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site logo
  • 首頁
    • 今日靈修代禱
    • 最新動態
    • 来自全地的禱告
    • 最新憐憫關懷事工
    • 師母的話
    • 每月主題禱告PPTX
    • 萬民事工報告
  • 宣教日引
    • 宣教日引簡介
    • 專欄文章
    • 未得之民代禱
    • 聖經原文靈修
    • 每月主題禱告PPT
    • PDF電子版下載
    • 語音MP3
    • 30分鐘線上禱告會
    • FPG一年禱告計劃
  • 憐憫關懷
    • 土耳其敘利亞地震救援
    • 巴基斯坦洪災救援
    • 阿富汗牧者家庭援助
    • 緬甸及時雨救援
    • 南亞氧氣機運輸費
  • 事工與團隊
    • 事工起源
    • 事跡回顧
    • 成長故事
    • 信仰宣言
    • 事工團隊
    • 事工夥伴
  • 各地訂閱
    • 訂閱宣教日引
    • 登記宣教日引PDF
  • 聯繋與奉獻
    • 美國總部
    • 東南亞辦事處
    • 綫上奉獻
  • 转换简体

差傳換日線

最新文章 師母的話 差傳換日線 編者心語 宣教拼圖
Photo credit to Seeberger/Panoramio

差傳換日線

AI可以生禱詞,禱告還是求神作工

10月2023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每一次我禱告,我搖動你的手。禱告做的事,我的手不能做。
《我以禱告來到你跟前》 詞曲:吳華樂

「天父,我們在這個時刻,心滿懷着關愛和憐憫,向您祈求。求您注視敘利亞,讓和平的曙光穿過黑暗的戰爭陰霾,為這個疲憊的國家帶來安寧和重建的希望。」

「主啊,我們為也門禱告!求您撫平戰火所造成的傷痛,醫治受苦的民眾,並賜予他們力量和希望,能夠都渡過這個艱難的時刻。」

「慈愛的上帝,請您關注索馬里,一個飽受貧困、飢荒和衝突折磨的國家。願您賜予他們食物、水源和基本的生活條件,並幫助他們重建社區,追求和平和繁榮。」

「全能的主,我們為埃塞俄比亞的人民祈禱。求您平息他們之間的衝突,並讓和平與和諧在這片土地上綻放。願您賜予他們智慧和勇氣,找到解決問題的道路,並為這個國家帶來長期的穩定和繁榮。」

「聖父,我們為蘇丹和南蘇丹獻上我們的禱告。請您帶領他們走向和平與和解的道路,使他們能夠克服種族和宗教衝突,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並為他們帶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仁慈的上帝,求您眷顧海地,一個長期受困於貧困、自然災害和政治不穩定的國家。願您賜予他們力量和勇氣,重建他們的家園,並幫助他們實現經濟和社會的進步。」

「主啊,您是智慧和憐憫的源頭,我們懇求您的幫助。求您賜予斯里蘭卡的領導者智慧和洞察力,以制定明智的經濟政策和改革方案,能夠帶領國家走出這個困境,重建經濟的基礎,創造就業機會,減輕人民的負擔。求你憐憫斯里蘭卡的人民,特別是那些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們。求您賜予他們力量和希望,讓他們能夠克服這個艱難的時刻,並找到新的機會和出路。求您賜予他們足夠的食物、醫療和基本生活需求,讓他們能夠渡過這個艱難的時期。」

以上七百字的禱告內容,是我請ChatGPT根據本季的主題,只花費一分鐘就寫出來的。沒敢於交稿日期偷吃步的我,看到一下子寫這麼多都嚇呆了。不要說打字沒辦法這麼快,連內容都非常精準(是戰火影響的不會講成經濟崩潰,是種族衝突的不會寫成糧食短缺)。根據多年推動《宣教日引》,以及《為萬國禱告》短片視頻的經驗,我知道AI所寫出來的禱告內容,似乎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包括每一個不同國家與地區的需要,並且沒有多餘的累贅詞句。

這讓我有很大的焦慮。一方面我知道寫出華麗到位的禱詞,並不代表會有禱告的行動;另一方面,我們對於禱告的負擔,極有可能會被稀釋。當世人在擔憂許多職業會被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台灣翻譯為「人工智慧」)所取代,基督徒是不是需要擔憂:就連信仰的核心都可以勞煩電腦與網路?

2005年,當第二次蘇丹內戰結束後不久,我隨着福音船第一次來到蘇丹的蘇瓦金(Suakin)港灣——在干涸的沙丘上,只剩幾挺看起來生鏽的機槍。「這是什麼鬼地方?」我們一群弟兄姊妹在甲板上揮舞着各國的旗幟,眼前海岸線之後卻僅有一望無盡的沙漠。看着岸邊的管線施工,以及成百上千的駱駝被拖上運輪,交易到對岸的沙烏地阿拉伯。能做的只有禱告,全船的弟兄姊妹輪班禁食禱告,為了這個國家,為了眼前的挑戰,還有我們自己。那時候,禱告的迫切是真實的,不用累積辭藻,而是真實的經歷,深刻的祈求。

二十年後的深夜,我坐在有空調的客廳,寫完這段文字。鼓勵你一起獻上以下的禱告:「願我們的禱詞抵達您的寶座,願您聽見我們的呼喚,並在這些國家的人民中,顯出您的慈愛和恩典。奉主耶穌的名祈求,阿們。」It’s the least we can do. 沒什麼好說嘴的。

Photo by Ray

差傳換日線

馬其頓呼聲,兩千年後

7月2023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
(徒16:9)

3月底,我來到歐洲參與一場會議,舉辦地點在風光明媚的斯特魯加市(Struga),位於奧赫里德湖畔,在馬其頓與阿爾巴尼亞的交界處。會議結束後,大家準備回到首府斯科普里(Skopje)搭機,各自返回所居住的地方。數小時的車程,沿路看得到遠方白靄雪山。坐在我前排的幾位姐妹皆來自溫州,過去多年來都在優渥的西歐生活。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會議,一切似乎都很新鮮。會議之前,我們還去了一趟希臘的保羅行蹤體驗游,一路從帖撒羅尼迦到腓立比,不過這趟「短宣」知性之旅,帶給其中一個姐妹和她的同伴很大的衝擊。

這也難怪,在那短短的幾天當中,我們聽了來自巴爾幹半島教會領袖的分享從十一世紀的東西教會分裂,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帶來五百年伊斯蘭文化,之後進入二十世紀的世界大戰,戰火也從這裡點燃,戰後加上共產鐵幕無神論政權,到九十年代南斯拉夫解體後,過去三十年來所發生的種種事情。雖然我已多年接觸國際新聞,對於巴爾幹地緣政治多少有所涉略;然而,連親身擔任現場翻譯員的我,都覺得資訊量破表,難以消化,更何況是單純來保羅行蹤短宣參訪的她們。

一位住在英國曼城,特別有氣質的女士,問了我一個ChatGPT會回答得更好的問題。她說,這些信仰衝突的歷史糾葛是關乎他們的事情,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對她來說,應該是指廣義的華人)需要在乎?他們的內部問題,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情結與民族糾葛,歐洲人不是也應該自己解決?這的確是個從本位視角出發,非常合理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典型的華人教會從內而外的宣教觀。

她沒有明講,但我瞭解她所要表達的。這背後真正的信仰觀是:全世界有這麼多華人,從近處到遠處,從鄰舍到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移民、難民、受政治和宗教迫害的,做生意的、求學的,植堂、開查經班、幸福小組,拯救流失青年世代……教會都忙不完了,還要挑戰跨文化宣教,傳福音到地極?

