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三國

福音在「日落之地」

10月
1-31
作者 Teeth

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
耶和華的名是應當贊美的!

(詩 113:3)



特土良(Tertullian,155-202)、迦太基的居普良(Cyprian,200-258)、莫尼卡和兒子奧古斯丁(Augustine,354-430)、聖貝珀翠婭(Saint Perpetua)、聖費利西塔斯(Saint Felicitas),這些熟悉的名字,是早期北非教會的教父、聖者、殉道者。

公元1世紀起,基督教在北非蓬勃發展。特土良是北非的迦太基人,居普良、奧古斯丁是阿馬齊格人(柏柏爾人)。阿馬齊格人是北非的原住民,這是基督信仰傳向萬民的宣教見證之一。

1225年,宋朝趙汝適在《諸蕃志》記載了「默伽獵國」,有一段寫着:「默伽獵國。王逐日誦經拜天,打纏頭,着毛段番衫,穿紅皮鞋,教度與大食國一同。王每出入乘馬,以大食佛經一函乘在駱駝背前行。」意思是,默伽獵國,國王每天誦讀經文、朝拜上天,裹着頭巾,穿着毛緞的番邦衣衫,蹬着紅色皮鞋,他們的信仰和習俗,跟大食國(阿拉伯)相同。國王每次出行騎馬,把一部大食國的佛經(古蘭經)放入匣中,由駱駝馱着匣子,走在隊伍最前方。

《諸蕃志》的「默伽獵國」,就是今天的「馬格里布」(Maghreb)──北非西邊的區域。從《諸蕃志》的記載,我們看到13世紀,北非人已經轉信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教。

「馬格里布」意思是「日落之地」,跟穆斯林的日落祈禱「昏禮」(Maghrib)同詞。今天,那裡是3個阿拉伯化、伊斯蘭教國家所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

我們先從阿爾及利亞開始,接着突尼西亞,最後摩洛哥,以30天禱告,敲開福音大門,願基督的名再次在這塊土地高舉起來。

風光明媚的地中海?
這裡只有封閉、專權和磨難

地中海讓人聯想到陽光、海風、美食和渡假。但是,這幅叫人放鬆的情景,完全跟阿爾及利亞搭不上關係。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同樣依着地中海,但絕不是旅客嚮往的旅遊聖地。

封閉、專權、保守的政策下,外國人難以獲得簽證進入阿爾及利亞。有人形容阿爾及利亞為北非的朝鮮——阿爾及利亞軍方把持政治,以陰謀論揣度世界,不信任任何一方,並用反猶主義和伊斯蘭主義來分裂和統治國家。現任阿爾及利亞總統阿卜杜勒馬吉德.特本(Abdelmadjid Tebboune),被認為是軍方扶持的傀儡人物。

阿爾及利亞從獨立、1990年代內戰、2011年阿拉伯之春、2014年全球油價下跌,到新冠疫情世界大停擺,經歷無數的磨難。雖然貴為非洲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產量世界第四大,但國家建設陳舊落後、缺乏管理、經濟不發達,富裕程度屬於全球中段班,介於南非和蒙古的水平。

    國家 Country

    阿爾及利亞 Algeria
    Since 1962

    阿爾及利亞屬於北非地域大國及中等強國,依靠能源出口建立較強經濟實力,人類發展指數為非洲大陸國家中第二高,僅次於利比亞。

    綠色象徵着伊斯蘭教,白色則象徵着純潔。

    面積
    238萬km2
    人口
    4616萬人
    首都
    阿爾及爾
    貨幣
    第納爾 (DZD)
    語言
    阿拉伯語和塔馬齊特語為官方語言,商業和媒體廣泛使用法語。

    民族 People

    阿馬齊格人包括卡比爾人(Kabyles)、沙維亞人/沙維人(Shawiya/Chaoui)、莫扎比特人(Mozabites)和圖阿雷格人(Tuareg)。阿爾及利亞還有少數的撒哈拉人(Saharawi)、非洲黑人(Black Algerians)、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移民等等。

    宗教 Religion

    99% 遜尼派伊斯蘭教
    0.4% 基督教
    0.4% 無神論、不可知論
    0.2% 其他:巴哈伊教、猶太教、阿赫邁底亞教

    遜尼派穆斯林占99%的多數人口。基督徒只占不到1%人口的少數。基督教在9世紀消失無蹤,到了12世紀,沒有任何基督徒或基督教會留存下來。

    經濟 Economy

    GDP成長率
    人均GDP
    4.1%
    5,364 美元
    通貨膨脹
    失業率
    3.8% (2025年)
    11.81%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Statista,2023年

    阿爾及利亞經濟結構單一,非常依賴天然氣和石油,因此經濟結構多樣化一直是政府努力實現的目標。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中國是阿爾及利亞貿易進出口的合作好夥伴。



歷史時間表

BC.800

在地中海一帶航海、經商的腓尼基人,也就是迦南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今日的突尼斯市市郊),又建立了伊科錫溫(Icosium,今日的阿爾及利亞)。

100年

北非成為羅馬帝國領土,羅馬人於西元24年抵達阿爾及利亞。2世紀,基督教傳播到羅馬帝國各大城鎮。奧古斯丁出生的地方,即是今日阿爾及利亞東北部的蘇克阿赫拉斯(Souk Ahras)。

600年

阿拉伯人入侵,伊斯蘭教興起,北非變天。698年,拜占庭帝國最後的堡壘──迦太基城,終於淪陷,變成阿拉伯城市──突尼斯。

700年

阿拉伯的努賽爾(Musa ibn Nusayr)攻下伊科錫溫,他們稱這一帶為「馬格里布」,阿拉伯語「西邊」的意思。

700~1300年
阿爾及利亞伊斯蘭化,經歷數個伊斯蘭君主的朝代。
1300~1700年
鄂圖曼帝國崛起,阿爾及利亞成為其省分。

1830年

法國占領阿爾及爾(Algier),阿爾及利亞3個世紀之久的鄂圖曼帝國自治省瓦解。

1939~1945年
二戰時法國勢力崩潰,激起阿爾及利亞人獨立的希望。

1954年

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爆發。

1962年

阿爾及利亞脫離法國統治,獲得獨立。貝拉(Ahmed Ben Bella)當選為第一任總統,但隨後被國防部長布邁丁(Houari Boumedienne)推翻下台。此後25年,是軍事獨裁政權的開始,伊斯蘭教也在當時被定為國教。

1991年

「伊斯蘭救國陣線」(FIS)選舉獲勝,但是軍方干涉,阿爾及利亞內戰隨之爆發,直至2002年結束,10年內大約20萬人喪生,經濟完全停擺。

2004年

包特夫里卡(Abdelaziz Bouteflika)再次選上總統,成為軍方扶持的獨裁者,他之後一再連任,而阿爾及利亞仍然是軍方控制的警察國家。

2006年

阿爾及利亞通過第06-03號法令,限制非穆斯林的信仰自由,教會受迫害,許多信徒遭指控和監禁。有些人異象中見過耶穌,有些人經歷拯救的奇蹟。

2011年

阿拉伯之春燃燒,包特夫里卡解除長達19年的戒嚴,躲過下台危機。

2019年

在位20年,高齡82歲的包特夫里卡,想5連任時,遭到人民反對,不得不辭職下台。隔年,新冠疫情開始。

昔日基督教會的燈塔

地中海的海浪拍打着突尼斯市(Tunis)郊外的海岸,遊客或躺在岸邊曬太陽,或戲水玩樂。岸邊綠蔭環繞,高級渡假酒店與富豪大宅點綴其間,洋溢着一派悠閒氣息。

同一個地方,近三千年前,腓尼基人上了岸,他們建立迦太基城。其後,羅馬人來了,建立海浴場、劇院、別墅、蓄水池、拜占庭教堂,鋪設精美的馬賽克藝術。之後,阿拉伯人來了,鄂圖曼土耳其人與法國人先後擁有她,最終又各自離去。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踏過突尼西亞的土地。這裡鬧過革命,為脫離法國而歡呼,又為打倒了獨裁政權而振奮。

這裡,還曾是北非的「拉丁基督教世界的燈塔」,但今天基督徒少之又少,全國幾乎是遜尼派穆斯林。

    國家 Country

    突尼西亞 Tunisia
    Since 1956

    突尼西亞潛在恐怖襲擊的威脅。2015年總統衛兵遇襲事件後,突尼西亞處於緊急狀態直到今天,當局禁止大型集會、審查媒體、實施宵禁,影響人民的基本自由。

    新月抱星是伊斯蘭教和好運的象徵。

    面積
    16萬km2
    人口
    1220萬人
    首都
    突尼斯
    貨幣
    突尼西亞第納爾 (TDN)
    語言
    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語為突尼西亞阿拉伯語、塔馬齊特語。

    民族 People

    阿馬齊格人是突尼西亞原住民。儘管突尼西亞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但突尼西亞政府不承認阿馬齊格人是當地的原住民。

    宗教 Religion

    99% 遜尼派伊斯蘭教
    1% 其他

    其他宗教包括基督教、猶太教、巴哈伊教和無神論。目前,福音派基督徒約有三千餘人。

    經濟 Economy

    GDP成長率
    人均GDP
    0.0%
    3,978 美元
    通貨膨脹
    失業率
    6.7% (2025年)
    15.1%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Statista,2023年

