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那些電影告訴我的事

11月
1-30
作者 昭儀

從電影認識印度

當我們要認識未得之民、文化差異或社會議題時,相比於學術論文或新聞報導的艱澀和嚴肅,看電影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電影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是一種輕鬆、容易的媒介,它用影像與聲音說故事,讓我們在短短一兩個小時內,穿梭到另一個文化空間,甚至深刻體驗角色的情感和生命歷程。

《德里罪案》以令人窒息的寫實手法,揭露了2012年震驚全球的德里公車輪姦案,赤裸裸地展現印度女性面臨的暴力與壓迫。相較之下,《護墊俠》則以較為輕鬆的調性,講述一位丈夫如何為妻子爭取使用衛生棉的權利,展現了印度農村地區女性的生理健康議題,及打破文化禁忌所要付出的代價和努力。

除了印度女性議題,你也不能錯過這部憲法條文作為片名的《印度憲法第15條》。這部電影讓人看見,光靠法律無法瓦解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它糾纏印度至今,深深影響了社會對達利特族群(Dalit)的排擠和歧視,也揭露了警政與政治體制中的結構性罪惡。

《三個傻瓜》以幽默詼諧的調性,揭露了無數印度學子在名校迷思的遊戲規則裡,失去自己、失去人生方向,甚至失去生命的悲劇,對印度教育制度提出尖銳而深刻的批判。


電影之外的盼望

對基督徒來說,看電影的終點不只是娛樂。當我們跟着導演的鏡頭,看見印度社會的破碎、掙扎與不義,心裡必定發出探問:福音,可以給這樣的社會帶來什麼樣的答案?

當耶穌道成肉身,進入世界,祂不依從主流文化,祂為受壓迫者伸冤,祂親近「低人一等」的女性和痲瘋病人,祂劃破猶太社會的613條遊戲規則,給法利賽人帶來不安,同時給人帶來真正的自由。我們深信,在今天,耶穌也要走進印度社會,與社會邊緣的人同席,宣告上帝的愛不分階級。

本期宣教日引為你精選15部印度電影,從不同視角切入,帶你認識這個複雜又多元的國度。邀請你空出一個週末,挑選幾部片單上的電影吧!



片單 Playlists

德里罪案 Watch Delhi Crime

廁所愛情故事 Toilet: Ek Prem Katha

護墊俠 Padman

粉紅殺機 Pink

誰偷了垃圾桶 Maharaja

印度憲法第15條 Article 15

隱藏的大明星 Secret Superstar

披薩的滋味 The Crow's Egg

美味情書 The Lunchbox

來自星星的傻瓜 PeeKey

雙城戀習曲 2 States

三個傻瓜 3 Idiots

孟買女帝 Gangubai Kathiawadi

拉辛正傳 Laal Singh Chaddha

怒火狂猴 Monkey Man

這個國家昨天和今天沒什麼不同

性犯罪

0111月

影集《德里罪案》( WatchDelhi Crime )改編自真實事件,其原型是2012年新德里巴士輪姦案——6名男子強暴23歲女學生喬蒂(Jyoti Singh),受害者數天後不幸離世。全國近萬人為此上街頭抗議,印度政府隨後於2013年修法,加重性犯罪刑罰,如:強姦可判處死刑、設立快速審理法庭等。

然而,儘管印度法律趨嚴,性犯罪仍未減少。受害者多為女性,且常是被排除於種姓之外的達利特群體。在印度根深蒂固的父權體系中,男性掌握經濟、教育、宗教等主導權,女性被視為附屬品,低種姓女性更容易遭受壓迫。許多受害者報案時面臨警方冷待、司法資源匱乏、社會羞辱與家族責難等困境,導致案件難以曝光,正義未見伸張。在這些行之有年的觀念轉變前,僅靠刑罰,恐怕很難真正遏止性犯罪。

2025年,敞開的門《全球守望名單》,摩洛哥排名第21位。摩洛哥保障宗教自由,但禁止「傳教」。當地執法部門勢力強大,消息靈通,基督徒一旦被人發現傳福音,便會面臨逮捕和審訊。此外,還常遭家人告密、迫害、排斥、剝奪繼承權或經濟支持、軟禁、強迫離婚,甚至失去探訪子女的權利等等。

儘管如此,主的福音繼續在摩洛哥傳播。2016年,一群摩洛哥基督徒在生活電視台(Al Hayat)幫助下,於社交媒體和YouTube啟播《摩洛哥人和基督徒》(Moroccan and Christian)頻道,節目使用摩洛哥阿拉伯語,至今有大約1.4萬個訂閱者。

代禱文

天父,祢是性犯罪受害者及其家屬的盼望,祢是平安和公義的源頭。主啊,求祢親自陪伴那些受傷的人,與他們一同流淚。他們所承受的痛苦,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求祢伸出醫治的手,撫慰他們內心深處的創傷,使他們在祢裡面重新得力。我們也為加害者獻上禱告,他們雖犯下罪行,卻仍是祢所愛的孩子。耶穌基督的寶血能洗淨一切的不義,願他們悔改歸向祢,讓聖靈引導他們走上正直之路,生命因遇見基督而得着更新與改變。願神興起印度基督徒,關注性犯罪議題,並帶着從祢而來的憐憫,服事這地的需要。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潔與不潔的「廁」試

印度廁所革命

0211月

「沙賈汗為愛妻蓋泰姬瑪哈陵,我卻連替妻子在後院蓋間廁所都不行?」這句詼諧又帶點誇張的台詞,出自印度電影《廁所愛情故事》(Toilet: Ek Prem Katha),點出了印度社會頑強抵抗廁所建設。

印度教視排泄物為不潔,廁所自然也被視為不潔的象徵。許多印度家庭中,家是神聖之所,是供奉神明的地方,在家中興建廁所,便是對神明不敬,所以絕大多數人的家中沒有廁所,隨地便溺是保持「潔淨」的一種手段。

對男性而言,沒有廁所可能只是生活上的一點不便,他們可以隨時隨地解決生理需求;但對女性來說,卻是沉重的負擔與危險。她們往往得長時間忍耐,等到夜色降臨才結伴前往郊外如廁,以降低遭遇偷窺、攻擊,甚至性侵的風險。

社會放大鏡

印度露天便溺的比例從 1993年 的70%,到2021年降為19%,顯示印度社會對於廁所的排斥逐漸降低。

2021年的數據顯示,印度鄉村26%的民眾不使用廁所,而都市則為6%。其中,不使用廁所的人超過半數居住在北方邦、比哈爾邦、馬哈拉什特拉邦、坦米爾那都邦等地。

代禱文

天父,主耶穌本是聖潔,也有能力使人潔淨。主啊,願印度的百姓被祢的手親自觸碰,因着遇見那真正使人潔淨的主,不再倚靠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聖潔。主啊,盼望印度政府、非營利組織投入教育,打破人們心中對廁所根深蒂固的抗拒,改善公共衛生,為那些半夜必須到郊外如廁的女性,預備更安全的環境與措施。願一間間廁所在所需之地被建立起來,不再是「不潔」的象徵,而是保護印度人民與這片土地的美好建設。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這麼輕的東西,怎麼這麼貴?

