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to Jeffreystockbridge

師母的話

将信仰设立公共领域

10月2023

我參與美國「晨曦福音戒毒」事奉已有三十多年,每個月兩次與同工一起禱告、了解事工的進展,以及戒毒學員的狀況。美國正遭逢芬太尼成癮大流行,6月底中心來了一位戒毒新學員,他就是芬太尼使用者。同工報告說,他不肯遵照新學員入村的規矩:接受檢查身上有無攜帶藥物與吸毒工具,因為他認為,這是對他個人的冒犯。感謝神,還好劉民和牧師在場,他分享了這方面的經驗和處理技巧,並說道:「我們在維護中心所制定的戒毒原則和堅守聖經真理的同時,最重要就是讓對方感到被接受、被了解,而不是被排斥或被命令,而溝通就是表達原則和關注的最佳方式。」

劉牧師給了我很大的提醒。看着美國兩黨對峙、中美隨時擦槍走火、俄羅斯瓦格納叛變……作為為未得之民禱告的事奉者,除了禱告和憐憫關懷事工,我還應留意什麼?

與此同時,我正在編寫七月份有關俄烏戰爭的禱告簡報PPT。網上烏克蘭所釋出令人熱血沸騰的反攻宣傳片,我請人加上中英文字幕,剪輯成1分鐘的短片,並與負責翻譯的姊妹討論着該把這個片段插入PPT中的哪個位置。某天,我拿PPT給范牧師過目,詢問他的意見。沒想到范牧師說:「不要播放這個短片,把它取消。」我彷彿被當頭澆下一盆冷水,這可是花了功夫才做出來的。他繼續說:「作為代禱者,我們應對俄烏雙方都抱着持平、希望他們和平的態度。這個短片是在激發反攻、戰爭的士氣,我們也應考慮會眾可能持有不同的立場。」這真是一個提醒!我立刻同意,通知同工把「它」取消了。

劉牧師的經驗分享和范牧師對烏克蘭短片的看法,都讓我反省和更深地體會:未得之民所處的環境,存在着複雜的公共議題。不論是美國的吸毒者,或是遠在烏克蘭的人民,當他們落在百般捆綁,在貧窮、飢餓和不公義中掙扎的時候,我們應如何與他們一同尋求神的恩典、愛、公義和憐憫的彰顯;並在製造問題的另一方身上,看見神的寬容與忍耐?

基督徒不應只是在教會裡談論聖經,增進彼此間的關係;我們要走出去,向教會之外的世界作見證、傳福音,更要面對許多公共議題。發稿之時,台灣#Me Too運動方興未艾,我也正與一位立場不同的姊妹談論以下問題,如大麻是否合法、LGBTQ、美國前總統川普的機密文件、國會山莊暴亂,拜登總統的兒子杭特的逃稅案件,以及拜登總統是否有受賄的嫌疑等等。許多人每天都在追蹤案件的最新消息,但媒體新聞所報道的資訊卻是片面化、真假難分。這些碎片撕裂了社會,甚至在教會裡也出現多年好友因立場不同,而互相交惡的情況。

在與姊妹的討論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必須像預備俄烏戰爭的禱告PPT一樣,勒着舌頭,細察內心動機:我的本意是什麼?說服對方成為同溫層嗎?我有考慮對方的感受嗎?為什麼她抱持這個立場?我有理解她在說什麼嗎?同理,在宣教領域裡,我有認出未得族群的文化基礎,以及福音如何正確地滿足或成全他們嗎?在那些尚未有聖經翻譯的群體中,我該如何把《聖經遊蹤》以講述故事的方式(我是該課程的中文講師),將聖經的主要人物、事件,在他們當中傳揚?

我們經常祈求主,從黑暗權勢中釋放未得之民,而這樣的禱告對目前正處在人道主義告急的國家,如敘利亞、也門、索馬里、埃塞俄比亞、蘇丹、南蘇丹和海地的人來說,是什麼意思?

讓我用另一個方式來問自己,我的禱告可有產生任何行動,使他們經歷到福音,以及主耶穌所成就的救贖之工?