應該用總體經濟學或是國際關係理論去解釋這個世界是緊緊相連的。讓我分享個才剛發生不久的例子:英國到馬其頓的飛機整整延遲近五個小時,不是因為英國或馬其頓的關係,而是法國大罷工癱瘓整個歐洲的跨國航線(就算沒有要降落在法國,航運管理也受到影響)。還有數不清的例子可列舉,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導致全球物流供應鏈斷裂;土耳其領導人的整體經濟戰略導致物價通膨,影響地緣政治的張力;居高不下的油價與天然氣,更是讓飽受3年新冠疫情影響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

兩千年前,沒有24小時的新聞頻道,沒有《宣教日引》,沒有做未得之民調研的「約書亞計畫」(Joshua Project),沒有《時代雜誌》,沒有飛機、汽車和郵輪,福音卻在一個世紀之內,從一小群的基督徒開始遍傳整個羅馬帝國,甚至東行至印度。當年的使徒們大概無法想像兩千年後的今天,每個人只需要滑動手指,搜尋幾個關鍵字,就可掌握時局的脈動。讓我們評估傳福音與宣教所有可能的代價,做出可應對的策略。不必夢到異象,等馬其頓人站在夢裡,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整個巴爾幹半島從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科索沃,到蒙地尼哥羅與保加利亞,每一個國家的人口數據、宗教信仰比例、即時匯率、飲食習慣與歷史人文。

別說保羅、彼得、巴拿巴與西拉,連當年來到馬來西亞馬六甲的米憐、澳門的馬禮遜、溫州的曹雅植、淡水的馬偕、雲南怒江的富能仁……他們都沒有這種享受資訊發達的奢侈,但我們有比他們更多的願意嗎?

Photo by te lun ou yang on Unsplash

差傳換日線

從阮到咱的旅程

4月2023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在根本的事上合一;在非根本的事上自由;在所有的事上愛心。註
摩拉維亞弟兄會格言

在英語中,都是用We來表述「我們」,「我們的」就是Ours。劍橋辭典的解釋是「used as the subject of a verb to refer to a group including the speaker and at least one other person」除了講話的那個人之外,還包括至少另外一位。「我們」是複數,卻無特別表明是否包括聽者。

在閩南話中,則有兩個不同的字代表了「我們」其中一個是「阮」(發音:guan),另外一個是「咱」(發音:lan);「阮」不包括聽者,「咱」才有包括聽者。呂泉生作曲、王昶雄譜詞的台語民謠《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發音:Guán nā phah-khui sim-lāi ê mn̂g-thang),大概許多人耳熟能詳,歌詞旋律和意境都很優美。但你是否想過,若換成使用「咱」,歌詞的意境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嗎?

許多時候,我們所說的「我們」,並沒有包括聽者。教會弟兄姊妹強調,我們是浸信會、我們是長老會、我們是信義宗、我們是聚會所、我們是靈糧堂是「阮」的概念。但若是想想,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是主耶穌基督的寶血重價買贖回來的,我們要一起完成祂所託付的使命那就是對於「咱」的責任有更深刻的認知,去找尋最能夠一起同工、同行的公約數。

保羅在許多的書信中,都會提到同心合意的鼓勵和期待。例如《哥林多後書》結尾的問候:「願弟兄們都喜樂。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神必常與你們同在。」(林後13:11)歷史上,摩拉維亞弟兄會顛沛流離,最終到了德國、捷克與波蘭的邊境之處,成立主護城(Herrnhut)。原本像一盤散沙的群體,在欽岑多夫伯爵(Count von Zinzendorf)的帶領下,透過讀經和禱告,產生彼此和好的渴望,爾後帶來靈性的復興。「在根本的事上合一;在非根本的事上自由;在所有的事上有愛心。」摩拉維亞弟兄會秉持著彼此包容和弟兄相愛的精神,開始了一波又一波自發性的跨文化宣教運動與禱告運動,長達百年。

「在我們教會(或是一個基督教機構),什麼是根本之事?」有幾次,我坐在「熱鬧」的會議當中,望著天花板嘆氣,心想:「為什麼要吵這些枝微末節的事情呢?與福音的推進有關係嗎?」大家是不是一邊說著「合一」,一邊心裡惦記著「千萬要來合我的一」,只有我的原則才是根本之事?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弗4:4-6)保羅提醒我們,我們終歸是屬於祂的「一」。

想想看,當你聽到有人說「我們」一起來參與宣教吧,其中的「我們」有包括你嗎?

本期的禱告對象,都是住在福音最不容易傳播的地區,在撒種的比喻中可被歸類為硬土與荊棘中的處境。不論是日本、朝鮮或是穆斯林地區,期待你我都願意做這樣的禱告:「阮佇天裡的父,願你的名為聖。」

「咱」一起努力吧!

註:In essentials, unity; in nonessentials, liberty; and in all things, love.

Photo by Ray

差傳換日線

真實平衡的生活與服事

1月2023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截稿前,我正在中臺灣雲林縣虎尾鎮,一間不到二十個人的小小教會,受邀擔任主日崇拜的講員。這次特別開心,帶著妻小一起,行前就安排了兩天的中臺灣小旅行。主日後,我們參觀了教會附近的雲林故事館,它的前身是郡守官邸。隔天,我們開車到台中,與剛剛返國的事工夥伴一家聚餐;轉眼間,他們家的孩子長大了不少。那晚,住在彰化很有氣質的文青旅店,帶著孩子去看了場電影,還特別去了一趟火車迷絕對不會錯過的扇形車庫才回家。

在社群平台上,我看到在芝加哥攻讀教牧博士的傳道人,趁著去紐約開會之便,帶著全家一起去旅遊,在博物館和幾個著名的地標前留下了身影。另一邊,剛剛接手全球重要基督教媒體中文主編的前輩,也是難得與太太同遊西班牙,連續幾天po上美食美景的照片,令人好生羨慕。

一直以來,對於宣教士和全職傳道人,我們自己心中都有一把尺,大部分時候用來量度別人,少部分時候用來量度自己。總是要看到他們那最「屬靈正確」的一面,講台上慷慨激昂的信息,開口閉口就是神的恩典、神的國度與神的公義;心裡永遠只有別人的需要,遠方的呼聲、失落的靈魂。若是有點放鬆,譬如聚餐吃頓好的,或是去哪裡度假休息,就非常有罪惡感;要盡量低調,避免有人誤會,或是對於某些奉獻者來說「觀感不好」。內心小劇場不斷地上演:昨天才為流離失所的難民禱告,我今天晚上怎麼可以睡在溫暖舒服的床上?

就在前往中臺灣小旅行前,我有一整週的時間在線上教課。每天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透過ZOOM帶領四十幾位的學員,上《後疫情時代的宣教動員》這堂三學分課程。正要提筆寫這篇文章時,我也還在掙扎,或許這才是我應該要談的主題,內容是不是更「正確」?分享過去十年是如何透過課程、翻譯禱告影片(視頻),推薦轉介禱告資源(最重要的當然是《宣教日引》),還有統籌各樣研討主題來動員教會,陪伴許多大使命基督徒,才更顯出一位宣教動員者對於事工與呼召的委身?

