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我們最堅固的避難所。世上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一個朋友,沒有一個政權能夠提供只有神才能給予的安全保障。
大衛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在他的任內,以色列的疆界向四周擴張,遠超過前後所有王朝。他無往不勝,大有名聲和能力,當然應該也無所懼怕。出乎意料的是,這句詩文出自大衛,連他如此出色之人都需要投靠神,而我們更是需要神的幫助。
「投靠」(chasah)的希伯來文有
「營壘、碉堡、磐石或避難所」的含義。當你面對激烈的戰爭時,最好能有個山洞躲藏和休息。大衛投靠神,就如打仗時找到一個地方,可以稍微喘息一下。
「投靠」,強調的是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中,人們需要尋找真正可靠的地方。大衛知道士兵多寡和軍事力量都不能帶來安全感,唯有依靠獨一真神才會有平安。當神成為我們的避難所時,就沒有什麼事物能加害於我們了。
認識未得之民 每日靈修代禱
神啊,求你保佑我,因為我投靠 你。
詩16:1
神啊,求你保佑我,因為我投靠 你。
詩16:1
面對艱難的環境時,要投靠神並不難;但在平凡順利的日子中操練時時倚靠祂,才能在危急之時幫助我們曉得如何站穩腳跟。
撒但最厲害的伎倆,莫過於讓人們以為可以靠著財富、健康、配偶和兒女躲過人生路上一切的風暴,不需要投靠神也行。
我們明知道任何事物都無法防止風暴的到來,卻還是拼命想要抓住。
其實這些事物本身並沒有對錯,只要我們認清它們都是來自於神的恩賜,為要達到建立神國的目的;但我們若以為這些可以成為風暴中的避難所,便很容易忘記生命是多麼脆弱無能。如果這些東西讓人分心,神或許會拿走它,好叫我們看見真相。
撒但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可以掌控人生,其實只不過是謊言。所以,你要定意跟隨耶穌的腳蹤,因為死而復活的主已經戰勝了仇敵。除了祂以外,沒有任何事物能保護你。你要依靠主。
唯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 ,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雅1:25
希臘文poietesergou的意思是 「工作之人」,能完成工作的人是可靠、堅定和勤奮的。要如何成為這樣的人呢?雅各書說,「要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並且要「時常如此」。 我們總有許多藉口不讀神的話,比如沒時間、太多事要做、無法專注等等。或許該停下來問問自己:「神有要你忙到沒空去做最要緊的事嗎?」 唯有「實在行出來的人」才能在所行的事上蒙福。不是最忙的人,也不是能平衡所有需求的人,乃是曉得輕重緩急,專注在重要事上的人,才能蒙福。 你記得主耶穌關於貧窮的教導嗎?去幫助他們吧!你還記得彼此相愛的命令嗎?去探訪有需要的人吧!這就是神透過雅各書要告訴我們的精義。
因你的惱怒,我的肉無一完全 ;因我的罪過,我的骨頭也不安寧。
詩38:3
我們以為只要多吃有機蔬菜、保健食品和養成運動的習慣,就可以擁有健康的身體。然而,聖經對健康卻抱持著另一種觀點。
起初,人類在伊甸園和神一起漫步時,並沒有要保持健康的觀念。可是當罪闖進世界時,一切變得面目全非。聖經的健康觀念不在於飲食和運動,而是在於與神和好的關係。
大衛使用methom來描述這場災禍。methom源自tamam這一字根,意思是「完全」,也是指「健康、純潔、健全、沒有瑕疵、道德高尚」。當罪進入我們的生活時,攻擊所有的「完全」,就會導致病痛、不安、憂慮、不信、被錢財轄制和看不見神的帶領。
人類不再健全,與神隔絕,離開神創造他的樣子,這就是罪。罪是生命中唯一的問題,人類不解決這根本問題,反而想盡辦法要得到健康的身體終究於事無補。無論如何,罪都會吞噬你,無孔不入地摧毀你的生活。
經上說:「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從問題中走出來的唯一答案就是耶穌基督!