衛生棉革命

0311月

「4公克的棉花、2公克的布料,成了我人生最大的難題。」這句話出自電影《護墊俠》(Padman),改編自真人真事,道出一位印度男子為女性福祉奮鬥的歷程。

過去,由於進口衛生棉價格高昂,許多印度女性只能以破布、報紙,甚至干樹葉度過生理期。經血本就含有大量細菌,長時間滯留在這些不干淨的材質上,不僅增加泌尿道感染的風險,輕則影響健康,重則可能致命。

阿魯納恰拉姆(Arunachalam)最初只是為了妻子與姐妹着想,開始研發經濟實惠的本地衛生棉,盼望女性在月事期間,既能維持健康,也不致造成經濟負擔。2006年,他成功製作衛生棉製造機,並將之推廣至印度偏鄉,幫助當地女性取得衛生用品,促進生理健康的普及與尊嚴。

社會迴響

《護墊俠》善用數位行銷,透過網路擴大觸及率。製片商、政府、非政府單位及各地戲院合作推廣,並在學校舉辦特別放映場,幫助更多人明白衛生棉對女性的重要。

兩名年輕女孩受《護墊俠》啟發,向婦產科醫生學習如何自製紗布衛生棉,將成品分送逾一千名女性,更期盼將這項技能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女性。

2017年,女議員德芙(Dev)提出連署,反對政府對衛生棉徵收12~14%的高昂稅金,直言印度有七成女性買不起生理必需品。此舉獲得40萬人響應,隔年政府宣布對衛生棉免稅。

代禱文

天父,願印度女性在生理期間依靠的不再是破布、報紙或干樹葉,而是干淨、合用的衛生棉,守護她們的身體健康,滿足她們的基本生理需求。電影《護墊俠》在印度掀起不小迴響,願神繼續使用製片商、議員的推廣,幫助印度加快實現衛生棉普及,使印度女性不再為月經困擾,受細菌感染威脅。求主大大使用兩位年輕女孩的行動,使更多印度女性學習並傳承自製衛生棉的技能,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鄉村地區。求神借着網路與教育的力量,翻轉印度社會對月經的汙名化,使印度女性得到身而為人應有的尊重。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她說不,然後呢?

印度#MeToo浪潮

0411月

電影《粉紅殺機》探討了一樁性侵未遂案:3名男性企圖侵犯3名女性,女方自衛後,卻被控謀殺未遂。辯護律師在法庭上強調,女性當事人曾多次明確表達拒絕,男性卻執意不肯罷手,突顯出女性在性別權力不對等下的處境。最終,法官判定女性無罪,並以「非禮女性」之罪懲處涉案男子。這場銀幕上的勝利,現實中是否同樣屬於印度女性?

2019 年,寶萊塢女星杜塔(Tanushree Dutta)指控男星帕特卡( Nana Patekar)於10年前性騷擾她,揭開了印度 #MeToo 運 動(#MeTooIndia)的序幕。短短一個月內,超過30位政界、商界與影視圈名人遭到指控。然而,有評論指出,#MeTooIndia對多數女性實際影響有限,尤其是在觀念保守的鄉村地區,許多性暴力案件因社會對性議題的羞恥與沉默,至今仍未被揭露。

阿魯納恰拉姆(Arunachalam)最初只是為了妻子與姐妹着想,開始研發經濟實惠的本地衛生棉,盼望女性在月事期間,既能維持健康,也不致造成經濟負擔。2006年,他成功製作衛生棉製造機,並將之推廣至印度偏鄉,幫助當地女性取得衛生用品,促進生理健康的普及與尊嚴。

#MeTooIndia之後⋯

外交部長阿克巴爾(Akbar)因捲入性騷擾醜聞辭職,隨後反控首位指控他騷擾的女記者拉瑪妮(Ramani)誹謗,此舉引發公憤,超過20位律師自願無償為拉瑪妮辯護。

寶萊塢產業誕生新角色「親密指導」,專責協助親密戲的溝通與拍攝,為演員打造安全、尊重的工作空間。

多位寶萊塢女性導演、女星,公開抵制有性騷擾之嫌的從業者的工作邀約,借此傳遞零容忍的態度。

代禱文

天父,每一位印度女性都是祢眼中的珍寶。她們遭遇的性騷擾,無論是否說出口,祢都聽見那份隱藏在內心的恐懼與哀鳴,為她們的傷痛而憂傷。求神醫治並保護性騷擾受害者,親自成為她們隨時的避難所。求祢興起印度的教會與基督徒,帶着祢的愛與憐憫,願意傾聽、陪伴,成為受傷者的安慰與支持。願#MeTooIndia浪潮成為轉化社會的契機。求聖靈光照家庭、學校、職場與宗教場所中一切隱密的黑暗,揭露真相,正義得伸張。求神感動政府,正視性騷擾議題,積極從法令、教育等途徑找到解方。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要報案?先繳錢吧!

警察濫權

0511月

電影《誰偷了垃圾桶?》中,主角到警局報案,卻被要求繳交行賄金,警方才願受理。調查過程中,警方甚至包庇罪犯,最終迫使主角走上私刑一途。這不只是電影情節,更是現實中的印度縮影——警察貪腐與暴力執法問題,屢遭詬病,包括吃案、索賄、施暴等情況普遍存在。據印度人權組織(NCAT)統計,2005~2018年,至少有500人在拘留期間遭酷刑致死,卻無一警察被追究其責。

警察濫權的原因錯綜複雜。首先,薪水微薄,導致許多警察依賴收賄維生。其次,警力人手嚴重不足,平均一名警察須負責超過600人的安全,每日工時高達14小時,工作壓力沉重。此外,印度警界普遍充斥大男人主義,施暴被視為展現男性陽剛與權威的手段。

印度司法程序緩慢、定罪率低,嚴刑逼供成了警方破案的捷徑。而社會大眾對法外正義的期待,進一步助長警方施暴、忽視嫌犯人權的氛圍。一名警察在受訪時坦言:「人們沒有意識到,警察其實對整個體制也感到失望。」

代禱文

天父,願祢記念在警察濫權下受傷的人,親自擦去他們的眼淚,醫治他們的心靈。願神向印度社會顯明從祢而來的公義,使人願意放下以暴制暴的手段,轉而尋求和平,彼此饒恕。願印度政府採取積極行動,保障人民權益,並遏止警察違法,改善整個印度警界風氣。求主憐憫在沉重工作壓力中掙扎、對司法體制感到絕望的警察,使他們經歷福音的大能,不再倚靠暴力與權勢維繫秩序,乃成為祢國度中的和平使者。願神興起關注司法體制的倡議組織,推動制度改革,重建破碎而受傷的印度社會。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藍天之下,不分種姓

種姓不平等

0611月

最初,印度的種姓制度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確保人們各司其職,但隨着時間推移,這套制度逐漸綁定出身,失去了社會階層流動的功能。原本的分工體系,演變為僵化的階級結構,身分的高低,也成了壓迫人、被壓迫的正當理由。1947年印度獨立後,雖然明文廢除種姓制度、憲法保障人人平等,但千年的傳統如同沉重山嶽,至今仍難以撼動。

電影《印度憲法第15條》,兩名達利特(Dalit,俗稱賤民)少女要求調薪3盧比(約0.03美元),卻遭高種姓雇主殺害,以此震懾達利特不得逾越階級界線。2024年統計指出,印度平均每18分鐘,就有1起針對達利特的犯罪。即便在宗教場域中,種姓制度的影響依舊存在——許多印度廟宇禁止達利特進入,不同種姓的基督徒,也常分開聚會。

所幸,仍有人為平等奔走。「達利特的命很重要全球聯盟」(DalitLives Matter Global Alliance,簡稱DLMGA)發起社會運動,企圖提高社會大眾關注邊緣群體。雜誌《所有藍色》(All That Blue),收錄印度達利特與低種姓群體的創作,為社會提供非主流的藝術視角。