但是, 我有個感動, 想要談談另外一面真實(Authenticity)與平衡(Balance)。在「起來動員吧」(Go Mobilize)這個培訓當中,第二課就是「優秀動員者需要的特質」,裡面點出了成為生活平衡之人的重要性:

「做一個和別人有關係的人。除了大使命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興趣和愛好,有一些小嗜好,休假,參加一個感興趣的運動團體,不要讓你的每一次談話都只有大使命,你永遠都不知道上帝會在什麼時候使用你的興趣、天賦或者愛好,作為動員的媒介。」(起來動員吧 ,P.14)

很多時候,我非常羨慕那些勇敢「作自己」的人,他們不怕顯露出自己「人性」的一面,甚至願意討論與面對自己的軟弱(這點特別要向穎穎姐致敬,每一期的編者心語都擲地有聲)。他們能自在地拍美美的照片、分享自己的生活及與孩子相處的點滴,聊自己最喜歡的運動賽事。他們的心理素質相當健康,不需要有某種特別屬靈的偶像包袱。我承認在這方面,多年來還是拿捏得不好。

最後,我們推動的宣教禱告,時常是帶著使命感與迫切感的。是的,北非柏柏爾人和內地少數民族很重要,讓我們好好為他們守望,為地極的需要禱告。但也求主,讓我們能夠好好吃飯,晚上好好睡覺,好好陪伴孩子成長。邀請別人一起參與在我們的生命中,然後一起前進。

Photo by Ray

差傳換日線

動盪時期的盼望

10月2022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許多事明天將臨到,許多事難以明瞭
但我知主掌握明天,祂必要領我向前

《我知誰掌管明天》(I know who holds tomorrow)
Alison Krauss and the Cox Family

前幾週,我去臺灣南部城市——高雄的一間教會講道,就以「動盪時期的盼望」為主題。我們一起回頭檢視《馬太福音》24章那段看起來很像《啟示錄》的預言,耶穌如何回答門徒有關祂的再臨和世界末了的徵兆。席間我心血來潮問道:「有多少人兩年前還不在這個教會或這個城市?」沒想到那堂有三分之一的會眾舉了手。有的是因為工作,有的因為學業,有的是因為環境的因素移民,有的是原本在創啟地區服事的國際同工,不論願意或不願意,都離開了原本的地方,來到了這裡。「那兩年之後呢?有多少人確定會在這裡?」當然,大部分的人舉了手,但也有點猶豫,因為誰又真的知道,明日將如何?我趕緊開玩笑說:「主任牧師在看,那些還沒有舉手的,趕快舉手。」

世界因為戰爭的風聲和種種的未知而動盪。烏克蘭的戰爭到截稿時已經發生了兩個月,會不會像當年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巴爾幹半島衝突,不斷升級的態勢,而引發不可收拾的世界大戰呢?這篇短文從我下筆、寄出、編輯、審稿、美編、印刷,到年底發行的時候,世界又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呢?雖然沒有人知道,但任誰心裡都盼望著平安。求神憐憫,過去兩年因著疫情,我們每一個人的計畫、步調,甚至人生決定都受到衝擊,也讓許多人重新去調整生命的優先次序。誰是你最重要的人?哪些是最重要的任務?這扇門關了,那下一扇窗在哪裡?那天主日,最後我與大家勉勵:「與其憂心不確定的未來,還不如把握住那掌管明天的信仰,勇敢前行。」

這一段話,好像也是說給自己聽的。

年初,藉著開會的理由,我去了一趟土耳其,後來轉機去到伊拉克北部的庫德自治區。這是近兩年來第一次的海外行程,特別地有感覺。從空曠的候機大廳,看見不同國家對於管控的不同標準,回到「工場端」的觀察,使得每一天使用《宣教日引》禱告的內容都活了起來(這個地區剛好是本期禱告的主題)。在伊斯坦堡街頭坐下來啜飲一杯濃烈的紅茶,人來人往的景象,配上清真寺不時傳來的祈禱聲,許多思緒和感受都交錯著。

在庫德區一個小城參與國際同工聯合性的查經禱告會,聽到他們為烏克蘭(當時還未開戰)和台海關係禱告;深入雅茲迪人的難民營家中坐席;去中國大陸的朋友家中吃火鍋;到小雜貨店去買菜,煮年夜飯與新認識的同工們同樂;拿著國際駕照開車往返土耳其敘利亞邊境。這些都是久違的經歷,看到神的工作,在遙遠的「地極」。我更確定一件事,就是希望能扮演好「說故事的人」。將這些平凡卻又如此不平凡的面孔、上帝譜寫的故事、思考後的學習,帶到普世華人教會的視野中。

這期我們禱告的對象,從中東的火藥庫一路到非洲。《宣教日引》繼續帶著我們看見「彼端」的需要,求主給我們這樣的心胸與眼光。

Photo by Ray

差傳換日線

博斯普魯斯上河圖

7月2022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一艘往來伊斯坦堡亞洲和歐洲兩岸的觀光遊艇, 緩緩地沿著博斯普魯斯海峽(Boğaziçi)景點航行這裡又稱伊斯坦堡海峽(İstanbulBoğazı),介於歐洲與亞洲之間,長約30公里,連接歐洲大陸與小亞細亞。

我的桌上擺著路邊販售熱呼呼的烤栗子和熱茶,還有未完成的文章需要做一個結尾。窗外歷史古城景色作為背景,佐著搖晃的節奏前進。

過去幾天,是兩年來第一次搭機出國。行前有著未曾體驗過的焦慮,做PCR檢測,買旅遊險,再三確認行博斯普魯斯上河圖程當中不同國家入境的規定(每天都在浮動),嘗試做出最合乎邏輯的決定,但又需要靈敏聽聞聖靈的帶領,禱告有勇氣前進。在這趟行程中觀察種種面孔百態,聽到每個人的疫情故事,用眼睛見證不同角落的為難與感傷。

加拉塔大橋,是伊斯坦堡這座千年大城中,一座很「年輕」的橋,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連結歐洲區金角灣(Golden Horn)的老城區艾米諾努(Eminönü)和新城區(Beyoglu)的塔克辛(Taksim)。橋下有好幾間專門坑殺觀光客的海景餐廳,連結著販賣廉價球鞋和紀念品的地下商店,橋上則是人潮車潮來往。我注意到了橋頭轉角處有一個小男孩,蹲在一個鐵桶旁邊蜷曲著身子取暖,冒煙的鐵桶裡燒著一些垃圾和木頭。當時氣溫只有零度上下,天上飄著細雨夾雜白雪。

這個小男生,大約我兒子的年紀,臉上因為煙燻或是很久沒洗澡,都是黑垢。經過的時候,我們的眼神交錯了幾秒鐘,他也沒有跟我討錢,就蹲坐在那邊,等著過往的遊客會不會心軟主動伸出援手,給些零錢。橋下另一頭,一個老人躺在幾條大狗旁邊,冷眼看著熙攘的過客。他們就是這個巨大城市裡不太為人樂道的瘡疤。網路上,你會找到這是一個貓狗和海鳥的天堂,甚至聖索菲亞教堂的一隻貓的Instagram帳號,都有數萬人追蹤。但沒有太多人,講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故事。