    恐襲事件嚴重影響突尼西亞的旅遊業發展。在經濟和政治上,突尼西亞與法國、意大利保持緊密的聯繫。突尼西亞是美國的主要非北約盟友,同時也是中國一帶一路的參與國。



歷史時間表

BC.814

推羅的迦南人──腓尼基人建立迦太基城(今天突尼斯市郊),留下該地區第一份有記錄的歷史。

BC.100

迦太基城是地中海最強大的貿易和商業城市。他們不斷與羅馬發生衝突,最後成為羅馬帝國非洲省的行政中心。

300年

迦太基城孕育出幾位重要的基督教人物,例如特土良、居普良。迦太基城被認定為非洲基督教徒之都。

700年

迦太基城變成阿拉伯城市──突尼斯。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區,阿拉伯人統稱為馬格里布。突尼西亞這時被稱為「伊夫里基亞」(Ifrīqiyyah)。

1300年

伊斯蘭教在馬格里布扎根五百多年,基督教不復存在。由於阿拉伯人往西遷移,阿拉伯語在內陸迅速傳播,突尼西亞是北非的阿拉伯文化中心。

1939~1945年
二戰時法國勢力崩潰,激起阿爾及利亞人獨立的希望。

1881年

法國征服突尼西亞,並視之為保護國,而非殖民地。法國的語言、教育、經濟改革和施政形塑出現代化的突尼西亞。

1952年

布爾吉巴(Habib Bourguiba)團結民眾,領導獨立運動,突尼西亞脫離法國之手。然而,布爾吉巴建立的不是民主政體,而是專權統治。

2011年

突尼西亞青年抗議自焚,引發茉莉花革命,點燃阿拉伯各國的起義運動,即「阿拉伯之春」。突尼西亞是當中唯一推翻專制政府,建立民主的國家。

2025年

突尼西亞社會依舊籠罩着肅殺氣氛,政府逮捕、監禁記者和針對民間團體,加強打壓反對派和其他批評聲音。

好萊塢的非洲片場

1930年,摩洛哥便成為好萊塢電影的靈感來源。《摩洛哥》(Morocco) 一片展現了摩洛哥的壯麗風光,摩洛哥政府積極回應,在《紐約時報》大打廣告,歡迎西方遊客來觀光。1942年,《北非諜影》(Casablanca)以「卡薩布蘭卡」這個摩洛哥第一大城作背景,拍出二戰時期一段淒美愛情故事,片中俊男美女的組合更是迷倒無數影迷。

儘管如此,《摩洛哥》和《北非諜影》全片在南加州片場拍攝,全片未到摩洛哥實地取景,也沒有一位摩洛哥人參與演出。

時至今日,摩洛哥已成為好萊塢片商的國外拍片熱門地點。過去,很多電影(包括無數的聖經題材)裡的浩瀚沙漠、壯觀沙丘、荒涼的岩石砂礫,或是神祕的阿拉伯古代背景,都取景自摩洛哥。雖然摩洛哥跟好萊塢如此靠近,觀眾卻不曾察覺畫面中的場景正是摩洛哥。

今天,摩洛哥依舊散發千年前的古樸風貌與阿拉伯神祕氣息。它是馬格里布三國中,相對穩定,又最方便遊客走動觀光的國家。

    國家 Country

    摩洛哥 Morocco
    Since 1955

    摩洛哥強調擁有西撒哈拉的領土,稱之為「摩洛哥撒哈拉」,與當地的「撒哈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起衝突,也因此跟阿爾及利亞存在矛盾和邊界爭端。

    綠色五角分別象徵愛、真理、和平、自由和正義。

    面積
    44.6萬km2
    人口
    3771萬人
    首都
    拉巴特
    貨幣
    迪拉姆 (MAD)
    語言
    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和塔馬齊特語。摩洛哥阿拉伯語、法語為通用語。

    民族 People

    阿馬齊格人是突尼西亞原住民。儘管突尼西亞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但突尼西亞政府不承認阿馬齊格人是當地的原住民。

    宗教 Religion

    99% 遜尼派伊斯蘭教
    1% 基督教

    其他宗教包含什葉派、伊巴德派、巴哈伊信仰和基督教。基督教是摩洛哥的第二大宗教,不過基督徒多數為外國技術移民,福音派基督徒約4萬人。

    經濟 Economy

    GDP成長率
    人均GDP
    3.4%
    3,771 美元
    通貨膨脹
    失業率
    1.72% (2025年)
    9.11%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Statista,2023年

    摩洛哥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旅遊業。2023年,國際遊客人數為1,450萬,收入為1,047億迪拉姆,創歷史新高。目前,摩洛哥政府積極開發徒步旅行,以及沙漠旅遊,與突尼西亞競爭。



歷史時間表

BC.1100

腓尼基人開始在地中海沿岸定居,範圍拓展到今日的摩洛哥多個城市,如丹吉爾(Tangier)、拉巴特(Rabat)、阿西拉(Asilah)、索維拉(Essaouira)。當時,內陸有很多阿馬齊格人的部落王國。

BC.300

撒哈拉以北的阿馬齊格毛里人(Mauri),在摩洛哥建立部落王國──毛里坦尼亞(Mauretania),他們在迦太基與羅馬兩強之間的夾縫求存。

BC.146

迦太基陷落,羅馬帝國統治北非地中海沿岸。摩洛哥是羅馬帝國的最西端。

300年

基督教傳播到摩洛哥北部和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地區。

670年

阿拉伯倭瑪亞王朝入侵,征服了馬格里布大部分地區,摩洛哥進入伊斯蘭王朝時代。

1912年

簽署《費茲條約》,摩洛哥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同時,西班牙成為摩洛哥北部和南部的保護國。

1956年

摩洛哥獨立,建立君主立憲制,穆罕默德五世統治,國家正式名字為 al-Mamlakah al-Maghribiyyah,意思是「西國」。

1975年

摩洛哥吞併前西班牙殖民地西撒哈拉(Western Sahara),與波利薩里奧陣線(Polisario Front)撒哈拉人起衝突,戰爭直到今天未止息。

「摩」不講理?
摩洛哥禮儀大揭密!


摩洛哥是保守又傳統的穆斯林國家,我們要留意當地人的禮儀:

  • 進入屋子或房間前,必須脫鞋。
  • 男性穿着遮住肩膀的衣服,及過膝的褲子。女性穿長而寬鬆的衣服,遮住身體膝蓋以上的部位。
  • 當地同性朋友通常會握手,或在左右臉頰上「空吻」兩次,作為問候,但異性之間絕不會這樣做,除非彼此非常熟悉。
  • 主人會為訪客送上薄荷茶,以顯示熱情好客。訪客喝下薄荷茶,答謝主人家的禮待。
  • 受邀跟當地人吃飯,等主人家說完「Bismillah」(以神的名義),才開始吃飯。
  • 別輕易評論摩洛哥的政治、組織、宗教或君主制。
  • 非穆斯林禁止進入摩洛哥的清真寺或聖人墓地(Koubas),不過有些地方例外。

看到上帝的幫助

尤索夫的故事1

0110月

尤索夫(Youssef Ourahmane)小時候想到基督教,就想到十字軍東征和歐洲殖民主義。尤索夫清楚知道,根據伊斯蘭教義,基督徒死了都會去地獄,然而,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會到天堂。

1977年,哥哥邀請尤索夫到瑞典,21歲的他,第一次遇見基督徒,被他們的愛和仁慈吸引。回家後,他開始讀聖經。2年後,尤索夫再次到歐洲,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就讀。他待了很久,遇到很多基督徒,問了很多問題。

1980年,尤索夫信主了。他在瑞典和英國接受神學裝備,成為OM(Operation Mobilization)的宣教士。他遇見一位馬來西亞華人姐妹李惠智。兩人結婚,回到阿爾及利亞,成立服事團隊。

接下來6年,尤索夫夫婦的服事範圍逐漸擴大,包括建立社區和訓練中心,同工隊伍也壯大起來。

1990年代初,阿爾及利亞內戰爆發。尤索夫和家人每天祈禱求庇護,但他們沒有停下宣教工作。

2006年,新的宗教法頒布,尤索夫因此被逮捕受審,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經過上訴,他獲判無罪。他看到上帝的幫助:「宗教法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在法庭和當局面前,表明自己的信仰。」

代禱文

天父,感謝主讓尤索夫聽到福音,打開心門接受祢。祢把傳福音的火熱,放在尤索夫的心裡。他接受了神學裝備,回到自己的族群裡服事,不畏懼困難,即使內戰爆發、新宗教法頒布,執法當局百般刁難,也熄滅不了尤索夫那愛主的火。「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神作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賽52:7)願阿爾及利亞有更多的尤索夫起來,一生追求、遵行主的道。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我們遭到很多反對

尤索夫的故事2

0210月

2011年,尤索夫的服事團隊獲得官方承認及更新執照。對尤索夫來說,是最大的奇蹟,也是他多年祈禱的回應。當時,阿爾及利亞的教會發展迅速。據估計,超過10萬人轉信基督信仰。每年有數千人接受洗禮,有時一次就有50人受洗。尤索夫的事工遍及多個領域,包括聖經學校、基督教電視節目的媒體團隊。

尤索夫說:「你活在這個世界,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必須善用今天擁有的自由。」尤索夫抓緊機會,向阿爾及利亞同胞展示一條通往天堂的道路。他的信息簡單又明確,那就是耶穌。