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 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
提前6:18
英文把「好事」譯為goodworks,這聽起來和前面的「行善」差不多。然而,在原文裡是兩個不同的字,一個是ergois(工作),一個是kalois(好的)。兩者有何關連呢?
Kalos,意指「有道德、正直、高尚、按著良心行事的美好品格」。如果說「善行」是幫助人的外在行為,
「在好事上富足」則是關乎個人的內在品格,兩者缺一不可。
不過,事實上沒有人是無罪的。每個人身上都有原罪的屬靈問題,就像穿著一件汙穢的衣服,言行舉止都與罪有關,然而如何能「在好事上富足」呢?
答案是我們需要先被耶穌的寶血洗凈,使基督的義歸於我們身上,更新我們的內在品格,繼而活出屬天的生命,這也就是保羅所說的「活著就是基督」。
「在好事上富足」,按著從神而來的美善品格去行善、施捨、樂意供給人。
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 ,使他們能明白聖經。
路24:45
「開竅」是一個希臘短語,表示
「敞開他們的思想」。這裡的「他們」是眾數,而思想是單數。換句話說,耶穌不是打開每個人各自的思想,而是使他們集體明白。
動詞dianoigo是「把關閉的東西打開」,這個字常用來描述「看見某種隱藏的東西」。舊約早已啟示基督,只是門徒沒看懂,直到耶穌讓他們有了屬靈的悟性,才從心底明白神的話。
這兩個以馬忤斯的門徒從小在猶太會堂長大,每個安息日都誦讀聖經,他們跟隨耶穌,也曾親眼看見神的作為,卻還是不明白,直到耶穌「開他們的心竅」。
所以,聖經不是單靠理性就可以讀懂的。神的道是真理,隱藏在聖經中,只有聖靈能夠開啟我們的心竅來明白。
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把他們交在 非利士人和亞捫人的手中。
士10:7
以色列人占領迦南地,卻沒有遵守神的吩咐趕逐迦南人,反倒與他們共處,甚至轉而去敬拜他們的偶像。以色列人以為如此做便能改善生活,那我們呢?敬拜世界的價值觀,盲目追求金錢名利、財富地位和消費文化。
神如何對付這種假神崇拜?他把自己的兒女「交在」被奴役的景況中。希伯來動詞makar,就是「交易」或「買賣」的意思。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經歷極大苦難,不只損失所有財產,甚至淪落到要吃自己兒女的慘況,這些創傷深深烙印在他們心中。
神曾把以色列民「賣」給他們所拜偶像的國,若我們也決定不遵從神的指示,祂也會許可子民承受選擇的後果:凡敬拜財富的,最終必被財富捆綁;凡自認為可以依靠自己的,最終要為錯誤的決定付上代價。
以色列人重複犯錯好幾個世紀,我們似乎也一樣,沒有汲取歷史的教訓。到底還需要經歷多深的創傷,我們才能放棄心中的假神呢?
以撒便領利百加進了他母親撒拉的帳棚,娶 了她為妻,並且愛她。
創24:67
laqah是個希伯來動詞,含有「接受、取得、獲取、娶」等多種意思。單從字面看,難免讓人聯想到以撒和利百加之間帶有統治者與下屬的關係,這是典型的希臘式理解。若我們從希伯來字母圖形來思考,就會得到很不一樣的解釋。
laqah的字母圖形是「一隻張開的手、控制、和從……來、看哪」,表達一種仁慈式的權柄。這就是說,以撒不會因為比利百加強,就要命令、控制她,而是保護、尊重、引導她,是愛的展現。
張開手掌是神的管理方式,祂總是溫和勸說,如暖風一般地邀請我們,沒有限制,沒有掩藏。以撒的婚姻也是如此,自願敞開,不是靠獨裁和階級來控制對方。
我們越查考婚姻的意涵,就越能明白合神心意的人際關係架構。以撒預表耶穌,他接受了父親為他預備的新娘,全心愛她。
這種婚姻是你所享有的嗎?以撒的故事有映照出你與耶穌基督的關係嗎?