許多政治外交角力,還有宗教因素等混亂的攪和之下,2021短短的一年,土耳其貨幣貶值超過50%,通貨膨脹超過20%。我的這趟旅程,是來開一個規劃多時,也改變多次日期的會議,歐洲與非洲許多國家已經決定與疫情共處,而土耳其就是一個幾乎算是開放的地點。雖然餐廳、旅館、公眾交通工具,到處都還是看得到戴口罩的標記,出入境也要求有快篩或PCR,但從大街上的人潮,和清真寺裡群聚祈禱的信眾,還有一間又一間高朋滿座的餐廳,對於兩年在臺灣謹慎習慣的我,看得戰戰兢兢。

受到衝擊最嚴重的,可能就是最弱勢的一群人。他們可能是敘利亞的難民、東部庫德區來大城市找生計的家庭,或是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的移民。他們有著不一樣的面孔,來的原因也許不盡相同,但都在夾縫中找一條生路。開會的那幾天,在一間可以看到藍色清真寺的老酒店,每晚八點就會有一個媽媽抱著兩個女娃蹲坐在牆邊哆嗦。她們沒有討錢,但是就用眼神看著你,試探著你對同情心和憐憫的底線。前一天,我在一條現代藝術博物館旁的巷子裡,被三個童稚的街童小女生包圍,她們緊緊地抓住我的手和大腿,一路揪著我和朋友拉扯幾條巷子。若不是旁邊大人們叱喝,還真不知道如何脫身。我的情緒很複雜,是厭惡(你們也太故意了吧)?是擔心(防疫社交距離一下子就破功)?是無力(很清楚給錢對於改變現況一點都沒有幫助)?還是對於自己的虛偽(我們應該是要改變現況的人呀)感到羞恥?

2禱告吧!把這些糾結都一一跟神說,他理解我的掙扎。詩篇裡充滿了詩人對於神的主權的矛盾與疑惑,還有作為他兒女的角色。在前往機場的公車上,聽毛樂祈主持的Podcast「教會青年的思考健身房」,邀請徐成德大哥分享楊腓力的那本《恩典現場:在破碎世界中尋索上帝》。恩典如水流,常往低處走,反而在破碎之處流露出來。上帝的恩典,即便看似隱藏,還是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出耀眼的光芒,我這樣禱告。

Photo by Ray

差傳換日線

Global Family一個參與全球禱告接力的經驗

4月2022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認識這個世界的真貌卻仍然愛它?這是人類所面臨最艱鉅的任務。
高斯凡(Steven Garber)

大概2020年4月的時候,《普世宣教代禱手冊》(Operation World)的負責同工傑森‧曼德里克(Jason Mandryk),邀請我在一個線上禱告聚會分享臺灣的禱告事項,我才開始知道這個名為「全球大家庭」(Global Family)的聯禱網絡1。後來透過與「Ethne To Ethne」2禱告動員主任珍妮‧奧利芬特(Jenny Oliphant)的幾次線上訪問和分享,更進一步地了解「全球大家庭」24/7禱告接力。這個禱告運動一開始是由「10天城市禱告網絡」3的喬納森‧弗里茲(Jonathan Friz)、「國際禱告連結網絡」4的傑森‧哈伯德(Jason Hubbard)博士,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敬業團隊共同發起。至今邁入第三個年頭,由全球各個不同的單位(教會、機構、個人)來認領禱告時段。

在他們的官方網站上面,有數十種語言版本的說明,其中的中文版面是這麼介紹的:

「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會說數百種語言,但我們因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而合一,這是世界無法想像的。雖然我們有時會像其他家庭一樣爭吵,但當我們聚集在一起,為耶穌基督的名而歡呼,並開始祈禱時,會發生一些驚人的事情聖靈開始揭示我們作為天父的兒女所擁有的難以置信的合一。

通過使用現代視頻會議技術,我們有史以來第一次能夠聚在一起祈禱。是時候發現你的全球大家庭了,我們一起高聲呼喊:『祢的國降臨,祢的旨意成就,在地上如同在天上……』」

珍妮也一直鼓勵我,要不要邀請臺灣或是講華語的朋友們一起參與,因為目前還沒有這樣的群體參與在這個接力禱告當中,他們衷心希望這是個世界各地肢體一起參與的禱告行動。我跟她說:「這樣的禱告運動,在華人世界已經有非常多了,只不過妳不知道而已。中國大陸內地教會一直有不同的聯禱祭壇、聯禱長城,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上線。臺灣也有各地區與全國性的聯禱會、RPG (Revival Prayer Group,復興禱告小組),部分北美華人教會也在推動。」珍妮听了之後說沒關系,了解,但還是希望我可以考慮看看。

後來她又跟我提了一次,問我有沒有興趣承接一個空出來的禱告時段。當下我的意願沒有特別高,一方面手上的大小服事已經不少,另一方面,我在禱告操練上,真的不是特別有恩賜(也許跟從小就是世故的牧二代有關係),若要承接,還要持續性的長期委身。但後來我還是接下那個空出來的禱告時段了,主要是主題、內容、語言、禱告的團隊都可以由我們安排。沒有特別規定,但很明確的是,這是與全世界許多肢體一起進行的禱告會。我沒有大張旗鼓地「打廣告」,只是私下邀請台北的幾位同工、馬來西亞的夥伴、香港的朋友,還有我的太太參與。偶爾,其他地區宣教工場的朋友們也會加入不論是被代禱的,或是來禱告的。

每週「全球大家庭」的禱告接力,除了例行詩歌、回應聖經裡關於禱告的經文、為彼此守望,並帶領大家為各地疫情、我們認識的宣教士、世界各地最急迫的事項禱告,還有為華人宣教動員來恆切地禱告。因為是禱告接力,所以時常有特別的經歷(或說驚喜),就是連結我們前後時段的禱告夥伴們。在ZOOM會議視窗裡,我可以看見來自加勒比海的千里達媽媽、美國中西部的姐妹、每次禱告必定激動流淚的澳洲華裔阿姨、兒子一家在緬甸服事的德國老爸、總是在開車中旁聽的大叔、一週有幾十個小時委身禱告的新加坡姐妹,還有時不時亂入的巴基斯坦宣教士。我們中間的交集,也許就是接力的那五分鐘、十分鐘,但神國度的大家庭一起禱告的感動,卻無比真實。

2022年開始,又是新的一個禱告循環,我交棒給其他的弟兄姊妹繼續帶領,但這個經驗讓我對於禱告動員的實際操練,有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欽佩那些單純委身禱告的無名身影。讓我們一起對編輯、翻譯、推廣《宣教日引》的每一位,致上敬意。

1. 「全球大家庭」聯禱網絡詳見:globalfamily24-7prayer.org
2. 全球最大針對未得之民宣教的倡議網絡
3. 10days.net
4. ipcprayer.org

Photo by Ray

差傳換日線

認識這世界卻仍然愛它?

