們的。
「有益」的希伯來字tov包含「適當、道德正確、可喜悅、有果效、豐富、有益處」等等。但除了神,沒有別處可以尋得真正的tov。
或許政治改革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但最好的改革是悔改,就是回轉到神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