只要 你們在所信的道上恆心,根基穩固,堅定不移,不至被引動失去福音的盼望。
西1:23
耶穌用祂的寶血潔淨我們,使我們得以與神和好,自由地選擇是否要順服神。「只要」,希臘原文為eige,意即「假若!」,隱含強烈的語氣。這就是說,聖潔的生命是經過一番努力掙扎,與神摔跤,並不是坐著等待,期望從天而降。
我們不該誤以為只要能進天堂就足夠了。凡得著救恩的人,還要願意在生活上繼續被祂修剪,反覆掙扎、破碎與降服,這才是通往聖潔生命的成聖之路。
我們固然領受了白白的恩典,任何好行為都無法換取神的救恩,但神期待與祂和好之後,我們願意聽從祂的命令,逐漸成為一個能反映神形象的人。
神早已開始動工。聖經是神的話,提供我們清楚的指引,又賜下聖靈作隨時的幫助。接下來,就看我們選擇要如何踏出每一步。你願意被真理的道引導成聖嗎?
所以,要拿起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好在磨難的日子抵擋仇敵,並且成就了一切,還能站立得住 。
弗6:13
保羅以軍事來比喻信徒在地上的生活。其中,他用了一個特殊的動詞steko,是從另一個動詞histemi衍生而出,意思是「站得穩」或「忍受得住」。
當士兵穿戴好全副軍裝,就會接到指示前往作戰地點,這是一般現代軍事的操作方式。神卻不同,祂期望我們準備好一切,但沒叫我們親臨現場,祂只給我們一項任務站穩,守住神贏來的地盤。這是神的戰爭,不是我們的。
如果不用我們去打仗,為何要花那麼多功夫穿上全副軍裝呢?因為,我們有重要的事要做,就是守住地盤、站立得住、不可撤退。我們穿上全副軍裝,不是為了打戰,而是要保護我們不被流彈所傷。
這是參戰的規則:一、讓神引領;二、信任祂的作戰策略;三、守住神贏來的地盤;四、不可撤退。
如果你在不是神爭戰的地方參戰,別期望會打贏;如果你在敵人手下戰敗,也許需要檢視一下參戰規則。你是堅定地站在神贏來的地盤上?還是越過了神,自己在擬定作戰策略呢?
現在你們應當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你們的神;也當起來 建造耶和華神的聖所。
代上22:19
如何斷定一個人是否真心尋求神?希伯來的世界觀是根據人的行為來判斷。
大衛告誡他的兒子和眾首領,要「立定心意」。Lev(心)和nephesh
(魂)代表一個人的全部,大衛是在說:「投入你整個人去尋求神」。當我們這樣「立定心意」,就必然要有所行動,「起來」為主做工。
今天不少信徒喜歡說大道理,生命卻毫無轉變;很多教會想辦法增加聚會人數、擴充建設,卻忽略要建造栽培門徒。然而,按照聖經的教導,一個相信神的人是會「起來」,為神的目的和計划擺上自己。
讓我們「起來」,不再為自己而活,而是成為耶穌的手、腳和眼睛,向世人活出神的美善屬性。
你不可跪拜他們的神,不可事奉他,也不可效法他們的行為,卻要把神像盡行拆毀,打碎 他們的柱像。
出23:24
「打碎」的希伯來字是shavar。神命令以色列人不只要拆毀迦南諸神的祭壇,還要將之打碎。這條誡命對今天的我們依然重要。
迦南文化崇拜生育女神,他們相信討好神明會帶來繁盛,所以他們舉行獻嬰孩祭和廟妓活動,希望莊稼豐收,生活無憂。
神吩咐以色列人要拆毀,並「打碎」這些祈福活動,否則會歪曲對神的認識。滿有慈愛和豐盛恩典的神,會供應我們一切的需要。無限的神根本用不著以色列人的討好,試圖討好只不過顯露了對神的不信。
今天,我們應該打碎哪些討好神的行為?你擺上時間在教會服事,按時遵守十一奉獻,是為了要得到神所賜的祝福嗎?你覺得天天努力禱告,每週固定參加主日崇拜,神就會照顧你的需要?