尤索夫夫婦在阿爾及利亞宣教 3 6年,是合法團體「阿爾及利亞新教教會」(l'Église Protestanted'Algérie,EPA)的領導人。2019年,該團體下的46座教堂被執法當局強行關閉,警方聲稱教會違反建築法規。

尤索夫說,當教堂關閉時,許多基督徒感到自己的基督信仰失去了一些東西,因為教堂建築曾經是他們信仰的一部分。

2023年7月,尤索夫因「非法崇拜」罪,被判處2年監禁,罰款10萬第納爾。2024年5月,尤索夫上訴,但仍維持原判。

尤索夫夫婦仍然服事阿爾及利亞信徒。受訪時,尤索夫說:「我們遭到很多反對。但神掌權,祂是主。」

註:感謝尤索夫牧師提供見證故事。

代禱文

天父,跟隨耶穌是一條不容易的窄路。阿爾及利亞弟兄姐妹失去信仰自由的艱難,祢都紀念。願祢堅固尤索夫和弟兄姐妹的心,叫他們不因為教堂關閉而灰心,願他們被主的話安慰激勵:「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願阿爾及利亞政府被主光照,給予人民基本宗教自由;願阿爾及利亞的弟兄姐妹知道耶穌勝過世上一切和苦難,祂的名超乎地上的萬名。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爾及利亞的英倫百合

莉莉亞斯的宣教故事

0310月

莉莉亞斯( Lilias Trotter ,1853-1928)出生於倫敦的優渥家庭。34歲那年,她回應上帝的呼召,前往阿爾及利亞。她向差會申請宣教士身分,但因健康問題遭拒。隔年,莉莉亞斯在沒有任何差會支持下,和兩個同伴在阿爾及爾的Casbab古城區住了下來。她誰也不認識,也不懂阿拉伯語,宣教工作就像那裡陡峭狹窄,迷宮般的街道,迷惑又振奮她的心。

莉莉亞斯沿着北非地中海海岸前行,再南下深入撒哈拉沙漠,那裡未曾有單身歐洲女性到訪。她和同工租房接待人,為人讀經,還與蘇菲派穆斯林交談。40年過去,莉莉亞斯為主贏得了阿拉伯人、阿馬齊格人、法國人、猶太人和非洲黑人。

晚年,莉莉亞斯臥床不起。床頭掛着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的地圖。失眠時,她便祈禱,在地圖上寫下:「務要謹慎,盡你從主所受的職分。」

離世時,莉莉亞斯成立的「阿爾及爾宣教團」( Algiers MissionBand),有30名工人、15個據點。

註:現併入Arab World Ministries。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莉莉亞斯及阿爾及爾宣教團的工人讚美主。莉莉亞斯專心尋求祢的旨意,勇敢前往陌生的穆斯林世界,傳講祢的福音,終其一生在北非服事,清楚使命,盡主所用。主啊,從莉莉亞斯,我們看到祢使用看似軟弱微小之人,因此我們沒有借口推卸宣教的託付。願神帶領我們在宣教領域,以自己的專業長才,找到合適的位置服事得之民。願福音大門再次在阿爾及利亞打開,靈風吹拂,全國上下,男女老少,都要認識耶和華,歡喜接受耶穌為救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一幢建築

法國殖民心態

0410月

1957年,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期間,阿爾及爾的市郊建起了一座大型的公共住宅——「法國氣候」(ClimatDe France)。法國殖民政府把阿爾及利亞群體遷入其中,希望借着現代化居住環境,改變阿爾及利亞人的穆斯林傳統,去除他們的敵意,讓他們融入法式生活,接受法國人的價值觀,享受之餘,感激法國殖民政府提升生活水平。

「法國氣候」外型宏偉,但住宅單位非常小,雖然有客廳、一至兩間臥室、小廚房和浴室,房間裝上小窗戶,但天花板低至2公尺,空間狹窄,結構不穩固。住在裡面,除了生活素質低下,也影響健康。有的人批評這個住宅暴露了法國政府的殖民心態——最終意圖不是提供現代化生活,而是讓阿爾及利亞人背離固有的傳統。

結果,「法國氣候」的大型廣場庭院,成了阿爾及利亞人的集會空間,那裡常常有騷亂、對抗殖民政府的政治活動。在缺乏維修、基礎建設陳舊,居民又違規加蓋之下,「法國氣候」成了阿爾及利亞反殖民的象徵。後來,它更名為瓦迪科里切(Oued Koriche)。

代禱文

天父,願祢修補殖民歷史帶來的傷痕,撫平阿爾及利亞人受壓迫的記憶。願神興起歷史、政治、法律、社會學者,與政府合作,一同回應社會公義,妥善處理過去殖民時期的人權侵害、政治迫害等問題,為受害者伸張正義,並追究責任歸屬。在阿爾及利亞政府引入現代化建設時,求主賜下智慧,幫助他們制定合宜的文化政策,振興、活化本土傳統、語言和藝術,重建阿爾及利亞人的文化認同。願過往的殖民歷史不再是羞辱的記號,而是轉化為阿爾及利亞人的生命養分,使他們成為一個充滿包容、憐憫,並樂於接納受壓迫者的群體。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請問你是什麼人?

國家族群觀

0510月

「你是什麼人?」如果你問阿爾及利亞人屬於什麼民族,那會得到一個摸不着頭腦的答案。

阿爾及利亞人主要為阿馬齊格人和阿拉伯人後裔,大部分的數據顯示阿拉伯裔占八成,阿馬齊格人占兩成。殖民時期,法國人約占人口10%,如今降至1%。過去,曾有15萬猶太人住在阿爾及利亞,但他們已經離開,到法國或以色列。因此,阿爾及利亞看起來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

族群身分可以是基因的決定,也可以是族群自行的抉擇,阿爾及利亞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阿馬齊格人是阿爾及利亞的原住民,他們曾與腓尼基人、羅馬人有數世紀的互動,但隨着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北非,他們轉向接受伊斯蘭教,並融入阿拉伯文化,形成今日的阿拉伯阿馬齊格人。20世紀,對抗殖民統治情緒強烈,阿拉伯民族主義興起,大多數阿爾及利亞人包括阿馬齊格人,以阿拉伯民族為認同基礎。

當我們為阿爾及利亞人禱告,我們看到了另一種民族劃分的方式和影響。

代禱文

天父,祢知道阿爾及利亞經歷不同民族、帝國的統治和占領,政權更迭,族群交融,人們甚至為了對抗法國殖民統治,高舉阿拉伯民族主義,尋求身分認同與尊嚴。然而,祢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願阿爾及利亞人在耶穌基督裡得安息,過去受的殖民傷害得到醫治;願他們高舉的,不是地上的某個種族主義,而是天上的基督美名。我們相信萬國列邦都有祢揀選的人,包括阿爾及利亞人。在那日,他們必跟神的子民一起聚集在寶座和羊羔前,高聲讚美祢。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省的比阿爾市

其他人靠邊站

阿拉伯化

0610月

1990年12月26日,阿爾及利亞通過阿拉伯化的法令,國家的行政單位、公共和私人領域必須使用阿拉伯語文。媒體除了法國報紙,所有電影和紀錄片、廣告看板、路標和指示牌,都必須使用阿拉伯語,違法者,將罰款1,000至5,000第納爾。

阿爾及利亞高舉阿拉伯民族主義(Qawmiyyah),以阿拉伯人為一個民族社會,鞏固國家和人民向心力,但是,阿拉伯化下,非阿拉伯的一切事物都受到打壓,包括阿馬齊格人的傳統。

經過數十年的訴求和爭取,2016年,阿爾及利亞憲法終於承認阿馬齊格人的語言,為「國家語言和官方語言」。但現實是,阿馬齊格人仍然處在社會邊緣,不入主流。

2023年8月31日,卡比利亞地區塔格馬特文化協會的阿馬齊格兒童書展,未獲得官方批准,因此取消。一些地區的阿馬齊格文化活動,也未獲准舉辦。同年,卡拜爾-阿馬齊格人記者阿雷茲基(Arezki Ait-Larbi)的小型出版社因審查問題,不能在阿爾及爾國際書展參展。推廣阿馬齊格文化的柏柏爾電視台(Berbere-TV)遭警方關閉、查封。阿爾及利亞政府用強硬的手法,告誡阿馬齊格人必須乖乖聽話。

代禱文

天父,願祢賜給阿爾及利亞政府治理國家的智慧,與愛民如己的心,使他們行公義、好憐憫,推動公平的政策照顧每個國民,顧念與尊重弱勢群體的需要,幫助不同群體在此地和睦安居。求祢安慰阿馬齊格人被邊緣化、難以融入主流社會的感受,當他們站出來為自己的權益發聲時,願祢感動執政者傾聽和同理,以公正和平的方式處理族群間的矛盾與張力,提升阿馬齊格人應有的權益,給予恢復文化與傳統的空間。願阿馬齊格人回顧歷史時,看見祢曾在他們中間行過奇妙的作為,便回轉信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難擋強勢的阿拉伯文化

阿馬齊格人
Amazigh People 1

0710月

按照基因,大部分的阿爾及利亞人應該是阿馬齊格人。然而,歷史上,阿馬齊格人可說是沒有一個族群身分的特徵,他們過去是按各自的部落、氏族,劃分出不同的族群,沒有國家或種族的概念。因此,當阿拉伯人來到,阿馬齊格人便難以對抗阿拉伯人強勢的文化及宗教。

