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
藏區風情掠影

1-31 作者
註:本月我們不定期在宣教日引臉書粉專上,補充延伸內容。若你看到標題後有小小的FB符號 ,歡迎你到粉專收看補給文。
藏區風俗系列
聆聽另一個世界的呼吸




世界之大,人類生存方式各異。探索藏區風俗的旅程中,我們或許會遇見驚異的習俗。然而,正如人類學者李維史陀(Levi-Strauss)在亞馬遜田調中所體會的,在現代社會的視角下,許多文化被貼上「落後」或「迷信」的標籤;實際上,他們只是思考和社會運作的方式不同於我們。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心靈對處境深思後的選擇和回應,有其獨特的內在邏輯與認知系統。
李維史陀的主張提醒我們,放下進步與落後的相對論,去理解人類的豐富多樣,並在差異中尋找共通的人性。從理解出發,以溫柔相待。
西藏宗教與慶典系列
高原上的歡聚時刻

藏人分散在世界屋脊的寂靜天空下,各自與風雪為伴。慶典的歡笑一掃孤單,手拉手的鍋莊舞帶來團結的歸屬感。毋需寺鐘召喚,各地藏人似有默契,如約而至。這是繁重生活中,一瞬而逝的花火,卻滿足了藏人對神靈的虔誠敬畏,以及對人群溫暖的渴望。




雪頓節
夏季萬物滋長,僧人不希望出門誤傷草木蟲蟻,索性閉關3個月修行——這是佛教「結夏安居」的傳統。西藏僧人在藏曆6月30日出關,虔誠的藏人帶上伴手禮——酸奶,慰勞剛出關的僧眾。西藏媽媽們也帶著縫好的衣襪,去探望送到寺裡出家的孩子。這一天,藏戲(跳神)、民俗遊戲、市集雲集,熱鬧萬分。


曬佛節
達賴母寺哲蚌寺趁著雪頓節,曬出17樓高的唐卡,供來訪信徒祈福,並曬掉唐卡的濕氣。60×47公尺的唐卡,必須出動上百位僧侶扛擡與展開。人潮湧向曬佛場,好比跨年時的臺北101大樓。
編註:各寺院曬佛日期不同。
酥油花燈節
藏曆正月十五,塔爾寺擺出耗時數週製作的酥油花——飛禽走獸、花鳥蟲魚、佛像、人物、場景,全由酥油捏塑雕成,栩栩如生。上百盞酥油燈溫柔圍繞,點亮這場藏地版的元宵夜。提油罐的小僧們,努力向燈碗裡添油,好讓人們不會錯過酥油花的每一個細節。
編註:酥油花是獻佛供品,起源於僧侶為佛捏塑不雕零的花。酥油花、壁畫、堆繡,是塔爾寺三絕。

西藏農牧生活系列
草場牧鈴 × 河谷農歌



賈德•戴蒙在《槍砲、病菌與鋼鐵》裡提到,人類能夠定居、發展技術和大型工具,甚至生養更多孩子的關鍵之一,就在於農牧業!但要發展農牧業,光有土地和人還不夠,更需要適合馴養的動物,以及能夠生長的植物。
我們一起走進藏人賴以維生的遊牧草原和糧食平原,認識他們所馴養共生的動植物,以及高原上的遊牧智慧。中外學者發現,藏人繼承了一個已滅絕的遠古人類DNA,使他們在低氧環境中不易產生高山癥,還擁有更強的缺氧通氣反應(HVR)。而讓他們能從海拔2,500公尺攀上5千公尺高原,在雲端建立聚落的另一個祕密武器,竟然是一顆小小的……種子?
西藏藝術文化系列
熱貢藝術

歐洲有米開朗基羅、羅丹與巴黎聖母院,而藏地,則有熱貢手藝人,一筆一刀雕繪藏族的信仰世界。
青藏高原東北角,黃河九曲的第一灣,有條隆務河,靜靜流淌過名為「同仁」的城市——藏語稱作「熱貢」,意思是「金色谷地」。
「熱貢藝術」誕生於此,是藏人的美學結晶。唐卡的神聖畫像、堆繡的華麗紋理、雕刻的繁複細節,以及建築中的藏式韻味,皆帶有濃烈的民族藝術和佛教色彩。
最初,熱貢藝術是出家人的一門神聖技藝,流傳於同仁市5座村莊中的寺院。當年家家戶戶都有男兒出家,剃度後便跟著師父學習繪佛、雕梁畫棟,一筆一刀都是修行和敬畏。這些寺院宛如「藝術學校」,讓家家戶戶有能工巧匠,筆下皆有靈光。
熱貢人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受邀遠赴西藏、蒙古、印度、尼泊爾,妝點寺廟的佛殿、門楣、窗櫺、梁柱、迴廊、屋脊和鬥拱飛檐。
他們為描繪佛的一個眼神,駐足沈吟;為一方天花板,執迷雕出繁複的細節。
我們不妨踏進幾座藝術聚落,感受這些「藏地版米開朗基羅」,在金粉與細毫間的生活,並為長年沈浸於宗教氛圍的村民禱告。
特別的容顏系列
他們,和你想的不一樣



不是每個藏人都住在佛寺林立的拉薩,或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有人住在川西的深山;有人世代在鹽田裡與風和陽光對話;有人戴著十字架敬拜上帝;有人不採蟲草而是挖靈芝;也有人頭戴白色小帽,每日在市集裡忙碌、朝向麥加祈禱;甚至,有人不住在西藏。
藏族文化如山巒起伏多變,根據地理、語言、信仰、生活方式呈現出豐富層次。在這塊土地上,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特別的容顏」,等著你發現。
西藏生態系列
雲端之上的生命記號

可可西裏、羌塘無人區,這些名字對我們而言,既陌生又神祕。這片海拔平均4,500公尺起跳的天空之境,含氧量僅為平地的40%,人類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挑戰。
善變的高原難以捉摸,一日之間有四季變化,擡頭還是風光明媚,轉眼暴雪即至。然而,在人類舉步維艱的極境,藏羚羊輕盈跳躍,野犛牛昂首闊步,雪豹悄然閃現,高原珍稀動物在此生養幼崽,繁衍生息。
羌塘荒野,深深吸引世界頂尖生物學家喬治•夏勒的目光,在他漫長的研究生涯中,唯有此地每年必訪。他的研究和呼籲,促使中國政府在羌塘設立自然保護區,並阻擋了藏羚羊盜獵之風。
儘管這片土地遠離人跡,也沒能逃過全球暖化的腳步。珍貴的濕地幹涸,草場每年退縮3~5%。根系淺弱的高原草甸幹死,裸露的土壤被風掀起頻繁猛烈的沙塵暴。
驚人的是,這片號稱人類生理極限的 「生命禁區」,依然有人存在。他們是誰,身後有什麽故事?最後幾天,我們的禱告將登越高山,尋找被風雪隱藏的生命記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