註:藍色象徵為達利特的抗爭精神,寓意藍天下人人平等。

代禱文

天父,求祢恢復印度社會因着出身定貴賤,而失落的愛、尊重、包容與多元價值。我們深知,每一個人都是按着祢的形象所造,擁有無可取代的尊嚴與價值。願福音臨到印度,使每個種姓群體——包括被視為賤民的達利特——都認識祢創造人的心意,看見自己受造的價值。我們特別為達利特禱告,求神持續使用各界的努力,使人們更加重視達利特的生命權益。願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效法耶穌基督,將專業、生命和時間陪伴受壓迫者,為他們發聲,與他們同行,幫助他們恢復神起初創造人的榮美形象。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印度女性的困境與突圍

性別不平等

0711月

印度電影《隱藏的大明星》揭示了印度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女主角茵希雅與母親在家中地位低落,但年輕的茵希雅堅信,擁有夢想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她勇敢追尋歌手夢想,與傳統背景成長的母親形成鮮明對比,也映照出現代印度女性面臨的現實困境。

根據2023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印度在146個國家中排行第127名,顯示性別不平等仍是現在進行式。在就業市場,女性勞動參與率僅為33%,且男性平均收入為女性的4倍。政治領域方面,雖然地方代表的女性占比為一半,然而,「男性親屬代為執政」(Sarpanch-Pati)文化盛行,使女性實際的政治影響力大打折扣。

註:男性家庭成員非正式地代表或控制當選女性。

印度的政策推展

2024年,中央政府首次大幅增加「性別預算」,以改善女性的人身安全、教育機會、醫療保健、住房及退休保障等權利。

2025年,為遏止男性親屬掌控政治實權的現象,中央政府首度推行女性地方代表能力培訓,強化女性領導力與決策力。

代禱文

天父,求祢轉化印度社會的氛圍,使人們看見女性的寶貴價值,她們並非次等的存在,而是乘載着創造主的美好形象。為成長於傳統文化中的印度女性禱告,願她們有機會透過基督信仰,認識自己受造的珍貴。為年輕一代的印度女性守望,願發達的網路時代成為她們的祝福,使她們有勇氣打破社會框架,追求自我實現。求祢感動印度政府,致力推動性別平等,保障女性的工作權與基本人權,並提升女性在各領域的影響力。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嘗一口貧困的滋味

兒童貧困問題

0811月

印度電影《披薩的滋味》取材自導演與貧民窟孩童的對話。片名原文「Kaaka Muttai」直譯為「烏鴉的蛋」,直指主角兄弟出身貧寒,吃不起雞蛋,只能偷烏鴉蛋果腹。年幼的他們渴望一嘗披薩的滋味,卻在過程中頻頻碰壁,屢遭歧視。電影細膩刻畫出貧窮如何剝奪兒童的基本需求與尊嚴。

儘管印度經濟近年飛速成長,貧窮問題仍然嚴峻。2021年「牛津貧困與人類發展倡議」報告顯示,雖然印度貧窮率較10年前減半,仍有約2.29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其中超過20%的兒童深陷貧困,數量居全球之冠。這些孩子面臨惡劣的生存環境,包括衛生條件差、營養不良、失學、童工、人口販賣、身心健康危機等,貧窮的陰影重重地籠罩着他們的未來。

社會迴響

陽光計畫(Sunshine Project)是個非營利組織,他們致力於改善貧民窟孩童基本生活條件,也相當重視教育,希望借此打破貧窮的世代循環。

《孩童之聲》(Balaknama)是一份報社媒體,由德里貧民窟孩童於2003年創辦,每位未成年記者即使身處困境,仍堅持為兒童發聲。他們紀錄性虐待、警察暴力、童工、藥癮等社會問題,訴說社會忽視的故事,引發印度大眾關注。

代禱文

天父,祢垂聽窮人的禱告,祢從不輕看他們的呼求。我們求祢恩待住在印度貧民窟、在街頭流浪的孩子。願印度政府制定並落實有效的脫貧政策,並在健康、教育、工作等方面,保障兒童不受剝削。願天父祝福並使用非營利組織的努力,他們是孩子們最後的社會安全網,常在政府無法顧及之處,實際改善孩童的生活條件。祈求天父,興起高種姓印度教會與基督徒,跨越階級的藩籬,走入貧窮兒童的世界,以耶穌基督的愛服事他們,為他們提供物資、職訓、心理支持與陪伴,並與兒童分享天國的福音。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99.99%的外送奇蹟

達巴瓦拉外送服務

0911月

外送近來成為熱門行業,但在印度孟買,這可不是什麼新鮮事——外送服務達巴瓦拉(Dabbawala)已有百年歷史。達巴瓦拉忙碌地穿梭在孟買大街小巷,即便是英國查爾斯王子來訪,也需提前預約。他們以「六百萬分之一」的極低失誤率,成為哈佛商學院的經典教材!

「達巴」意指堆疊式鋁製便當盒,「瓦拉」則是運送者的意思。達巴瓦拉起源於英國殖民時期,如今已成為孟買的城市風情。他們深受當地社群信任,服務範圍甚至延伸至薪資轉交等項目。

約5千名達巴瓦拉,每週6天風雨無阻地運送20萬個便當,如同一場與時間競速的接力賽。他們透過火車、腳踏車與步行,穿梭在城市間,途中至少經手10人,準時且無誤地完成每一次的任務。

雖然達巴瓦拉外送員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但他們的敬業態度備受敬重。他們多數信奉印度教瓦爾卡教派(Varkari),其教派特色之一,是信徒在酷暑中徒步朝聖21天,前往神廟敬拜。他們堅守「工作即敬拜」、「提供食物是最高層次的慈善」等信念,並相信「每個人都是梵天的化身」。也許正是這樣的價值觀,使達巴瓦拉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信仰的實踐。

精心推薦

想一睹達巴瓦拉難得送錯餐的情境嗎?不妨去看看電影《美味情書》。

代禱文

天父,達巴瓦拉敬重工作,打破了資本主義追求利益至上的社會運作規則,提醒着我們,工作原是回應祢對人類的呼召——為了護理祢所愛的受造界,也在其中享受創造的喜樂。求祢記念達巴瓦拉的敬業與辛勞,在工作之餘,認識創造世界並設立安息的主,得享真正的安息。在網路快速發展的世代,願聖靈透過科技進入這個高度同質的群體,喚醒人心,使他們有機會聽見福音。願耶穌在每年瓦爾卡教派信徒徒步朝聖的旅途中,親自顯現,使他們認識彌賽亞——主耶穌基督,走上與主同行的以馬忤斯之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靈性之國的陰影

宗教亂象

1011月

電影《來自星星的傻瓜》透過外星人的視角,觀察印度多元的宗教樣貌,提出一個看似天真,卻也最根本的信仰提問:「神究竟在哪裡?」

印度靈性氛圍濃厚,擁有無數受人景仰的先知與宗教導師,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前來追尋。然而,宗教熱潮之下,卻潛藏着不少打着靈性名號、實則操弄人心、剝削信徒的亂象。

例如瑜伽導師蘭德福( B a b aRamdev),經營市值40億美元的品牌,吸引無數信眾追隨。然而,在印度新冠疫情嚴峻之際,他竟然公開宣稱其品牌的草藥具有治療新冠的效用。另一位全球數百萬信徒推崇的大師阿薩拉姆(Asaram),則因長期性侵與非法拘禁16歲少女,被判處終身監禁。這些事件,只是印度宗教亂象的冰山一角。