1月2022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認識這個世界的真貌卻仍然愛它?這是人類所面臨最艱鉅的任務。
高斯凡(Steven Garber)

日前,我去了臺灣苗栗三義。它是個山城小鎮,也是客家族群聚居的地方。從日據時代,它就開始發展木雕工藝與相關產業,近年更因苗栗縣政府規划舊山線鐵道旅遊的觀光路線,而吸引不少南來北往的遊客。整個三義有一萬六千人口,怎麼看都不是個大地方,廟宇很多,小小的教會不過才三間而已,主日聚會人數加起來不到五十人(她笑稱這裡是標準客家庄信主的比例:0.3%)。

然而在小鎮上,有一位宣教士葛欣如(Brenda Carter),待在這裡比任何一位傳道人都久。1989年,正值青春年華的她,離開第一個來台服事的地方(基督書院),到客家莊服事。時光荏苒,已經超過三十年了。在這個只有幾條街的鎮上,那些路邊的餐廳和商家,都知道這位永遠笑容可掬的「葛老師」。

那天中午,我帶著孩子參觀完令人驚艷的木雕博物館之後,跟她約在旁邊的餐廳見面。梅乾扣肉、客家小炒、薑絲大腸擺滿一桌,聽她娓娓道來這座山城的故事。幾十年來,以福音的果效來說,或是以屬靈復興轉化的指標來衡量,也許她有千百個理由可以失望,離開這裡去做更有建樹的事,或是去更需要她的地方。

在她的故事裡,有面對帶著攻擊性的精神病患,被鬼附身的男子,走不過人生死結的姊妹,被主內同工閒言閒語的排擠,也有可愛調皮的孩子們,愛佔她便宜的鄰居,還有一個又一個像我們這樣的過客。其實,一直沒有改變的,是她。她沒有走,她一直在這裡。

最近我心血來潮,回頭再讀一遍《這世界的守望者》註。內容提到一個叫做珍娜李的女孩,她和知名樂團Jars of Clay一起成立基金會,開始了上千個培育社區的計划。「對非洲懷抱希望,並且願意投身於它的夢想與需求是一回事,能夠有耐力長時間堅持下去又是另外一回事。」看到這段話時,讓我想起葛欣如,還有其他許多改變世界的平凡身影,是來自基督不平凡的愛在激勵著他們。

今年開始,《宣教日引》要進入下一個季節。一方面是改版,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另一方面,則是要進入22週為最少接觸福音群體代禱的節奏。這是一場馬拉松,是個漫長的考驗。越是認識,越是真實,充滿著不堪、心痛和糾結。從緬甸山區的難民、海地的地震遺孤、一輩子蒙著面的阿富汗婦女、伊朗的地下基督徒、索馬利亞被貧窮逼著鋌而走險的青年,到遠離家鄉的敘利亞家庭,父神邀請我們如祂的愛子一樣,認識這個世界,用行動來愛這個世界。

註:《這世界的守望者—— 全球視野下的使命實踐》(Visions of Vocation),校園出版社

Photo by Ray

差傳換日線

一個關於使命感的劇本

10月2021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人像蝸牛那樣,將世界的黑暗扛在背上,
任何人都不可能拋下,然而對上帝而言,
卻沒有不可能的事──這是童話。」
福音作為悲劇‧喜劇和童話/布赫納 (Frederick Buechner)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至今已經超過整整一年。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對於衛生條件的標準,或對於政治經濟,還有許多信仰的實踐,都造成強烈的衝擊。雖然現在各地都開始大規模的施打疫苗,一些地區也漸漸地開放,文章刊出來的時候,奧運也應該已經舉辦結束。我們預見人類社會漸漸地要「回歸正軌」,但經歷了這樣的瘟疫,也有許多人真實的感受,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疫情故事,也許不全都是悲劇,但很大的比例都不是喜劇。或,我們尚未知道這些故事的結局。回想2019年底,就幾乎已經安排好所有2020的年度計畫,全球各地疫情的蔓延後,一個個計畫和行程都從行事曆上更動,然後再改期,或直接刪除。幾個海外教會的差傳年會邀請,直接取消的居多,好一點的直接期延到2021年,現實是也只能將就線上的錄影或視訊分享,七折八扣的失去了人與人的連結。

一間在美國德州的教會,邀請我時早早給了年會的主題,直球對決的叫:「做個有使命感的基督徒」。連絡的同工希望我可以環繞這個題目,在疫情挑戰的時空背景下,仍然挑戰弟兄姊妹的宣教負擔。預錄的時候,剛好有非常專業的影音同工協助,我把側拍的照片和設計好的電子海報放在禱告群組裡,作為一個紀錄。一位資深的機構前輩,宇宙光馬禮遜學園的李棟良牧師在下面留言,稱這個主題真好。

也許是很實際的經歷,我們都認知到「(教會裡)多數人都知道大使命,卻不是人人都有使命感。」他寫道:「以至於我們在場上賽跑,多數人都在當觀眾和啦啦隊,下去比賽的人不見了。沒有比賽的人,就沒有賽前的節制和訓練,沒有想得冠冕和獎賞的終極標竿,因此參與的人在乎的是目前賽事如何,我當觀眾有沒有爆米花配飲料。」

我們差派支持,是參與;我們行動,是參與;我們禱告,是參與。

然而,大部分的時候,聽道與行道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問問一個有正常聚會生活的基督徒,幾乎都會聽過:「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凡受造的聽」(馬可福音)。但有多少人真正的讓這呼召,成為我們委身的使命?還是有時候就算參與了某些事情(事工),若不是甘心樂意,會不會以交差的心態,或交錯著不得不為的罪咎感,甚至最後帶了負面心態的苦毒而不自知。

那樣的故事,也許在這個疫情時代,感覺非常熟悉。尤其生活、經濟、家庭、工作種種實際的挑戰,也讓我們陷入無止盡的焦慮,更遑論付諸信仰使命的高言大志。求主憐憫,就像保羅對於以弗所教會的提醒:「甘心侍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繼續願意榮神益人,定睛於他。

本季從美國南方聖經地帶的移民族群開始,到為伊朗的禱告,都是具體又有挑戰性的內容。邀請每一位繼續真實切身的參與,用行動做一個有使命感的基督徒。
Photo by Oldiefan from Pixabay

差傳換日線

做你所說的,說你能做的
We do what we say,
we say what we do

7月2021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生命是我的講章,生活是我的講台。」
李秀全牧師(世界華福前總幹事、國際關懷協會前會長、聯合差傳促進會發起人)

日前受邀與使者協會總幹事柏有成教授,一起在北美好消息電視台的「對話放輕鬆」節目對談,講的是一個完全不輕鬆的話題:拉維‧撒迦利亞(Ravi Zacharias)事件的反思。訪談當中的幾句話,深刻觸動了我。

柏老師說到「Message(福音)和Messenger(福音使者)要一樣的真實。」,若是一個傳道人的信息(Message)講得再好,他這個「人」(Messenger)是有問題的,都只是蒼白的表述。他提到在打字使用注音輸入時,發現「半導體」會出現同音字「絆倒」,他期許作為領袖的,「不要成為一個領袖『絆倒體』」,「需要每天向自己傳福音,讓福音在我們的生命中內化」。我們沒有辦法傳給別人我所沒有的。

偉哉斯言。

我們所做的,比我們所說的更有推動力和說服力。

我可以藉此延伸一個觀念。我們要「動員」(Mobilize)基督的教會,成為回應大使命的行動群體,更重要的基礎,是作為「動員者」(Mobilizer)的信仰實踐。不是每天都要拿著尺標去打量人,或定罪自己。但對於一個期待感染他人也能活出胸懷普世的信仰與生命的動員者,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正如我時常使用的一個差傳門訓造就課程「起來動員吧!」(Go Mobilize)裡面的引言:「我們必須是以身作則的榜樣,以邀請別人加入我們的生活方式。」那種以上帝的普世心意作為核心的生活方式,不是用教的,不是用說服的,甚至拿出數據、製作精美的投影片,就可以改變的。的確,那些都是我們繼續需要努力的,但真正會感染人從心態去跟隨神的召命,是當人看到動員者生命與行動的改變,才有真正的「說服力」。