閲讀更多 師母的話

Photo by CK Koh

編者心語

我們是被邀請負責禱告的人

10月2023

我的丈夫因頸椎問題,長年忍受着手臂疼痛之苦註1。起初當他躺着時,被壓迫的神經得以舒緩,尚可暫時脫離疼痛,但到了後期他連躺着也會疼痛,就很辛苦了。有一天晚上,他請我為他的疼痛禱告,我想到自己曾經為許多病痛的人禱告,他們並沒有得到醫治,有些甚至已回天家了,一下子感到很沮喪,便對他說:「你還是別叫我禱告,我沒有信心為病人禱告。」當天的凌晨,在半睡半醒間,聖靈感動我:「禱告是神所成就的,並不關禱告之人的事。因此禱告的成就不需要沾沾自喜;不成就也不必受影響,這不是你的責任。」

第二天,我和屬靈同伴賽靈分享這份感動,她受感說道:「對啊,我們只是Summit Document(遞文件)的人,如何成就和執行的是神。」

這個認知對我為宣教禱告也是很重要。於是,我又和《宣教日引》同工分享,當天范師母在禱告中說:「神啊,你的面前一定有一大疊文件了,因為我們一直遞一直遞,但祢絕對有能力處理。」

同一時期,我的兒子經過兩年疫情的停頓,重返校園,一切都得重新適應。他在大學第一年面對許多困難和挑戰,學業、生活和健康都出狀況。我常常為他禱告,卻經常感到無力,因為沒有馬上看到轉變。

有一天,我為他禱告之後,在網上聽到溫偉耀博士的一篇信息——《神的祝福:雅各的天梯和摔跤》,他分享自己的女兒選大學時關注科系、獎學金等事,但神所關心的卻是她能和神連結。當我聽到這一段時,馬上被提醒,當年我的兒子上中學時,聖靈就是如此感動我:「你能給他最好的,就是禱告他能與神連結。」今天,在他進入大學階段,神又透過溫偉耀博士說同樣的話,我聽到聖靈安慰我:「別擔心,你只需要持續這樣禱告。你可能要禱告很久,因為禱告是要付代價的,而媽媽的禱告就是最委身和付代價的禱告。」

這事以後,我彷佛領受一項正式任務——我是負責為兒子禱告的人。得知神為兒子預備一個忠心代禱者這件事,讓我感到安穩許多。我也開始對身邊的年輕人有負擔,很自然地會為他們禱告。

過了幾天,我在網絡上讀到阿斯伯里大學(Asbury University)發生聖靈澆灌的大復興註2,聖靈當下安慰和鼓勵我:「看,我在乎年輕人,我會照顧他們,你只管持續地為他們禱告吧!」

關於阿斯伯里大學的復興,背後有一個美麗的故事。早在2018年,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的前講師——廖鴻圖牧師,在異夢中領受為美國復興禱告的呼召,毅然放棄在大馬安享晚年的計畫,按神的指引憑信心啟程到美國的一個小鎮——威爾莫爾(Wilmore)。他和妻子用了3年的時間,掛着「聖靈,這裡歡迎你來」的紙板牌子走在街上行軍禱告,期間免不了面對各種批評和不諒解,但他們十分清楚自己的任務,持續不停地堅守着禱告崗位註3

2023年2月8日,復興真的臨到威爾莫爾鎮的阿斯伯里大學!廖鴻圖牧師夫婦是被神邀請,參與迎接這場復興過程中負責禱告的人!

這個見證非常激勵我,也再次提醒我:做工的是神,成就事情的也是神,但在這過程中神會興起負責禱告的人。《宣教日引》的禱告同伴們,在神要萬族萬民得救的大計畫中,我們就是被邀請來負責禱告的人,讓我們繼續遞文件吧!這是我們該做的,而成事在神。

註1:頸椎部位病變而壓迫或刺激神經根,導致患者的手臂感到疼痛。
註2:詳細報道請見reurl.cc/M8znDK。
註3:肯塔基州的社區長期以來也有一群人一直為着學校新的復興而禱告。

閲讀更多 編者心語

宣教拼圖

歡迎投稿

分享閱讀《宣教日引》的感動
或參與短宣的得著,
拼凑宣教的點點滴滴,讓這裡成為我們的交流空間
missionpathwaykl@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