社會迴響

《來自星星的傻瓜》在社群平台上掀起熱議,許多網友分享宗教反思,並透過抵制(#BoycottPK)或支持(#WesupportPK)各自表態。

醫生納倫德拉(Narendra)致力於打擊宗教迷信,走訪馬哈拉什特拉邦揭露假神蹟,屢遭威脅,最終遭槍殺身亡。他遇害後,政府通過反迷信法案。

代禱文

天父,印度對靈性和宗教領袖的崇敬,顯出人心深切渴望平安與指引。願從祢而來的平安充滿印度百姓,使人心轉向祢,認識那唯一真理。願聖靈光照印度宗教大師,使他們不再將信眾視為滿足私欲的工具,乃是獻上自己,成為祢義的器皿。求神幫助印度政府,有效遏止借宗教名義所行的不義之事,並為受害者設立完善的申訴與救助管道。我們禱告,願神興起更多像納倫德拉醫生的人,勇敢揭露黑暗,為社會帶來改變的契機。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一個印度,兩個世界

南北差異

1111月

電影《雙城戀習曲》講述一對來自南北印度的戀人,談情說愛之餘,如何努力克服膚色、飲食、婚禮的差異,描繪出印度這片廣袤土地上,從南到北所面臨的跨文化衝擊。

印度大致以溫迪亞山脈為界。北印度氣候較為寒冷,咖哩偏好濃郁口味,常加入乳製品調味;而南印度的咖哩則較為清淡、多汁,當地人習慣將其淋在米飯上享用。語言上,印度擁有多達22種官方語言,北方通行的印地語,對南方人宛如外語,雙方溝通往往還需仰賴翻譯。

這些差異如同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展現出國家文化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偏見與隔閡。例如:一些南印人表示,自己屢次因南方背景受人歧視,甚至上學時被老師嘲笑口音,他們因此拒絕學習印地語,認為「說得再流利,仍不被接納為自己人」。此外,北印在議會的席次遠多於南方,政治影響力更強大。2024年,一位南印議員抗議,南印上繳的稅收高於北方,國家卻未配給相應的資源,反而是北印獲得更多補助。雖然南印為此忿忿不平,但事實上,北印在基礎建設與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為縮小區域差異,國家選擇投入更多資源在北方。

代禱文

天父,感謝祢賜下印度這片土地,孕育出豐富多元的文化。然而,南北之間存在許多差異,也因此衍生出衝突與歧視。主啊,我們向祢禱告,願合一臨到印度,讓人們在彼此不同之中,看見我們同屬於祢,都是照着祢的形象所造。我們為印度基督徒禱告,願他們活出聖經的教導:「凡事要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繫,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在南北衝突與偏見中,成為和平的使者,帶來盼望與祝福。求主賜下分配資源與溝通的智慧,使他們在施政中,學習彼此包容與饒恕,帶領國家走向理解與和睦。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孩子以為輸掉了整個人生

升學壓力

1211月

教育一直是印度電影的熱門題材,如《三個傻瓜》《人生起跑線》《萬萬沒想到》,各自從不同角度,探討印度教育制度的現況與挑戰。

印度學子的升學路既漫長又艱辛,充滿無數場大大小小的考試。以升大學為例,每所大學皆有獨立的招生考試,為了增加錄取機會,有人甚至報考多達20場考試。號稱全球最難考的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其錄取率不到2%;相較之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錄取率約為7%,顯得相對容易。

印度北方的城市科塔,被譽為「補習之都」,每年約有20萬考生前來,投注每日15小時以上高強度密集備考課程。家長投注大量金錢和心力,學生則背負着自己和家人的期待,在一場又一場的考試奮力拚搏,只盼脫穎而出,沉重的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據統計,過去10年,一共有127位科塔備考生因不堪負荷,選擇自殺,而這個數字仍持續上升中。

政府的應對措施

2018年,德里政府因應學生自殺潮,在公立學校每天安排一堂「快樂課」,如團康、說故事等,旨在幫助學生探索心理需求,學習排解壓力。

2024年,科塔政府啟動「科塔關懷」(Kota Cares)計畫,為面臨學業壓力的學生架起安全網,提供心理諮商服務。

代禱文

天父,印度學生在升學階段的戰兢恐懼,祢都曉得;他們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祢都細察。為在考試中迷失自己的學生禱告,願他們恢復祢起初創造他們的樣式——他們是耶穌用寶血重價買贖的兒女,遠超過分數與學校排名所能定義的價值。懇求天父,使用政府現行的應對措施,為學生求學路上提供實質的幫助。我們禱告,願神興起印度教會關注當前教育現況,發展出有創意的學生事工,使年輕人認識天國的價值觀,不再被升學制度所綑綁,而是按着祢所賜的恩賜與興趣,進入各行各業,為社會帶來貢獻與祝福。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那些女人的人生

性工作者

1311月

電影《孟買女帝》的主角甘古拜被男友拐賣入妓院後,與其他性工作者在殘酷現實中求存,誓言崛起保護「姐妹」。這部作品折射出印度性工作者背後的複雜現實。

研究顯示,印度女性踏入性產業的因素複雜,除了極端貧窮,還包括教育程度低、家計壓力、逃離家暴、缺乏經濟自主權,以及遭遇職場性騷擾等原因。正如電影主人翁被男友拐賣,現實中,許多女性遭熟人或陌生人欺騙、強迫而淪為性工作者。

印度性工作者長期被社會邊緣化,獨自承受疾病、暴力與剝削。一名性工作者悲嘆:「無論是政府官員、地方領袖或慈善組織,都對我們漠不關心,社會把我們視為汙點。」直到2022年,印度最高法院才首次裁定,性工作者應享有法律保障,並確保其子女獲得基本醫療、教育權利。然而,性工作在印度仍是極具爭議且結構性複雜的議題,需要社會各界攜手合作、共同面對與回應。

非政府組織的援助

普拉亞斯(Prayas)機構致力於協助性工作者照顧其子女。

卡特卡莎(Kat-Katha)為性工作者提供基礎教育、職業相關培訓,並在經濟與法律上,援助數百萬深陷性交易的女性。

代禱文

天父,祢看見印度性工作者的困境——她們飽受貧窮、歧視與壓迫,在絕望中掙扎求生。人們或許對他們視若無睹,但祢卻是那一位抬舉卑微人、看顧窮乏人的神。求祢以豐盛的愛澆灌印度性工作者,使這些被遺忘的生命,在基督裡重新綻放。懇求天父,興起印度眾教會、弟兄姐妹、宣教士,為性工作者發展創意的事工,協助她們改善生活,更將改變生命的福音帶給她們。願福音的大能臨到印度社會,使人們重視性工作者的尊嚴與權益。願祢興起各界有志之士,持續在法律、教育、醫療等層面推動改革,使性工作者得以抬頭挺胸地生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烽火中的信徒

錫克教

1411月

《拉辛正傳》的主角出身印度錫克教家庭,幼年時正逢反錫克教暴動。為了孩子的安全,母親違背不可剪髮的教條,剪去他的長髮。這一舉動不僅展現母愛的掙扎,也引發觀眾對印度宗教衝突的反思。

錫克教創立於16世紀的旁遮普地區,意欲調和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對立。如今,信徒約占印度總人口的2%。在海外,加拿大擁有最大規模的錫克教徒社群。錫克教信仰獨一神,反對種姓制度與性別歧視,相信業報輪迴說,並認為唯有透過神與「古魯」才能得到解脫。

總理英迪拉•甘地執政期間,印度教與錫克教衝突不斷。1984年,她因下令軍隊攻入錫克教聖地「金廟」,而遭信徒暗殺身亡。隨後事件引發全國大規模的反錫克教暴動,成千上萬的信徒因此受害。

多年後,流亡加拿大的錫克教領袖尼賈爾(Nijjar)主張在印度建立「哈利斯坦國」。2023年,他在加拿大遭槍殺,加拿大總理指控印度政府涉案,進一步激化了印加兩國的外交緊張。