保羅多次在書信中提到類似的觀念,「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腓3:12)

「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4-27)處處都是機鋒,沒有以身作則,何來生命的影響力?在起來動員吧第二課「動員者需要的特質」當中,提到僕人的心態時,就犀利地挑戰我們:「為什麼教會要聽從一個不願先做僕人才是動員者的人的話呢?」「你願意從心裡和行動上成為教會的祝福嗎?你有奉獻給你的教會嗎?」「坐在後面論斷別人是容易的,但一個真正的動員者,首先要成為僕人。」

就拿手上這本小冊做例子吧,每一季我們發送成千上萬本印刷精美、編輯用心的《宣教日引》到全世界這麼多間教會(光是臺灣就超過三百間教會),讓有心參與宣教禱告的弟兄姊妹免費索取。但如果我們自己不是禱告的人,不是天天與父神交通,傾聽祂的話語,與祂交談相交,與祂同工;如果不是相信禱告可以改變周遭的環境,改變我們無法改變的,成就人手無能為力的;如果沒有為宣教士、未得之民、自己的教會與家人代求的習慣與操練的話,那我們的文字、我們的話語也是蒼白無力的。

截稿前一天晚上,我參與了Opertation World主辦的「Global Family Online」的禱告會,為東亞的幾個國家禱告。雖然沒有多少人在線上,但是他們用行動在展現禱告的力量,也讓生硬的代禱訊息與數據成為真實的柴火,在看不見的屬靈黑暗處熊熊的燃燒著。
Photo by Oldiefan from Pixabay

差傳換日線

是誰在禱告 ? 誰在奉獻 ?

4月2021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那是一個週六,受邀去桃園平鎮的客家教會分享。他們的宣教年會分兩天,週六晚上和主日講道。我之前就已經與剛交棒的資深牧師,也是客家神學院的院長溫永生牧師認識。臺灣客家的族群占人口比例的13%,集中的聚落以桃園,新竹,苗栗為主,當然還有南部,如高雄、美濃、花蓮、奉林、台東關山等地。當然,客家人散居世界各地,超過幾千萬,其中以東南亞馬來西亞的沙巴、砂勞越的客家群體最為人知。

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就可以發現,那是間很有活力的教會。那天走進位於4樓的會堂就看到很多的年輕人,剛剛結束青年崇拜正在一起用餐。邁入中年的我,很識相地迴避那些打鬧嘻笑的熱鬧。但同時注意到另外一批早早來到會堂入座的朋友們,看起來明顯膚色不同,也特別有些說不出來的拘謹。十幾二十個都是弟兄,坐在一起。剛接任的翁牧師跟我說,今天晚上的聚會,有得勝協會的一些弟兄一起來。他們每兩週來一次。「得勝協會?」「對,原住民戒酒得勝協會。」他講的時候,這個關鍵字在我腦海裡突然響起來。難道是「那個」原住民戒酒協會嗎?

自從二零一四年,聯合差傳從晨曦會接下來臺灣《宣教日引》的推廣工作後,我就一直注意到一個特別的奉獻單位,每個月固定奉獻一千塊台幣(35美金),從無間斷。要知道,《宣教日引》一直都是免費發送,不管我們是黑白印刷、彩色印刷;發行一千本或是一萬本;頁數是100頁還是140頁;有多少編輯、翻譯、推廣的人力投注在一本禱告手冊裡面,我們還是免費索取寄送。從范師母開始帶領《宣教日引》的旅程開始,這個事工就是一個信心的操練,所有的支出都是仰望神的供應。其中又以許許多多長期、穩定、小額的奉獻來維繫。所有的奉獻徵信明細也都在每一期的最後幾頁找得到,作為一個事工的責信報告,也是上帝對於《宣教日引》的恩典記錄。 原住民戒酒協會,就是這樣的一個單位。跟其他個人的奉獻不一樣,不是一個人名,沒有對我們有其他的特殊要求,就一直穩定的奉獻。但我也一直很好奇,這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單位,有沒有機會去拜訪或認識他們呢?沒想到卻是在一個這樣的機緣,心儀多年之後,在一間因客家事工開始的教會見到他們。那一個晚上的分享,把我原本的講章先放在一旁,特別與他們致謝。看到這些在與成癮掙扎中的男士們,大聲地唱讚美的詩歌,高舉雙手豪爽地朗誦主禱文,說到他們用《宣教日引》就是在參與上帝對萬族萬民的宣教使命時,那閃爍的眼神和喜悅的面容,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些什麼。看似是我來講道,但上帝卻藉由這些好像在生命的幽谷光景中的朋友們在教導我。

那天晚上在溫永生牧師家舒適地借宿一晚,他和師母切好了水果,準備了茶點,除了關心我的服事和家庭之外,也娓娓道來他們這些年開拓牧養與宣教的歷程。原來在神學院裝備之後(華神第十四屆),他們就單純又明確地委身於「客家群體」,但陸陸續續有原住民的朋友來到教會。作為傳道人都樂於看見神帶來的「羊」,但要在另一種跨文化中牧養的確也是有侷限。當中也有弟兄姊妹,表達酗酒對於他們和家庭生命的試探衝擊。幾年尋求之後,神帶領、鼓勵他們成立機構,培養同工,建立互助的群體,來幫助更多身陷其中的朋友們。

使用《宣教日引》為未得之民的族群禱告,成為他們照表操課的例行操練之一。他們當中也許大部分的人,沒有坐過飛機,一個外國人都不認識,並處在回歸社會與身心恢復的掙扎當中。卻天天拿著禱告資訊,為著世界各個角落的陌生面孔,與一個又一個未得之民的故事代求。《宣教日引》開了一個窗口,讓他們成為上帝偉大故事與終極計劃的一個美麗段落。 幾週後,在《宣教日引》團隊每週線上禱告會中,我與身在世界各地的夥伴們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哽咽了。百感交集,不知道是因為哪個環節,還是進入中年,容易傷感呢?

幾週後,在《宣教日引》團隊每週線上禱告會中,我與身在世界各地的夥伴們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哽咽了。百感交集,不知道是因為哪個環節,還是進入中年,容易傷感呢?
Photo

差傳換日線

宣教,差傳,大使命,傳福音。
若是都一樣,會不會怎樣 ?

1月2021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過去的十年來,從把握時機(Kairos)課程到挑戰視野(N-Vision),宣教心視野(又稱展望Perspectives Study Program)與探索(Xplore),所有的宣教裝備課程我幾乎無役不與(2018年於舉目論壇的「差傳動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3篇文章有詳述這些課程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從神的話語(God's Word)來切入,幫助許多弟兄姊妹甚至牧者去了解神的心意(God's Heart),抽絲剝繭去重新體驗聖經的最重要的一個大敘事,也就是神的榮耀(God's Glory)在各族各民各方被彰顯與尊崇。

然而這個所謂的「通識教育」,還有漫漫長路要走。從紐西蘭奧克蘭、紐約、吉隆坡、溫州、雲林虎尾,幾乎任何的場合,當我問到「宣教是什麼?」「你上一次的宣教經驗是什麼?」得到的答案都是令人困惑的,宣教、宣道、大使命、傳福音、植堂、佈道,幾乎沒有人可以提出來有什麼異同。難道都是一樣的嗎?我的思路很簡單,那以後宣教年會或差傳年會都改叫做「傳福音年會」好了,一年提醒一次,該要傳福音了(嗎?)。

