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與美國「晨曦福音戒毒」事奉已有三十多年,每個月兩次與同工一起禱告、了解事工的進展,以及戒毒學員的狀況。美國正遭逢芬太尼成癮大流行,6月底中心來了一位戒毒新學員,他就是芬太尼使用者。同工報告說,他不肯遵照新學員入村的規矩:接受檢查身上有無攜帶藥物與吸毒工具,因為他認為,這是對他個人的冒犯。感謝神,還好劉民和牧師在場,他分享了這方面的經驗和處理技巧,並說道:「我們在維護中心所制定的戒毒原則和堅守聖經真理的同時,最重要就是讓對方感到被接受、被了解,而不是被排斥或被命令,而溝通就是表達原則和關注的最佳方式。」
劉牧師給了我很大的提醒。看着美國兩黨對峙、中美隨時擦槍走火、俄羅斯瓦格納叛變……作為為未得之民禱告的事奉者,除了禱告和憐憫關懷事工,我還應留意什麼?
與此同時,我正在編寫七月份有關俄烏戰爭的禱告簡報PPT。網上烏克蘭所釋出令人熱血沸騰的反攻宣傳片,我請人加上中英文字幕,剪輯成1分鐘的短片,並與負責翻譯的姊妹討論着該把這個片段插入PPT中的哪個位置。某天,我拿PPT給范牧師過目,詢問他的意見。沒想到范牧師說:「不要播放這個短片,把它取消。」我彷彿被當頭澆下一盆冷水,這可是花了功夫才做出來的。他繼續說:「作為代禱者,我們應對俄烏雙方都抱着持平、希望他們和平的態度。這個短片是在激發反攻、戰爭的士氣,我們也應考慮會眾可能持有不同的立場。」這真是一個提醒!我立刻同意,通知同工把「它」取消了。
劉牧師的經驗分享和范牧師對烏克蘭短片的看法,都讓我反省和更深地體會:未得之民所處的環境,存在着複雜的公共議題。不論是美國的吸毒者,或是遠在烏克蘭的人民,當他們落在百般捆綁,在貧窮、飢餓和不公義中掙扎的時候,我們應如何與他們一同尋求神的恩典、愛、公義和憐憫的彰顯;並在製造問題的另一方身上,看見神的寬容與忍耐?
基督徒不應只是在教會裡談論聖經,增進彼此間的關係;我們要走出去,向教會之外的世界作見證、傳福音,更要面對許多公共議題。發稿之時,台灣#Me Too運動方興未艾,我也正與一位立場不同的姊妹談論以下問題,如大麻是否合法、LGBTQ、美國前總統川普的機密文件、國會山莊暴亂,拜登總統的兒子杭特的逃稅案件,以及拜登總統是否有受賄的嫌疑等等。許多人每天都在追蹤案件的最新消息,但媒體新聞所報道的資訊卻是片面化、真假難分。這些碎片撕裂了社會,甚至在教會裡也出現多年好友因立場不同,而互相交惡的情況。
在與姊妹的討論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必須像預備俄烏戰爭的禱告PPT一樣,勒着舌頭,細察內心動機:我的本意是什麼?說服對方成為同溫層嗎?我有考慮對方的感受嗎?為什麼她抱持這個立場?我有理解她在說什麼嗎?同理,在宣教領域裡,我有認出未得族群的文化基礎,以及福音如何正確地滿足或成全他們嗎?在那些尚未有聖經翻譯的群體中,我該如何把《聖經遊蹤》以講述故事的方式(我是該課程的中文講師),將聖經的主要人物、事件,在他們當中傳揚?
我們經常祈求主,從黑暗權勢中釋放未得之民,而這樣的禱告對目前正處在人道主義告急的國家,如敘利亞、也門、索馬里、埃塞俄比亞、蘇丹、南蘇丹和海地的人來說,是什麼意思?
讓我用另一個方式來問自己,我的禱告可有產生任何行動,使他們經歷到福音,以及主耶穌所成就的救贖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