註:古魯來自梵文,意思為導師。錫克人的傳統和哲學是由10位古魯創建的。

代禱文

天父,印度已有錫克教徒開始歸向祢,我們向祢獻上感謝。願聖靈繼續動工,柔軟更多錫克教徒的心,前來領受祢無條件的愛。為歸主的錫克教群體禱告,求主堅固他們的信心,保守他們在遭遇社群排擠、攻擊時,經歷從祢而來的真平安,並靠祢剛強站立。為錫克教與印度教的衝突禱告,祈求主以完全的愛醫治這道歷史傷痕,興起印度教會和基督徒,活出使人和好的福音真理,成為宗教間和平的使者。我們為印度禱告,願這個國家更加開放,讓人民享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使錫克教徒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一名印度果阿邦的海吉

跌落神壇的神人

跨性別者

1511月

一名作家曾表示,寶萊塢電影《鬥爭》(Sangharsh)中誘拐孩童、將他們獻祭給魔鬼「海吉拉」(Hijra,即跨性別者)的情節,成了她童年揮之不去的陰影。過去,寶萊塢多半把海吉拉群體,呈現為侵犯他人的反派,或僅為逗樂觀眾而存在的丑角,無形中加深社會對該群體的負面觀感。

然而,2024年,印度裔導演執導的電影《怒火狂猴》(Monkey Man)帶來不同詮釋:片中不被家庭與社會接納的海吉拉群體,聚居在廟宇中,自組成一個如家的社群(Gharana),並成為主角對抗惡勢力的關鍵角色,展現出他們堅韌、勇敢、具有力量的一面。

海吉拉大多是生理男性,會化妝、穿着印度女性傳統服飾「紗麗」。海吉拉一詞源自印度史詩,是羅摩王子的忠僕(他是個閹人),在印度教擁有崇高地位。人們相信海吉拉擁有祝福與咒詛的法力。然而,自英國殖民時期,政 府將海吉拉視為罪犯,他們的地位一落千丈,許多人被迫以性交易、乞討維生。直到2014年,印度政府才承認海吉拉的人權,並在教育、就業等領域保障他們的權益。

代禱文

天父,海吉拉群體在社會上備受誤解,他們的辛酸與孤獨祢都曉得,願祢紀念他們的眼淚,以完全的愛擁抱他們。願印度政府落實法律,保障海吉拉教育、工作的權益,使他們發揮恩賜與才幹,成為國家各領域的祝福。也願有更多影視作品如實呈現海吉拉的生活處境,幫助社會學習理解與接納這個群體。求神預備並興起印度的教會與信徒,有智慧與憐憫服事海吉拉,帶領他們回到祢的家中。為歸主的海吉拉禱告,求祢在他們每一次掙扎與迷惘中,引導他們聽見聖靈微小卻真實的聲音,使他們堅定走在與祢同行的道路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走上盼望之路

佩納人 Perna People

1611月

西瑪17歲結婚,婚後2年,丈夫成了她的皮條客,她「下海」成為家中的經濟支柱。她說:「我早知這會發生,我這麼做是為了養家糊口。」西瑪每天收入不到15美金,有時甚至一無所獲。她在午夜至清晨6點外出工作,回家後還要為孩子與丈夫準備餐食、打理家務,只能在工作前小睡片刻。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是印度佩納女性世代相傳的共同記憶。

佩納人居住在印度北方,屬於社會極度邊緣化的「指定部落」(DNTs)。英國殖民時期,佩納人被迫放棄政府視為「不文明」的弄蛇、雜耍等技藝,佩納女性為謀生而踏入性產業,男性多數不工作,終日沉迷酒精與賭博。在這樣的傳統下,佩納女性往往早婚、為娼,失去受教育與自立的機會,下一代也容易繼承相同命運。所幸,已有非政府組織陸續介入,一些佩納女孩靠着獎學金接受教育,帶着母親和家庭,逐步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註:英國殖民政府曾將一些種姓列為「犯罪部族」,其中包含佩納族,至今汙名未除,官方稱這些族群為「指定部落」(DNTs)。

代禱文

天父,祢認識佩納人,他們是祢心所愛的百姓。我們為從事性工作的佩納女性禱告,她們時常隻身面對暴力、剝削、疾病和飢餓,在夾縫中求生存,願祢賜下完全的慈愛與足夠的恩典,陪伴她們度過艱難的每一天。願神拆毀種姓、階級的隔閡,使印度教會願意為佩納女性敞開大門,效法耶穌基督,為她們洗腳,尊重並傾聽她們每一個人的故事。願神使用非政府組織在醫療、心理、教育方面的努力,也興起當地基督徒,以專業服事佩納女性,幫助她們脫離世代為娼的循環。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製鹽人生

阿格里人 Agri People

1711月

現代生活少不了鹽。在印度,高達76%的鹽出自阿格里人之手。這群世代製鹽的工人,每年10月至翌年6月,遷往印度西北方的塔爾沙漠。當地白日氣溫逼近40°C,夜晚則驟降至4°C,他們在酷熱及嚴寒交替的環境中勞作,棲身於鹽田邊簡陋的棚屋。

過去,阿格里人辛苦製出的鹽,1公噸僅售4美金,而貿易商的獲利卻高出他們60倍。政府隨後介入,試圖改善鹽工的收入與處境。

專家指出,阿格里人現行的製鹽方式高度依賴地下水,若長此以往,地下水恐在20年內枯竭,屆時,缺乏其他職業技能的阿格里人,將永遠失去唯一的生計來源。據統計,阿格里鹽工的平均壽命僅60歲,不少人因鹽塊反射烈日而失明,高鹽分環境也造成皮膚病變。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偏遠地區的工人往往難以獲得基本醫療資源。

所幸,尚有人在關注阿格里人。「阿格里人權益保護平台」(AHRM)專注服事鹽工,接觸逾6千戶阿格里家庭,提供醫療照護、教育資源與職業訓練,並銜接政府資源與補助,持續為阿格里群體爭取權益。

代禱文

天父,阿格里人長年過着貧困、疾病纏身、頻繁遷徙、離群索居的生活,但我們深信,祢未曾忘記他們。願祢興起更多像阿格里人權益保護平台的機構,為阿格里群體爭取權益,提供醫療照護、教育資源與職業訓練,在鹽工這份職業消失前,幫助阿格里人發展其他賴以為生的專業技能。我們禱告,願印度教會也加入服事阿格里人的行列,以憐憫、慈愛接待他們,使人因此遇見生命救主。願天父差派宣教士,走進鹽田邊的棚屋,以創意、合適的方法接觸阿格里人,使這個群體有機會聽見十字架的福音,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林伽派的寺廟

印度教的一神信仰

林伽派信徒 Lingayats

1811月

8世紀,印度興起一場宗教與社會改革 —— 巴克提運動( BhaktiMovement)。各地聖人、詩人以詩歌讚頌濕婆,主張不分種姓、性別或地位,人人皆可直接崇拜神明,打破當時森嚴的祭儀制度、社會階級。這股浪潮自南印度擴及全國,動搖傳統秩序,吸引各階層的信眾參與。12世紀,宗教改革家巴薩瓦(Basava)便在此背景下創立林伽派,進一步實踐人人平等的理念。

如今,林伽派信徒來自不同種姓,人口眾多,主要分布於印度南方,尤其是卡納塔卡邦,占當地人口17%。在多神信仰盛行的印度,林伽派獨尊濕婆,反對膜拜神明塑像。林伽派信徒普遍隨身配戴象徵濕婆的「林伽」項鍊,提醒自己保持虔誠,並相信死後將與濕婆合一。