今天,大部分的阿馬齊格人對於自己是誰、屬於哪個族群不甚在意,但大約15%的阿馬齊格人,強烈認同阿馬齊格人身分,抗拒阿拉伯化,他們主要居住在卡比利亞(Kabylia)的山區,向來要求自治。

阿馬齊格人常被稱為「柏柏爾人」,但阿馬齊格人不喜歡這個稱呼,那是拉丁文barbari(野蠻人)的變音。他們樂意別人稱他們為「阿馬齊格」(Amazigh),意思為「自由、高貴的人」。

阿爾及利亞政府不承認阿馬齊格人的原住民地位,拒絕公布其人口統計。因此,阿爾及利亞沒有阿馬齊格人口數的官方數據。阿馬齊格人跟很多原住民面臨同樣的難題——身分模糊與文化弱勢。

代禱文

天父,祢按自己的形象、樣式造人,天下所有民族都源自於祢。我們將阿馬齊格人交託仰望,他們也是祢手所造,擁有祢榮美的形象。過去,他們被稱作「柏柏爾人」,意思是野蠻人,遭人貶低、藐視。阿拉伯人來到後,他們身分模糊,處於弱勢,遭遇文化同化,導致今天面臨了身分認同的危機。願阿馬齊格人認識祢,知道自己是神看為珍貴的。願他們在福音中得釋放,在基督裡找到真正的平安。願祢賜福,帶領他們回到祢的身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歡慶三千年前的傳統

阿馬齊格人
Amazigh People 2

0810月

今年,世界進入2025年,阿馬齊格年已經是2975年了。

近年,阿馬齊格人越發積極追溯根源,比如高調慶祝阿馬齊格新年耶納耶爾(Yennayer,每年的1月12日)。他們新年期間身穿七彩的傳統服裝,向晚輩述說祖先的故事,教導蜡燭和手鐲裝飾手工,烹煮民族美食,介紹阿馬齊格人的提菲納字母(Tifinagh),演奏阿馬齊格民族音樂,以找回長久以來一直被阿拉伯文化削弱的民族特色。

阿馬齊格人沒有單一文化,但有相通的口語方言。由於地理位置分散,阿馬齊格人難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身分。卡比爾-阿馬齊格人(Kabyles)是最國際化的阿馬齊格人,他們比其他阿馬齊格人更會說法語,有小部分人轉信基督教。除了莫札比特人(Mozabites)是伊巴迪派(Ibadi)穆斯林,所有阿馬齊格人都是遜尼派穆斯林。

目前,阿爾及利亞官方仍自稱作「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國家」,壓制阿馬齊格人的法律仍然有效,例如1992年的《阿拉伯化法》。

代禱文

天父,當阿馬齊格人努力追溯民族根源時,祢讓他們看到祖先在阿拉伯化前,曾經追隨基督信仰。他們當中,曾有像奧古斯丁的基督教教父,討論原罪及自由意志,奠定基督教信仰的基本信念。主啊,願聖靈帶領阿馬齊格人追溯過去,就翻找到福音、神的話語,讓神的道成為兩刃的劍,刺入、剖開阿馬齊格人的魂與靈,直搗他們心思意念,使他們眼睛打開,辨明主耶穌就是救主,並歡喜接受祂成為生命的主宰。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爾及利亞的吉普賽

羅姆人
Romani People

0910月

羅姆人,也就是一般人稱呼的吉普賽人,他們源於北印度的低階種姓,過去喜歡四處流浪,居無定所,曾經被嫌棄為低等人。

以前,羅姆人不許擁有土地,因此他們發展出獨特的謀生技能,包括幫人刺青、割包皮、占卜算命、牲畜交易、耍弄雜技、打鐵、木工等等。由於他們擅長音樂、唱歌和跳舞,打扮炫目,因此常常在宴會獻唱表演。今天,隨着人權和種族平等意識抬頭,人們改稱他們為「羅姆人」。

19世紀末,法國殖民時期,羅姆人隨着西班牙人,移居到阿爾及利亞。阿爾及利亞獨立後,大部分羅姆人搬到法國,留在阿爾及利亞的羅姆人,今天不到5千人。羅姆人在強勢的阿拉伯同化政策之下,跟隨主流,隱藏其民族身分,講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他們喜歡參拜伊斯蘭教聖人的墳墓,並將其傳統的求神問鬼習俗,與遜尼派伊斯蘭教的教義加以融合。

過去,有些阿爾及利亞人稱羅姆人為「Beni Adas」,也就是道德有問題的人。法國殖民時期,阿爾及利亞人強烈抵抗法國人,法國人便找了「Beni Adas」幫忙,這無形影響了阿爾及利亞人對羅姆人的印象。

代禱文

天父,千千萬萬的羅姆人還在福音的門外,他們是未得之民。多年以來,羅姆人被稱作「吉普賽人」,背着種種負面的形象,身分卑微,被人嫌棄。主啊,願祢打開羅姆人重重的枷鎖,擦亮他們的眼睛,叫他們知道愛他們的主,正等待他們回頭。願羅姆人聽到福音,打開聖經,知道主已經為他們預備最好的活水泉源,喝了生命就不再飢渴,他們也不必再四處流浪,因為他們可以在大牧人懷裡安息,得到真正的平安。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別歧視我!

阿爾及利亞非洲黑人
Black Algerians

1010月

2019年,來自南部阿德拉爾的卡迪賈(Khadija Benhamou)當選阿爾及利亞小姐,人們很快便在社交媒體攻擊她,有人聲稱她不能代表阿爾及利亞的美麗和特色,因為她皮膚黑。有人嘲笑她的鼻子和嘴唇形狀,也有人說她看起來像男人。

如同其他的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人的「美麗」,由膚色白皙程度判定。2009年的估計,阿爾及利亞有大約10%的非洲黑人人口,他們大多分布在南部。由於阿爾及利亞推行阿拉伯化和穆斯林化政策,因此沒有官方的正式族裔人口統計數據。

從7世紀到20世紀,撒哈拉地區的奴隸貿易持續了1,300年。非洲黑人(例如圖阿雷格人)長久住在阿爾及利亞南部,被人認為是奴隸的後裔。由於皮膚黑,阿爾及利亞非洲黑人容易遭遇歧視,例如在檢查站或機場出示國民身分證件時,常被盤問,或被人稱作「黑鬼」(kahlouche)、「奴隸」(abd)等。

跟阿爾及利亞北方人相比,住在南方的非洲黑人感到被社會排除在外。他們居住的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提供阿爾及利亞95%的收入,但落後貧窮,因此他們覺得好處都被人占去,自己受到低等待遇。

代禱文

天父,祢知道被人鄙視的苦楚,因為祢的獨生子,也曾被人藐視,被釘在十字架上受苦。今天,我們為阿爾及利亞非洲黑人向祢祈求,他們被人輕看,背負祖先被人抓作奴隸的恥辱,世世代代難逃奴隸標籤的轄制。願非洲黑人都認識祢,明白祢不以外貌待人。當他們得到主賞賜的榮美,便不再小看自己,從為奴的苦楚中得到釋放。主啊,願祢帶領阿爾及利亞人看見自己在殖民歷史上,也曾經歷過被壓迫的痛苦,並有從神而來的愛心,以恩慈、憐憫對待不同族群的人。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被遺忘的過去

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

1110月

眼看阿拉伯國家聯盟、非洲聯盟各有成就,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和毛里塔尼亞等5國,於1989年設立「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The Arab MaghrebUnion,AMU),打出響亮的口號,與人互別苗頭。

可惜,3年後,阿爾及利亞發生為期9年的內亂,又因西撒哈拉(Western Sahara)主權歸屬,與摩洛哥發生嚴重摩擦。2011年阿拉伯之春,突尼西亞、利比亞發生動盪,強人政權倒台。2021年,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因政治理念不同,互相指責,結果斷絕來往,又因摩洛哥和以色列建交,阿爾及利亞怒而翻臉。

「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設立後,原本可以打開成員國的國界,加強友好互通,提高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但各成員國在政治動盪、地方恐怖主義的威脅、政見不同的摩擦之下,反而互相封鎖邊界。

「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雷聲大,雨點小,設立超過30年,成員國還是各有心結,不能達成共識。裹足不前之下,聯盟發揮不了互利互惠的作用,被人喻為是個名存實亡的失敗組織。

代禱文

天父,我們仰望祢的掌權,願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與毛里塔尼亞這五國政治穩定下來,使百姓安居樂業。願聖靈在北非這片枯干的土地上動工,柔軟執政掌權者的心,使各國領袖持續保持外交對話,修補裂痕,重建彼此信任,共同抵抗地方恐怖主義,並推動貿易合作,互惠互利,實現「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當初共濟共榮的美好願景。主啊,求祢親自開啟北非的福音之門,讓人因信靠基督而生命更新,在各行各業中作光作鹽,以實踐公義與和平為使命,彰顯祢國度的榮耀。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被遺忘的過去

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

1210月

阿爾及利亞:法國把阿爾及利亞當作是自己歐洲領土延伸到非洲的一部分。她把土地配給法國移民,強迫阿爾及利亞人在新地主的土地勞作,使阿爾及利亞人深感羞辱。有些阿爾及利亞人接受了法國人的教育和生活方式,日趨歐洲化,形成高人一等的社會階級。法國甚至到處興建法式建築物,在學校教授法國語文,也引起一些阿爾及利亞人的反感。