2017年底,兩位資深的宣教人,一位是差會背景的Denny Spitters(Pioneers USA)一位是教會的差傳牧師Matthew Ellison一起寫了一本《當什麼都是宣教的時候》(When Everything is Missions)。他們的論述非常直白:我們「不都是」宣教士,也不是每一件事都應該被定義為「宣教」。如果沒有正確的去了解宣教的意義,我們不可能去有效的承接基督所給予教會的使命。

去年底宣教學術界最具指標性的《Mission Frontiers》雜誌,就以這個為主題,好好地討論了一番。裡面有一個大衛普萊特(David Platt)牧師的專訪。提問的人很犀利,講到「不是每個基督的門徒都是宣教士嗎?」「任何教會的事工不都是『宣教』事工嗎?」「你怎麼看我們每一天的見證?既然我們都是被差派的(約20:21),不就是宣教?」他回答說:沒錯,每一個耶穌的跟隨者都被差派了,承接了使命,而且被賦予了為耶穌來作主門徒的權柄。以這點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帶著福音使命的人,不論近處或遠處。然而,同時我們也看得到像是使徒行傳第十三章,聖靈特別差派保羅與巴拿巴,前去福音未曾聽聞的地方去。我會定義宣教士是那些被聖靈差派,跨越地理位置、文化,或是語言障礙的到未聞福音的人群去的門徒……

關於宣教的定義,這是一個在教會裡面莫衷一是的大議題,幾乎每天都在面對。就算我有定見,但我也知道這沒有會「贏」的空間。不過,我想這些對話是需要的,從地方教會到整體大公的教會是該如何去理解神的心意,著實是功課。求主憐憫,讓我們這群使用宣教日引的讀者們,能夠從每一天的禱告委身起,體貼神的心意。
Photo

差傳換日線

誰的生命最重要?

10月2021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2020年注定要成為人類歷史重要的一年,就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33年全球經濟大蕭條、1969年登陸月球、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與六四事件、2001年九一一事件,在近代歷史中帶給我們深刻的印記。就當全世界還尚未從疫情中走出(截稿時確診人數已上達900萬),航空旅遊觀光到所有國際貿易都停滯,輕重工業產業鏈一一躺平之際,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會雪上加霜。

多年站在世界中心的美國,亦無法倖免於這場世紀瘟疫,從醫療體系的衝擊到強權的貿易戰爭,受影響的是千千萬萬的百姓。正當以為局勢不能再下探時,5月底喬治佛洛伊德事件的發生,透過社群媒體和輿論的發酵,後續的社會運動以及反作用力勢不可檔。30個城市發生大規模示威,甚至是暴動,數十個城市宣布實行宵禁,聯邦政府必須啟動國民軍來維持秩序,徹底引爆民間累積的種種負能量。因疫情而被隔離已久的群體,彼此撕裂著、衝擊著、摧毀著原本就脆弱的社會互信,以及那曾經好像存在的美國夢圖騰。

BLM(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很重要)運動,作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核心口號,點出過去百年來的種種壓迫與不義,直到今天仍然以各樣形式存在。而ALM(All Lives Matter,大家的命很重要)的回應,則是點出其口號政治正確的矛盾每一種人(或每一個人種)的生命都有價值,然而口號主要的使用者,卻又時常帶著「白人至上」的光譜。關於民權運動的歷史、教會對社會公義的責任、有色人種的被歧視與反擊,其研究論述不勝枚舉,甚至立場標籤與光環,早就隨著年齡背景和政治傾向而被歸類。本文沒有企圖也沒有能力去解決這個難題,但卻想要從一個萬民代禱運動推動者的角度去思考,到底誰的生命誠可貴?

聖經裡明確的把我者(以色列人)與他者(外邦人)都放在神的救贖計划當中,神愛世人的宣告,透過耶穌基督的捨命與復活,為所有信者提供了恩典的選項。今天你我的禱告,為了自己與家人,是一種理所當然。但若是為了與你我無關的族群,甚或是政治立場相左、性別意識不同、信仰迥異或不相信有神與永生的人禱告,那就是學習耶穌基督「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的眼光。

這一期我們再次為世界不同角落的福音邊緣群體(Frontier People Groups,簡稱FPG)禱告,從中國邊境、巴基斯坦偏僻的山區,到印度恆河畔的貧民窟。大部分的你我,根本沒有聽過他們的故事,去過他們的村落或城市,沒有聽過一句他們的鄉談;在今天之前,也許根本沒有必要關心他們是否聽聞福音,得著永生的盼望。但你翻開了《宣教日引》,踏出了神喜悅一步,That matters to God!

黑命誠可貴,你命也珍貴,但在神眼中,我們都是祂的寶貝。
Photo by Francesco Alberti

差傳換日線

禱告面對未知的信心窗口

耶和華啊,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耶10:23)

7月2020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2月初原本要去美國東岸的馬里蘭州(Maryland)擔任職青營的講員,出發前兩天,接待的主辦教會告知,為了疫情防預,所有從亞洲出發的訪客都暫時無法參與現場聚會。所以必須請我取消或更改行程,使用遠距方式參與。

事出突然,我當天就必須做決定是否仍飛美國,保留其他訪視行程。但航空公司專線完全打不通,我的航程又是西岸進,東岸回,不能在線上直接取消或改期。所以還是決定出發,去了一趟與原本的行程完全不同目的的旅程,並且提早幾天回來。

當下當然覺得有點可惜,但是非常能夠理解這個特殊時刻的防疫考量。後來也證實許多看起來「過了頭」防禦措施,事後諸葛都是神算。

返回臺灣之後,3月、4月,甚至5月的海外行程,也都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陸續許消了。從這次的病毒擴散,真的讓每個人都見識到在全球化的時代,防疫不只是地理位置的距離,或是醫療技術的問題。

整個2020年,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接連的焦慮。就算不是在封城的疫區,也在生活的層層面面受到影響。餐廳沒有客人來吃飯,球迷沒有比賽可以看,股市綠油油的一片慘淡,學生無法上學爸媽一聲長嘆,教會擔心聚會有可能群聚感染、轉直播沒人要看。

接踵而來的是教會論受到衝擊、聖禮的意義再次定義、團契生活虛擬的可否。那麼,對於我們這樣高度「與人接觸」的宣教動員事工來說,又會受到什麼樣的指教批評?

當紛擾的2019過去了,2020並沒有更好,我們是否仍然能高聲讚美神,祢仍然坐著為王,掌權直到永遠?