林伽派在政壇的影響力日漸顯著。近年,他們積極爭取更多教育與就業資源,並申請納入政府的弱勢保障名單。然而,此舉引發了其他群體反彈,質疑林伽派既已在社會上占一席之地,是否該享有特殊待遇。

註:項鍊墜飾多以金、銀、銅等材質製成,內藏一顆象徵濕婆的橢圓石子,象徵濕婆的創造與再生能力。

代禱文

天父,願聖靈的風吹向林伽派信徒,使他們因着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救恩,轉離以虔誠換取救贖的信念,領受主白白賜下的恩典,與主建立一生緊密相連的關係。願印度教會與眾肢體成為真理流通的管道,回應祢的心意,預備自己服事林伽派信徒,也甘心委身於禱告與守望,常為他們代求。祈求天父幫助林伽派信徒行公義、好憐憫,妥善運用其影響力,不只為本族群體爭取權益,也顧念其他弱勢群體的需要。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為濕婆辦祭典

奇拉爾人 Kirar People

1911月

印度奇拉爾人,又名達哈卡爾人(Dhakad,意為無所畏懼、勇敢面對一切的人)。他們主要分布在拉賈斯坦邦和中央邦,人口超過100萬,被政府劃定為其他落後階層(OBC)註。過去,奇拉爾人原屬首陀羅種姓,世代務農為生,自認是農業守護神巴拉拉瑪(Balarama)的後裔,這位印度神祇是黑天(Krishna)的兄弟,被視為知識先驅。傳說中,巴拉拉瑪帶來農具、賜下繁榮,並開鑿水渠,復甦果園、農田與森林。

在中央邦克赫迪村(Khedi),奇拉爾人是第二大群體,他們負責主辦長達7天的濕婆祭祀儀式,安排神廟演出史詩《羅摩衍那》,並焚燒玉米、奶油、大麥籽油獻給濕婆為供品,村民會一同在神廟中用餐。此外,奇拉爾人也會參與村內舉辦的黑天聖誕節(Janmashtami)等慶典。奇拉爾人主要使用印地語。根據約書亞計畫,印地語聖經於2022年完成翻譯。

註:印度政府對弱勢族群的一種分類,其他落後階層有權享受公共部門就業和高等教育的保留名額。

代禱文

天父,萬物各按其時生長,而人類則從祢領受治理大地的智慧。奇拉爾人世代務農,自視為農業之神的後裔,但我們深信,真正賜下土地、雨水與收成的,是祢——創造天地萬物的主耶和華。願奇拉爾人在耕作與節慶中,認識祢才是一切生命與豐收的源頭。求聖靈臨到他們,使奇拉爾人渴慕真理,最終遇見真正賜生命與盼望的主耶穌基督。特別為當地的福音事工禱告,懇求天父預備宣教士,有智慧地接觸奇拉爾人,並透過印地語的聖經及信仰資源,向他們傳講天國的好消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黑白刺印的刺青

黑白也很耀眼

杜薩德人 Dusadh People

2011月

在印度,地位崇高的婆羅門長期壟斷神祇藝術,例如:色彩鮮豔的米蒂拉畫(Mithila)。達利特背景的杜薩德婦女因被禁止繪製主流神祇,轉而發展黑白刺印(Godna)技藝,描繪在地神祇、日常生活、自然景色。刺印原為印度傳統刺青技法,但在英國殖民時期曾被用來標記罪犯,導致達利特群體長期遭受汙名化。

隨着外界開始關注刺印畫的文化與藝術價值,杜薩德藝術家維姆拉(Vimla)表示:「一旦我們的畫作能賣錢,大家就不在意種姓和賤民的標籤了。」然而,杜薩德藝術家兼研究學者的琳庫(Rinku)揭露,刺印畫雖多由女性創作,其市場與利潤卻被男性掌控,許多藝術家甚至不清楚自身作品的價值。

即便面對種姓、性別與階級的多重壓迫,杜薩德女性仍堅持創作,並將刺印畫視為民族身分與文化的象徵。

杜薩德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東部,人口約700萬,講印地語,屬於表列種姓。他們大部分是印度教徒,也有少數穆斯林、基督徒與佛教徒。

代禱文

天父,杜薩德人因着社會地位遭受歧視與排斥,但我們深信,祢視他們為寶為尊,並且始終展開雙臂,等待、迎接他們回家。父神,祢是最偉大的藝術家,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源頭,願杜薩德婦女有機會認識祢,知道她們的才華,都是祢所賞賜和看重的。願政府或專業人士介入,保障杜薩德婦女的權益,使她們獲得當得的酬勞,並持續投入藝術創作。在種姓分明的社會中,願印度基督徒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跨越階級藩籬,借着慈善、藝術等管道,走進杜薩德人的生活,與他們分享福音好消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爸爸,你何時回家?

加達里亞人 Gadaria People

2111月

「每次回家,女兒們總是緊緊擁抱我,不願我再次離開。」這是一位加達里亞牧羊人的心聲。

今天,在印度東部,仍有部分加達里亞人延續傳統,過着放牧綿羊的半游牧生活。他們並非舉家遷徙,而是由壯年男性獨自外出,放牧數月,家人則留在村莊務農。

一位牧人分享,自己從青少年起,至今已放牧超過30年。因為從未學習其他技能,他逐漸意識到缺乏教育帶來的社會限制,甚至對這樣的生活感到後悔,因此開始重視子女的教育。下一代接受教育後,大多選擇其他職業,間接加速放牧傳統的凋零。

除了放牧,加達里亞人也依靠販售羊毛維生。但隨着氣溫升高,市場對羊毛需求減少,牧人的生計更加艱難。

加達里亞人源自古印地語「綿羊」(Gadar),原為飼養綿羊的畜牧種姓。他們多數信奉印度教,放牧時會配戴猴神哈努曼護身符,祈求在偏遠之地免遭災禍。

代禱文

天父,祢是加達里亞人的牧者,加達里亞人是祢寶貴的羊群。作為放牧人的加達里亞人,或許能明白祢對羊群的那份深切的關愛:即便一隻羊走失,祢也願意前去找尋,直到找着為止。願日復一日的放牧生活中,加達里亞人有機會認識祢的愛。特別紀念加達里亞人的下一代,願教育拓展他們的生命視野,也成為遇見福音、認識耶穌基督的契機。我們同心守望,當加達里亞人的放牧傳統式微、生計面臨困境,願印度政府滿有智慧和仁愛,推動合宜的職業訓練,提供必要的補助資源,實際改善人們的生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神的工匠在人間

巴戴人 Badhai People

2211月

巴戴人自認是建築與工程之神毘濕瓦迦摩的後裔。印度神話中,毘濕瓦迦摩創造宇宙,為眾神建造宮殿、飛行戰車及武器,也是城市規畫師。他育有5子,皆以工匠之身侍奉諸神,憑想像力創造萬物,持守獨身以保全靈力。然而,最終他們中了敵人的美人計,毘濕瓦迦摩一族因此四散,淪為凡間的工匠。

過去,印度各地供奉神明的雕像與畫像多出自巴戴人之手,他們也負責繪製印度教寺廟的設計圖。然而,隨着宗教傳統藝術的需求降低,今日多數巴戴人從事工程或建築業。

巴戴人自稱為婆羅門種姓,但普遍不被社會接受。除了建築與宗教藝術,巴戴群體還涉及金、銀、銅、鐵、石等工藝領域。印度全國巴戴人口超過700萬。他們主要信奉印度教,也有超過60萬穆斯林,及少數佛教徒、基督徒。