突尼西亞:突尼西亞意識到法國的強大影響,想在法國幫助下,邁入現代化。然而,突尼西亞越是追求改革,就越依賴法國,最終因稅收失衡,國家落入法國手中。1881年,法國入侵突尼西亞,收納為保護國。跟阿爾及利亞相比,突尼西亞有高度的自治權,因此不會太抗拒法國殖民。

摩洛哥:法國殖民摩洛哥相當寬鬆,允許傳統的馬赫森制度(Makhzen)與法國殖民政府共存,阿馬齊格人有自己的傳統法律和民族議會。法國甚至支持和鼓勵一些摩洛哥伊斯蘭文化,特別關注蘇菲派傳統。法國也在摩洛哥開展人類考古學、社會學和人種學的研究,保護且豐富了摩洛哥文化。

馬格里布三國各有不同的殖民命運,造就它們彼此不同,難以相容,影響直到今天。

註:法國殖民摩洛哥前的傳統統治體系,包括王室、精英家族、部落首領、軍方與安全機構、地方行政官員等。

代禱文

天父,求祢醫治過去法國殖民政策為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摩洛哥帶來的傷害或負面影響,使損傷轉化為益處,修補三國彼此的隔閡與爭競。願和平降臨在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摩洛哥中間,使人們放下成見,以寬容和智慧化解歧見,重新建立互信與友誼。祈求福音的真光照進三國掌權者的心,願他們以公義和正直治理國家,為社會帶來真正的和睦,使人民安居樂業,享受平安與繁榮,並在經濟、貿易與外交上,與鄰國尋求合作與共好。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等待春風吹又起?

極端分子

1310月

2019年3月,馬來西亞警方在吉隆坡逮捕9名極端分子,當中有一位是「突尼西亞伊斯蘭教法虔信者」(Ansar al-Sharia in Tunisia,AST)的成員。

阿拉伯之春推翻了獨裁者,恐怖組織卻趁亂崛起,而突尼西亞,當年是世界上輸出極端分子比例最高的國家。2015年,突尼西亞發生一連串恐攻註1。前往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突尼西亞戰士」,人數多達六至七千人。當時,突尼西亞最大的極端組織「伊斯蘭教法虔信者」,成員已超過7萬。

其實,很多突尼西亞人在2011年便參與國外聖戰活動。茉莉花革命註2後,過渡政府無力監管,突尼西亞極端分子被釋放,他們帶着政治夢碎的失落,投入「伊斯蘭教法虔信者」等極端組織,在該組織的外展活動、宗教教育、慈善和救援工作,得到久違的歸屬和溫暖。

根據《2024年全球恐怖主義指數》(GTI),突尼西亞排名第36位,聖戰組織如烏克巴.本.納菲組織(KUIN)、哈里發軍(JAK)仍然有組織和作戰能力,活躍於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接壤的邊境山區。

註1:巴爾杜博物館槍擊案、蘇塞海灘恐怖襲擊、總統府衛隊巴士炸彈攻擊事件。

註2:指發生於2010至2011年初,突尼西亞反政府示威導致政權倒台事件。

代禱文

天父,願福音種子在突尼西亞這片干旱之地發芽,讓失望、沮喪、消沉、失意的人,空洞的心靈得着真正的滿足與安慰。主啊,我們為那些曾經被極端思想吸引、手握武器、心懷仇恨的人向祢呼求;求祢憐憫他們,叫他們的心不再剛硬,從憤怒與絕望中釋放,願聖靈帶領他們看見那從天而來、超越一切的愛——就是我們的大牧人耶穌基督。求神改變突尼西亞執政掌權者,使他們真心愛護人民,努力改善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狀況,為下一代帶來更美的未來。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你是哪一族?

種族大問號

1410月

若問起突尼西亞人:「你是哪一族?」他們會這樣回答:「我們不談種族,我們沒有種族分類數據。」超過9成的突尼西亞人自認是阿拉伯人後裔。

突尼西亞人沒有種族意識,這跟長期的阿拉伯同化政策、一致的宗教模式、後殖民的社會認知有關。

揭開突尼西亞人的身世,你會看到阿拉伯人、阿馬齊格人、土耳其人、安達盧西亞人(Andalusian)等等的基因混合。由於阿拉伯文明最為強勢,突尼西亞人便接納阿拉伯人傳統,以阿拉伯民族為身分。

突尼西亞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大多數人講突尼西亞阿拉伯語方言。學校教授現代標準阿拉伯語文。12世紀末,突尼西亞基本已阿拉伯化,目前只有一小部分住在南部的人,講阿馬齊格人的方言。

當突尼西亞獨立,第一任總統布爾吉巴提出「一個突尼西亞民族」的概念。因此,突尼西亞人確認了「突尼西亞的阿拉伯人伊斯蘭教徒」身分,抹去了種族界線。

從地緣位置來看,突尼西亞是北非唯一不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接壤的國家,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它的處境與其他非洲國家不同,與非洲的聯繫也相對薄弱,這使得當地具有非洲黑人血統的少數族群感到格格不入。

代禱文

天父,當突尼西亞人問起自己「我是誰」時,願祢光照,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過去的民族歷史、國家政策,如何影響他們今日的身分與觀點。主啊,族群身分是突尼西亞的敏感話題,許多人不敢開口,也不願觸碰,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認同唯一的身分。求主使突尼西亞社會看見多元的美好,並認識祢這位創造萬民、尊重差異的神。求主親自安慰突尼西亞非洲黑人的心,他們尋不着歸屬感,在阿拉伯化的社會邊緣掙扎。願神感動突尼西亞政府,正視非洲黑人的處境,制定融合、接納的政策與行動。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偷渡歐洲的中途轉運站

走私人口

1510月

「我花了7個月,經歷最糟糕的——口渴、飢餓、恐懼、危險,從象牙海岸科特迪瓦出發前往馬里,然後到尼日,再穿越阿爾及利亞的沙漠,最後來到突尼西亞的斯法克斯(Sfax)。」文生向突尼西亞新聞社TAP講述他偷渡到歐洲的旅程。

突尼西亞與歐洲只有一水之隔,非法移民喜歡從突尼西亞,坐船偷渡到歐洲。意大利是最受歡迎的偷渡終點,突尼西亞則是最受歡迎的偷渡中轉站。

文生眼看即將成功,卻在海上被突尼西亞的巡邏隊遣返。「我的目標是一定要到達歐洲,只有死,才能阻止我!」文生憤怒地說。

面對如潮水般湧向歐洲的非洲偷渡客,歐盟大撒鈔票,請北非國家控管邊界。2023年,突尼西亞獲得1.27億歐元,用作打擊偷渡。根據組織犯罪和腐敗報告項目(OCCRP)調查,突尼西亞執法人員抓到非法移民,有的送到利比亞邊境拘留,當奴隸般,賣給利比亞的武裝部隊和民兵,價錢介於每人12~90歐元。只有家人支付贖金,這些人才能獲釋。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那些逃離戰爭、貧窮與絕望,踏上艱難偷渡旅程的人懇切代求。我們深信,祢是他們可以仰望的神,是在曠野開道路、沙漠開江河的神。主啊,求祢親自保護如同文生一樣漂泊的靈魂,在危險與黑暗中施行神蹟。願他們在無助中經歷祢的看顧,在絕望中聽見祢的聲音。求神保守偷渡者遠離人肉販子,救他們脫離被賣的危險。願非洲各國、歐盟與國際組織攜手合作,改善非洲國家的政經狀況,並尋求神的恩典、能力和智慧,持續發揮人道精神,面對難民潮與社會乘載力的壓力和挑戰。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我們受到歧視!

突尼西亞非洲黑人
Black Tunisians

1610月

2023年2月,突尼西亞總統賽義德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移民大量聚集在突尼西亞,是一場犯罪計畫,意圖改變突尼西亞的人口結構,把她變為非洲國家,而不是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一員,而大批非洲的非法移民出現在突尼西亞,更是帶來了暴力、犯罪及不當行為。

總統的強烈措辭,點燃突尼西亞人反移民的情緒。大量非洲黑人被圍捕,趕出租屋處,遭暴力襲擊,被遣返回國。長期習慣社會偏見,一直被當成「外人」的本土突尼西亞非洲黑人,也做好應對被襲擊的準備。

根據官方統計,10~15%的突尼西亞人擁有非洲黑人血統,其中有些是早期撒哈拉以南非洲奴隸的後裔。有觀察指出,突尼西亞雖已脫離法國殖民統治,但部分人內心傾向歐洲文明,對非洲黑人存在偏見和距離感。

2011年,獨裁者本.阿里倒台之後,突尼西亞邁向民主,黑人開始要求更平等的對待,接受自己的黑人血統。2018年,突尼西亞通過法律,定「種族歧視」為犯罪,這是阿拉伯地區第一個反種族歧視的國家。

代禱文

天父,我們在應許的諸約原本是局外人,活在世上沒有指望,但在耶穌基督裡,我們與神和好,成為新人,也在祂裡面彼此和好,互為肢體,互稱弟兄姐妹。願那和平的福音臨到突尼西亞,叫人不再因血統、膚色、背景彼此分隔,而是因着祢的愛走向合一。主啊,願祢醫治突尼西亞社會因種族與身分帶來的傷痕,安慰遭拒絕、排擠的非洲黑人,不論是移民還是本地人。主啊,願突尼西亞政治領袖因着敬畏祢,不再用分裂與仇視的言語煽動人心,而是推動真正的包容與改革,使突尼西亞社會成為一個更寬容、接納的地方。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擁有阿馬齊格紋身的老奶奶