神已經給了你最好的禮物,那就是耶穌基督祂本身。
耶和華從天上察看世上的人,要看有明智 的沒有,有沒有尋求他的人。
詩14:2,現中譯本
在希臘思維中,「明智」是經過思考而作出正確抉擇的過程。但希伯來字sakal的輔音字母卻是一幅很不同的圖畫,是「從張開的手掌吃東西」。以色列是遊牧民族,他們知道當動物從張開的手掌中吃東西時,意味著信任對方。
聖經常用羊來比喻人。羊很笨拙,沒有牧羊人就會迷路,沒有保護就會遇到危險,所以其特點是認得牧羊人的聲音。
這節經文下半節平行結構的字是「尋求」,希伯來文darash的字母圖形是「吃者的路徑」神尋找願意從祂手上吃東西之人。換句話說,就是那些願意來到神面前,信任祂的帶領,依靠祂供應的人。
「吃」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明智」之人會把自己放在神手中,因為那是存活下去的源頭,不是嗎?
眾百姓齊聲說:「耶和華所吩咐的 ,我們都必遵行。」
出24:3
神給予以色列人很多教導,但在還未開始文字記錄的時代,他們如何記下神要告訴他們的話,並傳承給下一代呢?答案其實很簡單他們牢記神所說的。
以色列人把神的話大量儲存在個人、家庭及民族的記憶中,同時以口傳的方式把神的教導整全地傳承給下一代。
「話語」的希伯來字dabar的象徵意涵是「兒子的道路」。你有發現嗎?說話,是父親給兒子指路,把生活指南傳承給兒子,這是一份建立在父子關係上的溝通。
在希臘的世界觀中,溝通僅僅是為了傳遞信息,而不是建立關係。如果只要把信息傳遞出去就好,那麼電臺、電視和網路皆能取而代之。
反觀希伯來人的想法卻不是如此。若是要遵守神所吩咐的,首先必須和祂建立關係,好像父子之間的互動;除非有這份關係,否則不算是實際的溝通。
當我們與父神有了真實的關係,祂說的每一句話,身為孩子的我們,聽見了就必須要去行動。
又有舌頭如火焰 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
徒2:3
聖靈在五旬節傾倒下來,為什麼被描寫得好像「火舌」呢?耶穌受洗的時候,聖靈不是形狀彷彿如鴿子嗎?
五旬節時,聖靈意外地像火的舌頭(glossai)顯現,讓在場數千人都震驚不已。你若知道希伯來字「祝福」的拼寫,就會明白「如火的舌頭」其實是一個祝福的標記。
希伯來字「祝福」是ashre,由字母A、S、R組成,正好是「火降在頭上」的圖畫。R的字母圖形是人的頭,加上火的概念(A是強烈,S是吞滅)。當聖靈如火降在人頭上的時候,正式宣告祂來是要施予祝福的。
不過,有一點要留意,經文說有很多火的舌「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但動詞「落在」用的是單數形式,意思就是一位聖靈分給許多人。
他們叫我和你們心裡都快活 。這樣的人,你們務要敬重。
林前16:18
希臘文anapaou,是「被重振」或「得到休息」的意思。如果要更準確解釋保羅所要表達的,就要知道這字的希伯來文shavath,其意涵為別人繁忙生活中的「安息」(sabbath)。他們總是在你奮鬥和喘息時出現,適時地給予鼓勵和支持。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別人的shavath。
anapaou是ana(停下)和pauo(休息)的組合。換句話說,這些人會挪去你心中的擔子,使你能夠休息。他不是勸你別太努力,或命令你停止工作,而是在你有需要的時候過來幫助你。
前置詞ana,則是在強調「安息」是發生在你正努力之時,因為有了他們的陪伴,你就可以喘一口氣,起來繼續奔跑。他們不只是在一旁喊「加油」,而是實際付諸行動。
更重要的是,希伯來字shavath,意指「安息」是從神而來,是神及時差派人來幫助你,與你並肩作戰。同樣的,你若想成為別人的shavath,就要隨時做好預備,敏銳聖靈的引導,等候差派。
因為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 ,並聖靈中的喜樂 。
羅14:17
這世界好像跑步機,而站在跑步機上的你需要一直跑、一直追,不能停下來。地上的世界給你的是勞碌奔波、全速衝刺、必須要得到;神的國卻截然不同,從這節經文中可以看到,神要給你的是美好、穩定、不慌不忙。
Dikaiosyne、eirene、chara,或許你無法記住這些字,但要記得,你不需要努力賺取,它們是神所賜下的禮物,且將存到永遠。