代禱文

天父,巴戴人身上有許多祢所賜的恩賜、才幹,願他們認識祢,因為祢才是創造他們的主。願聖靈親自向巴戴人啟示,耶穌成就的救贖之工,使他們重新與父神連結,得着永恆的生命。願巴戴人充滿從神而來的智慧、知識和聰明,如聖經中的比撒列,成為神聖潔的器皿,為他所用,行各樣美事,使人從他們身上,看見神的榮美與美善。願神為巴戴人預備靈命成熟的基督徒,在職場中成為他們的嚮導,使他們學會如何在生活中跟隨祢、倚靠祢。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民間的專業生態學者

科里人 Koli People

2311月

印度西部的西高止山,其生物多樣性排名全球第八,是科里人的家鄉。近年,學者驚喜地發現,科里人能察覺氣候變遷對植物生長週期的細微影響,提供即時、在地的氣候資料,這是傳統監測系統缺乏的數據資訊,對人類因應氣候變遷大有幫助!此外,他們擅長永續利用土地,靈活地運用藥用植物,其傳統知識蘊含深厚的科學價值。學者呼籲,應將科里人視為寶貴的生態資產,並積極與他們展開合作研究計畫。

傳統上,科里人除了務農,也從事內陸與遠洋漁業。早在英國殖民前,科里人已定居孟買沿海,世代以永續方式捕魚維生。然而,隨着都市發展、漁業現代化,導致過度捕撈、混獲與棲地破壞日益嚴重,使科里人生計受損,也瓦解了人類與海洋文化的關係——一種超越物質交換的連結,涵蓋對自然的敬畏、對土地的依戀,以及族群歷史與文化的延續。他們希望參與城市規畫、提出建言,卻常遭主導決策的菁英與官僚忽視。

註:捕獲目標以外的魚種,如魚類幼苗。

代禱文

天父,我們在科里人身上看見祢的良善。他們細心觀察自然、忠心守護海洋生態,是出色的大地管理者。願祢引領科里人與學者的合作,使這些世代累積的傳統智慧,成為全球面對氣候變遷的重要資源。也願科里基督徒回應祢的託付,同心愛護受造界,讓生命散發基督的馨香之氣。我們禱告,願政府敬畏神,妥善管理海洋資源,在開發城市時,主動傾聽科里人的聲音,尊重他們的生態智慧。願政府、非政府組織與印度教會攜手合作,透過補助、職業訓練與慈善關懷,共同守護科里人的生活與文化。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賣哈爾瓦甜點的店鋪

老字號甜點師傅

哈爾威人 Halwai People

2411月

嗜甜的人對哈爾瓦酥糖(Halwa)應該不陌生,這道甜點在南亞、中東、西亞、北非等地都找得到,也是印度傳統甜點師傅哈爾威人的名字由來。他們還有另一名稱——坎都人(Kandu),主要居住在印度西部和北部,及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過去的哈爾威人是宗教儀式中的要角,婚喪喜慶總少不了他們親手製作的甜品。近年來,傳統甜點業面臨不少挑戰,包括原物料價格上漲、人力短缺與技術訓練不足等困境。有些哈爾威人離開老本行,轉而投入其他行業。

在比哈爾邦,哈爾威人被列為極度落後階層(EBC)。近年,他們積極舉辦集會,試圖凝聚群體意識,爭取納入表列種姓(SC),以獲得政府更多的補助、議會保留席次及受憲法保障的合法身分。

多數哈爾威人信奉印度教,少部分跟隨伊斯蘭學者改信遜尼派。有些歸信的哈爾威穆斯林選擇拋棄原有種姓姓氏,改以宗教導師的名字為姓,以此象徵對伊斯蘭教的歸屬與連結,種姓制度不再是他們的核心信念。

代禱文

天父,願福音滿足哈爾威人靈裡的飢渴,使他們得嘗主恩的滋味,並認識祢的美善。為比哈爾邦政府禱告,願神賜他們智慧、憐憫的心腸,關注並改善哈爾威人的處境。為從事甜點業的哈爾威人禱告,願政府官員和專業人士介入,設立人力訓練機構、資訊共享平台,也透過良善的政策促進整體產業發展。願轉職的哈爾威人在各行各業遇見基督徒,被他們的生命見證吸引,最終俯伏在天父寶座前。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喀拉拉邦一景

誰來除去我的羞辱?

埃札瓦人 Ezhava People

2511月

埃札瓦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南方的喀拉拉邦。據2018年統計,全國埃札瓦人口約800萬。過去,不可接觸者的身分讓埃札瓦人吃盡苦頭。例如:埃札瓦婦女曾被禁止穿着上衣,因為遮胸被視為高種姓的特權。他們曾試圖透過改信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來擺脫階級束縛,然而,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讓印度社會依然難以接納他們。

英國殖民時期,許多埃札瓦家族趁勢翻身,開始從事多元經濟活動,與英屬東印度公司做生意,迅速累積財富。另一方面,英國殖民者不受種姓階級文化影響,他們需要便宜的勞動力,因此聘用埃札瓦人進入官僚體系任職。此時,巴色會也跟着殖民者來到印度,他們創辦學校,提供埃札瓦人教育機會。

如今的埃札瓦人,或許有的已經躋身各行各業的金字塔頂端,或仍深陷種姓的陰影中匍匐前行。關於他們當前處境的資訊十分有限,但我們仍可以為他們禱告。

註:基督新教的差會,1815年成立於瑞士。巴色會於1828年開始向海外宣教,並於1834年進入印度。

代禱文

天父,「不可接觸者」的身分,深深烙印在埃札瓦人身上,成為他們難以擺脫的羞辱與重擔。然而,祢是那位從塵土中抬舉貧寒者,從糞堆中提拔困苦人的神。求神親自向埃札瓦人啟示祢自己,認識祢是一位為受逼迫者伸張公義、樂意施行拯救的神。願埃札瓦人因着經歷神的愛,重新定義自己的身分,向世界大聲宣告——自己是神所愛的兒女,是神榮耀的後嗣。懇求天父,興起有影響力的人,為埃札瓦人奔走,改善他們長久的汙名,以及不公平的待遇。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誰說我低賤

賈特人 Jats People

2611月

賈特人尋找身分認同的路,可說是一路顛簸。

賈特一詞有「低下、卑微」之意,他們過去屬於種姓最底層的首陀羅,受盡婆羅門鄙視的眼光。英國殖民時期,賈特人雖然憑借種田致富,也加入英軍隊伍,卻仍無法擺脫殖民者一句「你們是低等人」的評價,彷彿一切努力被打回原形。

這時,印度教改革家雅利安社(Arya Samaj)喊出反對種姓的口號,賈特人抓住機會,大膽地自封剎帝利,打造群體新形象。20世紀初,他們積極創立協會、開辦學校、出版報紙,在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逐步站穩腳步,開拓出屬於自己的位置。

賈特人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北方的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根據2009年統計,全國賈特人口約1,200萬,包含印度教徒、錫克教徒、穆斯林。他們慣用印地語和旁遮普語,兩者皆有完整的聖經譯本及線上信仰資源。過去,曾有深耕於賈特錫克教徒的事工,以他們熟悉的聚會模式為基督信仰搭橋,但目前近況不得而知。

代禱文

天父,過去的環境讓賈特人活在羞恥中,不斷地想證明自己的身分,為自己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處。願聖靈釋放他們,使他們在耶穌基督裡,得着真正的自由、價值和安息。祈求天父堅固極少數的賈特信徒,使他們在信仰上站立得穩,成為家人、群體間的美好見證,並有充足的信仰資源,生命持續得造就。願天父呼召與裝備宣教士,進入賈特印度教徒、穆斯林群體,有從神而來的智慧、策略,為基督信仰搭橋。特別記念服事賈特錫克教徒的工人,求神親自看顧與保守,使他們的事工得以延續、發展,祝福更多錫克教徒認識並歸向基督。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錫金邦一景