否認自己,隱藏自己

阿馬齊格人
Amazigh People

1710月

到底阿馬齊格人人口數有多少呢?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一來,是準確的人口數不詳;二來,一些國家不重視種族人口統計;三來,北非長期的阿拉伯同化政策,掩蓋了阿馬齊格人的身分。在這種尷尬又壓抑的處境下,有些阿馬齊格人選擇否認自己,害怕坦承族裔會招惹麻煩,「阿馬齊格人」這個詞彙成為一種禁忌。

海德菲(Youssef Hedfi)是突尼西亞阿馬齊格塗鴉藝術家和畫家,他在2023年接受環球新聞(Global News)訪問,談到自己如何否認阿馬齊格人血統。不只他,他的已故祖母——一位身上有着傳統阿馬齊格紋身,包括大衛之星的阿馬齊格女性——也信奉伊斯蘭教,並自認是阿拉伯人。

「我祖母的祖母也是這樣說的,因為她很害怕,」海德菲說,「這份恐懼一代傳一代,今天,我們說自己是阿拉伯人。」

本.阿里在位的時代,沒人敢談論誰是阿馬齊格人。而阿拉伯之春就像一聲春雷,喚醒了突尼西亞眾多的宗教、種族和文化少數群體,包括阿馬齊格人,他們首次發出聲音,爭取應有的權益。

代禱文

天父,祢創造萬民,賜下多樣的語言、文化與族群,願突尼西亞成為一個尊重、接納宗教、種族與文化少數群體的國家。我們特別為阿馬齊格人禱告;祢知道他們的過去與掙扎,也看見他們心中無聲的吶喊。求神除去阿馬齊格世代相傳的恐懼,使他們勇敢面對自己的族裔身分,知道自己無論是誰,都是祢所愛、所造的孩子,並以自己的民族身分為榮。願突尼西亞社會超越對「單一民族國家」的執着,視多元為國家的祝福,讓阿馬齊格人可以自由地說:「我們既是阿馬齊格人,也是突尼西亞人。」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塔尼特女神的符號

女神還在

陀斐特遺址

1810月

走在突尼斯市郊外的迦太基遺址區,你會發現一個符號:一個大三角形「△」頂着一個小圓圈「○」,中間有一個橫槓「─」。有時,橫槓的兩端,還會延伸出額外的垂直線,作崇拜的姿勢。這個符號出現在地板的馬賽克瓷磚、紀念品店裡售賣的鑰匙扣、吊鏈、耳環、書籍等上面。

迦太基的陀斐特(Tophet)祭壇遺址,立了很多石碑,石碑上也有這個符號。西元前800~146年,腓尼基人在這裡拜他們的神——巴力及其配偶塔尼特(Tanit),而那三角形頂着圓圈的符號,是塔尼特女神的代表。

「他們在欣嫩子谷建築陀斐特的邱壇,好在火中焚燒自己的兒女。這並不是我所吩咐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耶7:31)學者多數支持葬在那裡的嬰兒是獻祭品,死於出生後一個月至一個半月,不是早逝或有殘疾。碑上刻有父母獻嬰焚祭的獻詞:「聽到了我的聲音,並保佑了我」。」

今天,突尼西亞成了以穆斯林為主國家,但塔尼特依然存在,只是化身為文化、文學、音樂、視覺藝術或遊客紀念品裡的女神,這反映了塔尼特至今的持久影響力。

代禱文

天父,祢曾說「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祢的神是忌邪的神。」(出20:4-5)願突尼西亞人認識這塊土地過去的塔尼特敬拜文化,深刻理解自己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並求祢幫助他們從聖經的真理中,看見祢厭惡偶像,禁止用火焚燒兒女的獻祭,因那不是祢的命令,也不是出於祢的心意。求聖靈打開突尼西亞人的眼睛,使他們選擇專一做討神喜悅的事,敬拜那真正的活水泉源——耶穌基督。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突尼斯歸正教會

處於弱勢,避免打擾

新教教會

1910月

過去,突尼西亞基督教新教徒基本上是歐洲移民,他們到突尼斯市兩所歷史悠久的新教教堂崇拜,一間是突尼斯歸正教會(The ReformedChurch of Tunis),另一間是聖喬治聖公會教堂(The Saint GeorgesAnglican Church)。20年前,撒哈拉以南的學生、工作者到來,改變了當地基督新教的面貌,這些非洲基督徒不上傳統的教堂,反而租用酒店會議廳或活動小禮堂聚會,他們希望不受人打擾。

突尼西亞有本地人的教會,但很小型,必須隱藏起來。由於突尼西亞只承認天主教會為基督教,新教教會的活動處處受限制。官方沒有定下任何規範,新教教徒便自行想出解決方案——私下靜悄悄的聚會。但是,這樣處於灰色地帶,缺乏立法保障,新教教徒很容易成為執法人員騷擾的對象。

新教教徒渴望教會團契受到正式認可,擁有合法地位。不過,突尼西亞當局總是沒有回應,他們認為基督教威脅穆斯林的信仰。至今,許多突尼西亞人想到基督教,就想到歐洲殖民主義,卻不知道這塊土地過去曾是基督教的燈塔。

代禱文

天父,祢曾讓突尼西亞成為福音的燈塔,使基督信仰在北非閃耀光芒。主啊,我們切切求祢,再一次用聖靈的火點燃這地,使突尼西亞重燃對祢話語的渴慕,讓福音的光再次照耀這片干渴的土地。我們將突尼西亞的弟兄姐妹交託在祢手中,願祢遮蔽執法者的眼目,攔阻一切想要破壞聚會的阻力,使他們每一次的團契和崇拜都平安無礙。我們為當局與立法者禱告,求祢開啟他們的心眼,不再視基督教為威脅,給予新教教會正式合法的身分。願突尼西亞成為見證祢榮耀的國家。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油盡燈枯,等待重燃

昔日的拉丁基督燈塔

2010月

路易斯(Louis Chevalier)在《北非人口問題》(1947年)寫道:「這些柏柏爾人非常虔誠,即使在鄉村和偏遠的村莊,也能找到兩三座大教堂。早期基督教文學的創始人是特土良和純柏柏爾人奧古斯丁。第一批拉丁文聖經翻譯是在非洲完成的。當時居住在羅馬的柏柏爾移民,為傳播基督教做出了貢獻。」

昔日的馬格里布拉丁基督教會,被喻為基督教燈塔,如今彷彿從歷史中蒸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7世紀阿拉伯人入侵時,羅馬殖民者基督徒大量移民到歐洲。8世紀,穆斯林與剩餘的基督徒同屬阿馬齊格人,關係良好。10世紀末起,當地基督徒改用阿拉伯語交流。1076年,西北非洲只剩下一位主教——迦太基的凱里亞古斯(Cyriacus of Carthage)。

11世紀,馬格里布尚有些小教會孤立倖存。13世紀,西班牙人和義大利人試圖征服西北非洲,推動天主教,多米尼克修會等在馬格里布沿海地區建立小教堂,但福音沒有傳開,一些天主教徒還在幾年內成為穆斯林。15世紀初,突尼西亞有小批阿拉伯化的基督徒,他們是馬格里布最後一批基督徒。

經過700年的忠誠追隨,西北非洲的教會耗盡最後一滴油,燈滅了。

代禱文

天父,祢是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神,那光照在人的心裡,人便看見神的榮耀,就是耶穌基督的榮光。願主的光再次照耀在馬格里布,驅走黑暗,改變人心。求神再次為這座已經荒蕪的燈塔添上新油,讓福音重新被點燃,使祢的話語進入人心,叫人的靈魂甦醒,眼睛得開,看見那位昔日行奇事的神,今日仍在施恩與拯救。主啊,我們相信,在祢沒有難成的事,求祢復興突尼西亞,從一人到一家,從一家到一族,從一族到萬民,都要頌讚祢聖名。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同在一個屋簷下

阿馬齊格、阿拉伯基督徒

2110月

今天,馬格里布有少數阿馬齊格和阿拉伯基督徒,大家同在一個教會屋簷下,也受民族意識抬頭的氛圍影響,如阿馬齊格積極爭取塔馬齊特語受官方承認、成為學校教導的語言。摩洛哥是最多阿馬齊格人的北非國家,直到2023年5月才宣布阿馬齊格人的新年(Yennayer)為公共假期,並增加財政預算推廣塔馬齊格語。

有些教會,還是以阿拉伯人為優先。一位摩洛哥基督徒表示,儘管教會裡只有兩位阿拉伯人,其餘的都是阿馬齊格人,但崇拜和聖經教學都是以阿拉伯語進行,她渴望閱讀塔馬齊特語的聖經,因為這樣更貼近自己的文化背景。

有牧者發現,阿馬齊格人和阿拉伯人還是有分隔的。有些阿馬齊格基督徒更認同阿馬齊格人,他們傳福音時,特別關注自己的民族。大多數阿馬齊格人碰面時,會用塔馬齊特語交談,阿拉伯人有時會感到被排斥和孤立。