公義,是讓你從罪疚感中得到釋放,重新與造物主建立美好的關係;和平,是神塗抹我們的敗壞,讓我們得以享受與他之間的和平,同時也流淌到其他人際關係上;喜樂,則是隨從聖靈生活行動所自然產生的結果,神喜悅我們。
從世界的跑步機下來吧!只有神的國才能真正滿足你心靈深處的渴望。
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他用厚恩待我 。
詩13:6
這字有「報答」或「獎賞」的意思,自然讓人聯想到神會賜下好東西。然而,細讀這句經文,就會發現這獎賞未必是得到富足、滿意、沒有掛慮的好生活。事實上是在說,神的品格會顯明出來,好讓我們可以放心依靠祂。
現今,我們嚴重受物質主義所影響,以為神的獎賞一定是物質上的好處。我們並沒有比在曠野抱怨神的以色列百姓好多少,一樣是不停地問:「神啊!你要給我什麼好處?」
轉移你的視線吧!從看神的獎賞轉向單單仰望神,讓祂成為生活裡唯一的追求。如此,我們就會明白,神的獎賞是多麼實在和寶貴,其他事物根本不能與之相比。
如果你所期望的不是神的同在,而是其他好處,那麼也許你需要重新省察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事動機。
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 必因信得生。」
羅1:17
保羅原是法利賽人,他以為神的揀選是依據亞伯拉罕的血統傳承。
當保羅遇見復活的基督時,他發現原來「義」不僅是一個民族在神面前的地位,也是一個屬靈狀態,神看那些信祂的人為義。神接納罪人,使他們白白得著恩典,不是血統繼承,也不是經過個人努力。如今,他們有了義的印記,有從神而來的能力活出義。
換句話說,他們是恩典之約的成員,神的恩典將治理和塑造他們在世界上的每個思想、決定和行動。
也許,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神揀選的標準。只知道當我們站在神面前時,應當謙卑降服。從那時起,生活充滿了恩典的痕跡,展現出神在做工的義。
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 看為正直。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
箴12:15
很久以前,所羅門就已經觀察到,人們會認為真理是相對的,只需要「在自己眼中」看為好就夠了,所羅門稱之為「愚妄人」。
「在自己眼中」的希伯來文是beenayw,意思為「我有自己的意見」。所羅門是在告訴我們,我們需要有判斷力,但是道德的善惡標準並不是由我們來決定,乃是由自有永有的神所定下的。 現今,個人主義已成為世界的文化潮流。自己的感覺最重要,不支持家庭計划墮胎、同性戀合法化的教會反被冠上「冒犯人」的罪名。「包容」聽起來似乎不錯,但那不是神要的。凡認為自己的方法總是對的,不過是盲目的傲慢。
真正地高舉耶穌基督就是無論何時,依然堅信聖經的真理才是唯一的道德標準。
所以你們要謙卑 ,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他必叫你們升高。
彼前5:6
彼得曾經是個非常倚靠自己的人。但在主耶穌死而復活後,他學會了謙卑,因為他已經知道想靠自己來掌控一切,注定會以失敗收場。謙卑,才是得到神幫助的前提。
「謙卑」的希臘字為tepeinos,而在希伯來文中為kana,是「以張開的手來體驗生活」的意思。換言之,當我們謙卑時,就是開放地把自己放在神大能的手下,全心依靠祂、受祂保護、被祂管束。到了時候(kairos,或譯為時機),也就是神的計划裡最恰到好處的時刻,祂必會將謙卑的人升高。
今天,我們所處的社會強調的是發揮個人能力,謙卑一點兒都不重要。事實上,謙卑卻是神將我們升高的唯一條件。整天費盡心思想要出人頭地、愛慕權勢的人,反倒不會被神使用。
你可以先從配偶和子女身上做起,他們是最了解你,又是最容易被你傷害的人。你在家庭裡先學習,不要什麼事都堅持「我是你非」,改用溫柔的心待他們,這是謙卑的開始。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 你們。
彼前5:7
神知道你的需要,也能供應你,正如你知道孩子的需要,會提前為他預備好一樣。既然如此,為何我們還要多此一舉地向祂禱告呢?