這樣的時刻,我希望能有清楚的答案,但我沒有。聖經裡面也充滿了這樣的問句,讓我覺得不孤單。禱告似乎不是讓我有個神奇解藥的萬靈丹,而是一個信心的窗口,讓我們對永恆的、萬有的、全知全能的那位至高者,仍有溝通的管道。

那趟旅程後來就只待在洛杉磯。在一週之內,我去了三次帕薩蒂納(Pasadena)。對我來說,來到帕薩蒂納一定會來兩個「景點」,一個是赫赫有名的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一個就是近代宣教史上赫赫有名的美國世界宣教中心(US center for World Missions, UCFWM),今天已改名為「差傳前線」(Frontier Ventures)。順道去敲宣教日引英文原著《全球禱告文摘》(Global Prayer Digest)主編Keith的門。

我一見面就送他伴手禮──最新的2020為全球佛教徒禱告手冊註,還有新一季的臺灣版宣教日引。他大叔好像也沒特別驚訝,畢竟也不是第一次來嚇他(上次是一年前,記錄在2019第二季的差傳換日線)。Keith他可是花了一輩子三十幾年就在做這麼一件事:收集全球未得之民的禱告資訊,聯絡義工作者、提供題材、截稿、編輯內容,做出禱告手冊。幾乎沒有出過門的他(連洛杉磯都很少離開),卻認得世界各地萬族萬邦最小最細節的事情。這一台戲,他就盡力地扮演了他的角色。我覺得,很值了。

在此邀請各位繼續在奉獻,推薦推廣,實際的禱告行動上面,與我們同行。

註:2020全球佛教徒禱告手冊,手冊訂閲表單連結

Photo by Poi Photography

差傳換日線

「移民」還是「天國子民」

4月2020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過去的幾月, 我們一家人的腳蹤去了馬來西亞, 巴西, 以及美東。今天我在紐約長島的一位年輕牧者家中的閣樓, 完成這一期的推薦文章。2019年底, 在巴爾的摩的華人差傳大會閉幕禮拜, 大衛普拉特 (David Platt, Radical) 牧師向滿場的移民背景的美國華裔基督徒們發出挑戰: 「在你們的心目中, 什麽是『成功』?」這其實是一個可以各自表述的大哉問。

臺下的許多作為長輩的父母, 汲汲營營兢兢業業一輩子, 就是希望完滿這個美國夢。找尋穩定的工作, 有機會就要搬到學區, 送小孩子去教會, 學中文學琴學品格, 然後申請常春藤名校, 畢業以後開始下一輪的勝利人生循環。

對於1.5 代或是第2代的孩子們來說, 那是上一代的夢想。他們有了自我的意誌, 還有新的自我認同 (更傾向泛亞裔美國人) 之後, 急於掙紮出傳統的框架和期待, 去尋找他們心目中的「成功」。臺下還有另外一種人, 則是從中國大陸源源不絕「輸出」海外的留學生, 從本科 (大學) 到研究所、博士班的都有, 他們對於成功的定義, 在現在緊縮的移民政策之下, 也需要延遲海歸後有好的收入工作和社經地位才得以實踐。

Radius 宣教訓練中心總幹事陳維恩牧師 (《跑得比錢更遠的地方》作者), 在這次大會腓立比書的釋經培靈當中, 以「宣教: 永恒的價值」為題, 也在這個主題上有一個別具意義的回應。他講到自己與家人, 過去10年委身在南太平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的 Biem 島上建立教會的經歷, 用一個「移民」和「天國子民」的身分作類比。當別人用羨慕或尊敬的語氣對他們說, 你們真了不起, 怎麽能夠 ......(以下省略3000字), 師母生病了, 還願意重回服事的生活環境和挑戰之中 ......(再省略3000字), 甚至分享時還幫他們準備好「生命邊緣的服事」這樣的題目。

彼得前書2章說到我們的身份是「被揀選的族類」「屬神的子民」, 但也是「客旅」, 是「寄居的」。不論在什麽處境, 同時又是移民, 也是天國子民的身份。用保羅的話來說, 就是「隨事隨在, 我就可以了秘訣。」不論是在舒適的移民者天堂, 或是在生活條件嚴峻的蠻荒小島, 若是認知自己在地上的身份是帶著天上的位份, 就沒有一刻會是身處生命的邊緣, 也沒有從人眼光來說是成功或失敗的評判。正如陳維恩宣教士信息中再三強調的重點: 正「因為」大使命耶穌的應許, 他們一家「從來沒有」活在生命的邊緣。

過去這兩年, 我們家自己就在這「移動」的過程當中, 一直在學習怎麽從一個天國子民的位份上自處。在馬來西亞的時候, 對華人教會疾呼, 地極不在遠方。在巴西的時候, 拿起《宣教日引》亞馬遜河流域的族群禱告的事項再次回顧。在紐約地鐵上的時候, 看著每個不同膚色的面孔, 就為大都會裡面不同族裔有信主的機會來代求。你我在地上的國有身分, 天上的國也有戶籍。不需緊握自己生命不放, 追求真正在神心意裡的成功, 其實是一句「你這忠心又良善的仆人」。

差傳換日線

彭書睿

宣教日引全球推廣義工

  • AI可以生禱詞,禱告還是求神作工
  • 馬其頓呼聲,兩千年後
  • 從阮到咱的旅程
  • 真實平衡的生活與服事
  • 動盪時期的盼望
  • 博斯普魯斯上河圖
  • GLOBAL FAMILY一個參與全球禱告接力的經驗
  • 認識這世界卻仍然愛它?
  • 一個關於使命感的劇本
  • 做你所說的,說你能做的
  • 是誰在禱告?誰在奉獻?
  • 宣教,差傳,大使命,傳福音。若是都一樣,會不會怎樣?
  • 誰的生命最重要?
  • 禱告面對未知的信心窗口
  • 「移民」還是「天國子民」
各區域《宣教日引》印刷本訂閱表格
USA 美國 CANADA 加拿大 TAIWAN 臺灣 HK 香港 SINGAPORE 新加坡 MALAYSIA 馬來西亞

美國總部

  • 1347 Richardson Ave. Los Altos,
    CA 94024 U.S.A.

    P.O. Box 3356, Los Altos,
    CA 94024-0356 U.S.A.
  • +1(650)968-1866
  • info@missionpathway.org

東南亞辦事處

  • 22A-2-1, Jalan Megan Setapak
    Taman Megan Sri Rampai
    533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 +6 018 315 7707
  • missionpathwaykl@gmail.com

萬民福音使團

  • 中文繁體首頁
  • 憐憫關懷
  • 事工報告
  • 聯繋美國總部
  • 聯繋東南亞辦事處
  • 奉獻支持
  • 事工夥伴
  • 中文簡體首頁

宣教日引

  • 簡介
  • 專欄文章
  • 成長記錄
  • 訂閱表格
  • PDF電子版
  • 主題禱告幻燈片
  • 為未得之民代禱
  • 聖經原文靈修

美國總部

  • 1347 Richardson Ave. Los Altos,
    CA 94024 U.S.A.

    P.O. Box 3356, Los Altos,
    CA 94024-0356 U.S.A.
  • +1(650)968-1866
  • info@missionpathway.org

東南亞辦事處

  • 22A-2-1, Jalan Megan Setapak
    Taman Megan Sri Rampai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 +6 018 315 7707
  • missionpathwaykl@gmail.com

萬民福音使團

  • 中文繁體首頁
  • 憐憫關懷
  • 事工報告
  • 聯繋美國總部
  • 聯繋東南亞辦事處
  • 奉獻方式
  • 事工夥伴
  • 中文簡體首頁

宣教日引

  • 簡介
  • 專欄文章
  • 成長記錄
  • 訂閱表格
  • PDF電子版
  • 主題禱告幻燈片
  • 為未得之民代禱
  • 聖經原文靈修

萬民福音使團
Crossroads Publications

1347 Richardson Ave. Los Altos, CA 94024 U.S.A.
P.O. Box 3356, Los Altos, CA 94024-0356 U.S.A.

+1(650)968 1866
info@missionpathway.org

東南亞辦事處

22A-2-1, Jalan Megan Setapak
Taman Megan Sri Rampai
530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6 018 315 7707
missionpathwaykl@gmail.com

Crossroads Publications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Impetus Concept

Crossroads Publications 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Impetus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