代禱文

天父,祢借着加拉太書3:27-28向我們啟示:「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願阿馬齊格人和阿拉伯人的弟兄姐妹在基督裡合而為一,破除一切偏見、驕傲與不安,祢的愛成為他們溝通的橋梁,使他們以基督的眼光彼此相待,顧念他人的需要,學習欣賞、包容和接納彼此的不同。主啊,求祢眷顧那渴望以自己母語——塔馬齊特語——讀祢話語的心,願祢賜下更多翻譯資源、興起工人,使祢的話語進入每一個文化與語言的深處,好叫祢的名在不同族群中被高舉。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遭否認和漠視的黑人

種族歧視

2210月

摩洛哥沒有種族分類人口數據,但估計國內有10%為黑人。摩洛哥膚色較白的阿拉伯人和阿馬齊格人,過去在撒哈拉買賣黑人奴隸,長達13個世紀。非洲黑人變賣為奴,取了主人的姓為姓,當家庭僕人、婢妾、搬運工人,成為主人的家產。1925年,摩洛哥頒布了禁奴令,但摩洛哥人仍然把家裡有奴隸,看作身分和聲望的象徵。

近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到北非工作、求學,也有很多逃離家鄉的貧窮和戰亂,非法居留,或企圖偷渡到歐洲,使黑人在摩洛哥不受歡迎。摩洛哥社會和媒體,常常將撒哈拉以南非洲移民描繪成奴隸、罪犯、妓女、毒販或病毒帶原者。

在摩洛哥,膚色白的人被要求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時,他們會開玩笑地說:「Wena Kahlouch?」(我是黑人嗎?)。歧視黑人的字句,包括Al-Abd(奴隸)、Al-Khadem(僕人)、AlHartani(被釋放的黑奴)、Al-Azzi(大致介於黑人和黑鬼之間)、Al-Kahlouch(黑鬼子)。

摩洛哥人還把黑人稱作 qird(猴子)、khanzir(豬)、akil lahmialbashar(食人族)和hayawan(動物),他們甚至會發出猴子的叫聲,取笑黑人。

註:資料參考Stephen J. King,“Ending Denial:Anti-Black Racism in Morocco”

代禱文

天父,摩洛哥黑人的先祖曾在這片土地上勞動、開墾,為社會發展作出許多貢獻。多年來,他們因膚色和身分,遭遇很多挑戰和不公,難以擺脫社會成見與奴隸標籤。主啊,祢有豐富的恩典,願祢的憐憫臨到黑人,叫他們從過去的捆綁,得着真正的釋放,成為新造的人,用祢的眼光重新認識自己,看見自己的尊貴形象與價值。願神改變摩洛哥社會的氛圍,接納、尊重不同膚色與民族的百姓,並在政策與制度上,顧及少數族群的需要與權益,彰顯祢的公義與慈愛。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舍夫沙萬

傑巴拉人
Jebala People

2310月

這裡一切都是藍的,有人說是為了驅蚊、去除夏天的暑熱,也有人說是象徵天空、靈性、安詳、和平。

舍夫沙萬(Chefchaouen)的藍,使她成為里夫山區(Rif Mountains)的觀光景點。這個摩洛哥西北部的小山鎮,住着傑巴拉人,講摩洛哥北部和安達盧西亞人的阿拉伯語。

過去,傑巴拉人是勇猛的戰士,曾經頑強對抗外來入侵者。現在,你可以在舍夫沙萬看到傑巴拉婦女披着美麗的羊毛毯,頭戴傳統帽子,沿街出售自己的產品。這是他們民族部落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說,傑巴拉人是阿馬齊格人的次族群,也有人說傑巴拉人源自阿拉伯沙漠。他們的祖先遷移到北非,與阿馬齊格人跨族通婚,形成一個獨特的群體。

過去,里夫山區大量非法種植大麻,舍夫沙萬成為遊客吸食大麻的中心。2021年,摩洛哥立法管制,允許農夫合法種植醫用和工業用大麻(非娛樂用),以打擊非法販運大麻問題。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舍夫沙萬這片藍色之地向祢禱告,願這地的美麗風景不只是吸引遊客,更成為祢榮耀彰顯之處。願這座山鎮出產的大麻,正當合法用於醫藥及工業用途,真正幫助有需要的人。我們禱告,傑巴拉人願意守法種植,一同與政府攜手,杜絕毒品的濫用與非法買賣,讓舍夫沙萬擁有正向的觀光價值,而不是成為放縱、墮落和犯罪的溫床。主啊,我們也將傑巴拉人交託在祢手中,願聖靈打開他們的心眼,使他們渴盼認識永生之道,被祢的愛吸引,轉而歸向祢。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19世紀的阿瑪齊格猶太人

相煎何太急?

阿馬齊格猶太人
Amazigh Jewish People

2410月

「我是猶太人,也是阿馬齊格人。」住在卡薩布蘭卡的慕沙,指着客廳牆上父親的照片,微笑說道。

1950年代,摩洛哥約有8萬名猶太人。2020年,摩洛哥僅剩2,500名猶太人。據說,這些猶太人大多數是阿馬齊格猶太人。

過去,腓尼基人從迦南地航海往西擴張,還有第一次聖殿被毀,把猶太人帶到今天的摩洛哥。當年猶太人落腳後,跟阿馬齊格人來往、通婚、傳播猶太教和猶太人文化,使阿馬齊格人猶太化,也使猶太人阿馬齊格化,兩者混合交融。

今天,阿馬齊格猶太人是少數族群,追隨猶太教,又保持阿馬齊格人的文化傳統。儘管政治人物強調「統一的阿拉伯民族身分」,以及解放巴勒斯坦,但阿馬齊格人猶太人另有看法,他們不認同阿拉伯人,傾向認同以色列。

阿馬齊格猶太人對遙遠又不曾去過的以色列,抱持着一種美好想像。曾有阿馬齊格猶太人去了以色列,親眼看到巴勒斯坦人在以巴衝突下掙扎生存,他們意識到,以色列只是另一個「男性主導的父權政治,那裡沒有和平共存的空間」。

代禱文

天父,祢創造萬族萬民,將不同的歷史、文化與記憶,織進每個族群身分裡。阿馬齊格猶太人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使他們的處境與多數摩洛哥人不同,但祢看顧他們每一位,就如看顧祢所愛的百姓。主啊,願祢向他們啟示,耶穌基督就是那位已經降臨的彌賽亞。願聖靈引領他們渴慕真理,看見永恆之門已經為他們敞開,邀請他們進入祢的國度,得着真正的救贖恩典。願神使用阿馬齊格猶太人獨特的身分背景,成為祢公義與慈愛的見證人,在他們所處的社群中,關懷弱勢、為和平發聲,特別在以巴衝突的痛苦與撕裂中,成為和好的器皿。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無止盡的戰事

撒哈拉人
Sahrawi People

2510月

「『給我藥好嗎?那種吃了沒有小孩的藥?』她急急地低聲請求我。我一直移不開自己的視線,定定地看着她10歲的臉。」作家三毛在《娃娃新娘》寫下1970年代,目睹的「撒哈拉人」的童婚。對於新郎在新婚之夜,粗暴奪走女童新娘的童貞,而新娘家人無動於衷的傳統,三毛感到厭惡。

撒哈拉人是阿馬齊格、阿拉伯和非洲黑人的混血民族,從摩洛哥南部、西撒哈拉,到尼日及塞內加爾河谷的嚴酷沙漠地區,都有他們游牧的蹤跡。

撒哈拉人生活的西撒哈拉,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但1975年,摩洛哥吞併西撒哈拉,建立「防禦沙牆」,抵擋撒哈拉人組織的「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Sahrawi ArabDemocratic Republic)。摩洛哥堅持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一部分,絕不讓她獨立。

聯合國不承認摩洛哥擁有西撒哈拉,認為該地區是非自治領土。過去,多數國家承認「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的獨立,但美國和歐盟不承認。截至2024年,情形有所改變,越來越多國家轉向接受摩洛哥擁有西撒哈拉。至今西撒哈拉的主權歸屬還是充滿爭議,各方的立場和國際承認狀況,可能隨着時間和國際關係的變化而改變。

代禱文

天父,願祢記念撒哈拉人無聲的眼淚,如三毛筆下那位年幼女孩的眼神——那份懇求與無助,祢都看在眼裡。我們為撒哈拉人艱難的政治處境禱告;願世界各國在追逐自身國家利益時,顧及撒哈拉人的尊嚴和福祉,在外交決策上作出合祢心意的決定。我們要在萬民中稱謝祢,在列邦中歌頌祢!因祢所行的救恩奇事,必定要傳揚在眾民中,包括撒哈拉人。願撒哈拉人的心向主敞開,卸下防備與懼怕,在沙漠中遇見救主,在動盪中得着永恆的盼望。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沙漠中的阿凡達

圖阿雷格人
Tuareg People

2610月

黃沙滾滾中,幾個纏着頭巾、身穿深藍衣的人,牽着駱駝緩緩走來,他們是撒哈拉的游牧部落——圖阿雷格人。

圖阿雷格人是阿馬齊格次族群,分布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尼日、利比亞、布吉納法索、尼日利亞、馬里等國,講圖阿雷格語。圖阿雷格人不完全實踐伊斯蘭教規範,但伊斯蘭信仰是他們的世界觀。例如,他們不嚴格遵守一天5次的祈禱,但如果遇到好事,全家人習慣低聲祈禱,向安拉表示感謝。