專業驅魔師

喬吉人 Jogi People

2711月

喬吉人分布在印度錫金邦與西孟加拉邦。錫金邦的居民表示,不熟悉此處的外人,可能會因夜半的怪聲感到不安。但無需憂慮,那是喬吉人在吟唱或念咒,他們經常在深夜受人囑託,運用超自然的力量,解救人們脫離苦難。喬吉人深信,對抗世間惡靈是濕婆賦予的使命。當邪靈不斷將人推入混亂和不幸之中,他們便挺身而出,守護世人不受邪靈侵擾。

據族中長者所言,喬吉人過去以乞討、行法術維生,如今雖然從事各行各業,但仍堅信靈界的存在。喬吉人主要信仰印度教,但其信仰觀融合了泛靈論、薩滿教與怛特羅密教的元素。同時,他們也相信祖先之靈能賜予家庭繁榮,因此在家中設置「庫爾」(Kul),即供奉祖先的神聖空間,透過特定儀式和祭品尋求指引和庇佑。

註:11世紀,印度興起的一種神祕瑜珈修行法。

代禱文

天父,喬吉人盼望拯救他人脫離黑暗權勢,願他們在這樣的世界觀中,看見耶穌基督才是真正勝過惡者、為世人走上十字架的救主,他的死而復活,已徹底敗壞魔鬼的權勢。禱告行奇事的主,向喬吉人顯明自己的榮耀,帶領他們回轉,敬拜獨一真神。懇求天父為喬吉人興起宣教士,並求聖靈與他們同去,在靈界角力中見證神的大能與同在。願神使用西孟加拉邦的信徒與教會,以及各行各業中的基督徒,使他們成為喬吉人的好鄰舍,與他們分享基督信仰。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泰米爾納德邦商店街上的店面多數屬於納達爾人擁有

低種姓基督徒身分的張力

納達爾人 Nadar People

2811月

納達爾人是印度南部的群體,主要分布在泰米爾納德邦、喀拉拉邦,人口超過300萬。納達爾人過去主要種植棕櫚樹、生產棕櫚糖,少數人也從事棕櫚酒的貿易。

「納達爾」原屬印度教中最低層的首陀羅。雖然種姓制度早已被官方禁止,但階級觀念仍深植在納達爾人的生活中,甚至在屬於基督的印度教會也不例外。信主雖代表重生得救,過去的種姓框架卻未必就此瓦解。一些信徒仍以「納達爾基督徒」自稱,借此凸顯與其他信徒的不同,延續着種姓制度的身分標籤;部分牧者也傾向強調族群的歷史與苦難,較少提及基督裡的新身分與合一。

19世紀起,大批納達爾人歸主,有的是出於聖靈感動,也有的是為了獲得基督教學校的入學許可。如今,約有4成納達爾人是基督徒,其餘多數仍信奉印度教。近來,喀拉拉邦政府將納達爾人中的基督徒群體納入其他落後階層(OBC),協助其在社會、教育等方面獲得更平等的發展機會。

代禱文

天父,我們感謝祢,在納達爾人中興起許多基督徒。求祢賜給印度教會充足的信仰資源,使信徒更深認識自己是神兒女的身分,在教會中學習彼此接納,並向社會展現福音的大能與合一的見證。我們為尚未認識祢的納達爾人禱告,願祢使用基督徒,以愛心與真理向鄰舍見證基督,在族群歷史與苦難的記憶中,尋得福音搭橋的契機,盼望更多人因此歸向祢。求天父施恩,使喀拉拉邦政府顧念基督徒群體的需要,制定合宜的社會福利政策,改善他們的生活處境。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昔日的扛轎人

卡哈人 Kahar People

2911月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行話」,有時候更像一種密語,使從業者在工作溝通上精確、快速、順暢,但外行人卻像是在霧裡看花!印度卡哈人便是一例。

卡哈意為「用肩膀扛東西的人」,卡哈群體代表傳統上擔任轎夫的人。早年印度的道路建設不全,難以騎馬通行,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便雇用卡哈人扛轎,他們總是隨傳隨到。性格直率的他們,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密語——透過變換語調與雙關語,形成只有彼此才懂的「行話」。這種行話除了方便工作溝通,他們也討論地形、天氣,甚至暗中調侃乘客,一解勞動的壓力與苦悶。

卡哈人的工作不只抬轎,也負責高種姓家庭的家務和宗教儀式,所得報償多為食物、衣服和禮品,甚至是耕地使用權。

卡哈人由多個種姓、族群組成,宗教信仰多元,以印度教為主,也有人信奉遜尼派伊斯蘭教、錫克教。他們主要居住在印度北方,總人口超過1千萬。如今,他們已不再是轎夫,轉而從事農業,或擔任日薪勞工。

代禱文

天父,自轎夫這份職業走入歷史後,卡哈人散居在印度近15億的人口之中。然而,祢從不遺忘祢所深愛的兒女,祢知道他們身在何處。願聖靈的輕聲呼喚,成為神和卡哈人的專屬密語,使他們聽見就願意放下一切,俯伏在永活真神的寶座前。願祢差遣宣教士與卡哈人同住,按着祢的心意傳講真理,使祢的話語照亮他們的心靈,開啟他們的眼睛,看見祢才是人生的終極歸屬。祝福卡哈人,成為愛護大自然的農民,並在耕作中認識天地萬物的主宰。願卡哈人在毫無保障的日薪工作中,轉而仰望祢的豐盛供應。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書記官兼美食家

卡亞斯塔人 Kayastha People

3011月

在印度教鼓勵吃素的氛圍中,卡亞斯塔人卻是出了名的肉食主義者!他們受到莫臥兒王朝的穆斯林影響,逐漸愛上羊肉,因此被戲稱為「印度教徒中的穆斯林」(Hinduon keMuslims)。過去,卡亞斯塔人精通波斯語,在莫臥兒王朝擔任書記官,對飲食十分癡狂、講究,他們的葷食料理至今仍廣為流傳。

相較於嗜肉如命的男性,卡亞斯特女性則多茹素,厲害的是,她們仍能為家人燒出香氣撲鼻的一桌葷菜。

卡亞斯塔人傳統上不屬於任何種姓,他們相信自己是陰間(Yamlok)書記官奇特羅古普特(Chittragupt)的後代。傳說中,梵天創造四大種姓後,又從肚臍生出奇特羅古普特,賜予筆墨,命他記錄世人一生事蹟,作為死後賞罰依據。

到了現代,卡亞斯塔人多被視為接受高等教育的菁英階層,波斯語、烏爾都語和印地語文學中都可見其蹤影。他們生活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

代禱文

天父,感謝祢賜給卡亞斯塔人敏銳的味蕾,讓他們對飲食的熱愛、講究與創意,成為其文化的重要一環。懇求祢不只滿足他們對美食的渴望,更在他們心中點燃追尋真理的渴慕,渴望認識這位創造萬有、豐富供應我們飲食的神。願卡亞斯塔人在職場中遇見基督徒,從他們身上看見從神而來的愛與盼望,深刻明白:與天父和好的關係,比世上一切更寶貴。主啊,卡亞斯塔人過去擔任伊斯蘭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的溝通橋梁,擅於協調與表達,願這樣的恩賜被祢分別為聖,成為傳遞和平、真理與福音的器皿,為印度社會帶來改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