安沙是一個圖阿雷格人。40歲那年,他搬到尼日利亞工作,第一次見到基督教會,但他認為那是異教徒的清真寺,6年後他到利比亞工作,對伊斯蘭信仰失去感覺,成了無神論者。

幾年後,安沙聽說當地有一座基督教會,人們用圖阿雷格語祈禱,他很感興趣,便去看看。那個星期天早上,他聽到的不僅有圖阿雷格語,還有豪薩語、英語、法語,甚至西班牙語的祈禱。他十分驚訝,因為他發現不是某個族群只能歸屬於某個宗教,而他相信了耶穌,也還是一個圖阿雷格人。

安沙回去向族人分享福音,遭到唾棄,被趕出門,但他毫不放棄,我們要為他禱告。

代禱文

天父,願我們的大牧人耶穌基督,親自呼召圖阿雷格人回家,讓他們知道信靠主,便不致缺乏,他們可以安然躺臥在青草地上,在水邊安歇。主啊,願祢以活水澆灌圖阿雷格人枯干的心靈,使他們不再干渴,經歷祢的真理與慈愛。求祢興起更多工人,快快前往他們當中,將耶穌的福音以他們熟悉的語言和文化傳遞,叫更多人認識祢。我們為圖阿雷格弟兄姐妹禱告,當他們因信仰被唾棄、被趕出家門時,求神親自作他們的避難所,在困難中堅固他們的信心,在苦難中站穩腳跟,更深經歷祢的同在與恩典。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我是自由人,被釋放了

哈拉廷人
Haratin People

2710月

哈拉廷人又被稱為「黑摩爾人」,是非洲黑奴的後裔。他們大多居住在毛里塔尼亞,其餘分布在摩洛哥、西撒哈拉、塞內加爾、阿爾及利亞和馬里。

摩洛哥的哈拉廷人住在南部撒哈拉沙漠邊緣的綠洲城鎮。哈拉廷一詞源自阿拉伯語,意思是「自由」,也可解釋為「被釋放的」。然而,在摩洛哥,由於哈拉廷人缺乏可以追溯的家譜,雖然不再是奴隸,但在人眼中,他們的地位甚至低於奴隸,低賤的身分世襲傳承。

無論摩洛哥或是毛里塔尼亞,相似之處是——哈拉廷人普遍被視為是「黑人」,而「高貴」的阿拉伯人、阿馬齊格人,則被視為「白人」。這種黑和白的區分,實際上是社會長期形塑出的階級觀念。

摩洛哥哈拉廷人是遜尼派穆斯林,講摩洛哥阿拉伯語,約6萬人,沒有已知的福音派基督徒。


我們常常說的「摩爾人」(Moors),其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籠統的族群稱呼,指的是西班牙或安達盧斯地區的穆斯林。

摩爾人有白有黑,白摩爾人指的是相對膚色白的阿拉伯-阿馬齊格人穆斯林(北非地區),而黑摩爾人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穆斯林(毛里塔尼亞、塞內加爾北部和馬里西部)。


代禱文

天父,哈拉廷人歷經世代的苦難與壓迫,被視為低賤,背負着過去奴隸制度的枷鎖,至今仍得不到尊重。願哈拉廷人認識真正打開一切枷鎖、賜人自由的主——耶穌基督。求聖靈感動他們敞開心門,接受救主,從被壓制的舊生命中得着釋放,活出有尊嚴、有盼望的新生命。願神施行公義,感動並動員政府、學界、非營利機構與教會,讓更多人願意正視種族與階級的不義。求神興起人,為哈拉廷人發聲,推動改變,保障他們的基本人權與生存權利。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教人聞風喪膽

雷吉巴特人
Reguibat People

2810月

雷吉巴特人散居在摩洛哥南部、西撒哈拉、阿爾及利亞西南部、毛里塔尼亞北部和馬里西北部,是撒哈拉人的其中一支。過去,雷吉巴特人長期受到鄰近部落的攻擊,致使他們走上武器自衛之路,以暴力和土匪做風聞名。

雷吉巴特人聲稱是16世紀阿拉伯伊斯蘭傳教士西迪(Sidi Ahmed alReguibi)的後裔,而西迪被認為是一位聖人和伊德里斯,也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

長久以來,撒哈拉的部落族群頻繁跨族通婚,血統早已混雜,但雷吉巴特人還是非常強調自己純正的阿拉伯淵源,為此感到驕傲,因為追溯為穆罕默德的後裔,可以提高社會地位,成為謝里夫的一員。

今天,摩洛哥約4萬名雷吉巴特人,全是遜尼派穆斯林。他們依舊保持傳統的生活,宗族關係非常緊密,但逐漸從四處游牧轉向定居的生活。

註:chorfa,阿拉伯頭銜,「貴族」的意思。

代禱文

天父,雷吉巴特人曾在歷史中飽受攻擊與侵擾,他們選擇以武裝和暴力保護自己,用強悍的外表包裹那顆受傷、害怕的心。主啊,求祢醫治他們內心深處的不安,除去他們對血統與存在價值的焦慮。雷吉巴特人以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為榮,但主啊,我們知道,唯有在祢裡面才有真實的尊貴。願雷吉巴特人得着從祢而來的新身分——神的兒女,讓「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向女巫之力求助

民間風俗

2910月

年輕時,阿瑪曾半開玩笑地走進一間算命攤,女巫(shawafa)看着她說:「你未來嫁不出去!」阿瑪聽了聳聳肩,覺得這全是胡說八道,笑着轉身離去。沒想到20年後,42歲還未出嫁的阿瑪,找不下100位女巫,只為擺脫當年那句話帶來的「詛咒」。

2022年,摩洛哥一名女巫因「多次施行巫術和嚴重褻瀆行為」遭起訴。原因是她曾為3名女子施法,試圖阻止她們的丈夫娶第二任妻子。她在墓地準備埋下頭髮、內衣等用於施法的物品時,被警衛發現並報警,最後因「褻瀆墳墓」遭定罪。

儘管伊斯蘭教禁止巫術,但摩洛哥的民間風俗仍根深蒂固。當人們急於解決問題——求財、求好運、求愛情、治病、召喚死去的親人、對付婚姻的介入者時,便會找女巫做法、請算命師算運,求精靈的幫助、到聖人的墳墓前崇拜祈禱、製作和使用魔法草藥、施以「邪惡之眼」詛咒他人,甚至佩戴或展示象徵保護的「法蒂瑪之手」。

許多摩洛哥女性喜歡找女巫施法,因為那是最方便的方法,費用低、時間短、程序簡單。

代禱文

天父,願阿瑪在困乏無助、求而不得的時候,轉眼仰望祢,呼求祢的名。求神親自向她顯明,祢是慈愛的父,是賜人真平安與盼望的神。願她經歷祢的大能、醫治與救贖,明白自己在祢眼中,是重價買贖回來的。摩洛哥婦女在面對婚姻破碎、經濟困境或親人離世的傷痛時,求神親自向她們啟示祢自己,使她們認識祢,經歷祢恩典的供應,見證憐憫人的神,真與她們同住。願摩洛哥基督徒成為困苦人的扶持,以愛心與手中的資源,成為身邊人的祝福。求神賜下從上頭來的智慧,使宣教士以合宜的方式傳講福音,讓黑暗中的人看見祢的榮光。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保障自由,但禁止傳教

《全球守望名單》排名第21

3010月

「摩洛哥正在改變,穆罕默德六世說他是所有摩洛哥人的王,無論是基督徒、猶太人,還是穆斯林。我們7個基督徒不再隱姓埋名,相信上帝會保佑我們。」

2016年,46歲的穆斯塔法接受報社採訪,他認為是時候公開告訴大家:「我們是摩洛哥人,我們是基督徒。」他與弟兄姐妹一同創立網路電台與YouTube頻道,勇敢發聲。然而,這些平台後來都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2025年,敞開的門《全球守望名單》,摩洛哥排名第21位。摩洛哥保障宗教自由,但禁止「傳教」。當地執法部門勢力強大,消息靈通,基督徒一旦被人發現傳福音,便會面臨逮捕和審訊。此外,還常遭家人告密、迫害、排斥、剝奪繼承權或經濟支持、軟禁、強迫離婚,甚至失去探訪子女的權利等等。

儘管如此,主的福音繼續在摩洛哥傳播。2016年,一群摩洛哥基督徒在生活電視台(Al Hayat)幫助下,於社交媒體和YouTube啟播《摩洛哥人和基督徒》(Moroccan and Christian)頻道,節目使用摩洛哥阿拉伯語,至今有大約1.4萬個訂閱者。

代禱文

天父,願祢堅固、安慰摩洛哥的弟兄姐妹,在各種逼迫與患難中,成為他們的力量。祢是摩洛哥基督徒的避難所,是他們的山寨,是他們的神,也是他們所倚靠的,祢必救摩洛哥基督徒脫離捕鳥人的網羅和毒害的瘟疫。為摩洛哥福音事工禱告;求神使用社交媒體與影音平台,使基督的福音像光一樣,照進摩洛哥的每一處角落。求祢賜福並保守《摩洛哥人與基督徒》的節目製作,讓神的話語進入人的心,使人生命翻轉。願神在摩洛哥興起更多屬祢的子民,使人們從恐懼與壓制中得自由,在基督裡得着永恆的福分。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這一天,請按着聖靈感動,寫下你為北非的禱告。

3110月

親愛的天父,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