「他所顧念的」的希臘字為 melei,意思是「成為關注的對象」。這就是說,神不是關注我們「需要什麼」,因為這些神都知道,祂所關注的乃是我們。
當我們將目光放在今生的事物,自然心裡會生出憂慮、不安和懼怕。然而,這些情緒才是神所關注和顧念的。神要我們把一切都交給祂,並定意賜下比屬世事物更美好的平安、釋放、自由、和好和秩序。
那為了救我們而捨命的神,不會任憑我們一直處在憂慮之中。祂細心看顧我們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並隨時供應我們一切所需,和引導前面的道路。
毋庸置疑,神顧念我們。讓我們一同操練每時每刻與祂同行,向祂表達內心最深切的需要,在禱告中確認和察驗祂隨時的幫助和安慰吧!
神既然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 ,能攔阻神呢?
徒11:17
神讓彼得看見大布裡各種不潔動物的異象,讓他曉得救恩已臨到猶太人以外的族群,自己不應阻擋神的作為,於是他說:「我是誰,能夠攔阻神呢?」
而今,我們也有得到救恩與否的條件清單,比如洗禮方式、教會體制、聖餐禮儀、神學思想、方言恩賜等等,甚至國家、政治和種族等背景,都構成排斥別人的因素。
你是神嗎?你能斷定誰有資格得到救恩?關於得救,只有一個衡量準則,就是看生命是否越來越有神的形象,因為神所揀選的人,祂必同在。
凡神接納的,沒有任何人有權力拒絕。也許,我們該好好調整自己的接納態度「我是誰,竟能攔阻神呢?」
耶和華啊,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 在你的聖山?
詩15:1
「住」的希伯來動詞是shakan,有三方面含義:其一為固定下來,不再漂泊遊蕩;二為躺下來休息,有安全感;三則是住下來,找到永久的穩定性。
耶穌在約翰福音15章說:「我是葡萄樹,你們要常『住』在我裡面。」其中,所用的字就是shakan。我們定居「在耶穌裡」,不再空虛失落,到處遊蕩;我們「在耶穌裡」休息,安心藏在他的眷顧和保護之下;「在耶穌裡」,是我們永久的居所。
現在該認真思考大衛的問題了:「誰有資格與神同住呢?」
答案在第2-5節經文,就是關乎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這就是說,那些行為正直、向鄰舍顯出愛心、遵守神誡命的人,才能夠和神住在一起。
我們不妨再重新檢視一次,自己是否真有資格申請與神同住呢?
摩西招聚以色列全會眾 ,對他們說:「這是耶和華所吩咐的話,叫你們照著行……」
出35:1
「會眾」的希伯來文是qehillah,將許多人招聚在一起,並有其目的。希臘文將此翻譯為ekklesia,即「教會」,蒙召出來的一群人,但意思卻不夠希伯來文的完整,少了蒙召的目的性。
耶穌基督來世上有兩個目的:一、招聚人們在一起;二、人們在一起是為要實現神的旨意。
另一個翻譯成「會眾」的希伯來字是’edah,不只表達許多人聚在一起,更是強調ekklesia的整體性,因此保羅使用希臘文的「身體」來翻譯’edah。由此可見,「教會」不單只是大家聚在一起、有共同的目標,更是表達信徒合一的關係。
當代的教會最大的問題就是基督的「身體」成了空殼子,正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但願世人所看見的是一個有生命的「身體」,而不是徒有外形的宏偉建築物,抑或是舉辦熱鬧活動的大型場所。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 ,你也在那裡。
詩139:8
舊約聖經中有四處使用了yasa’這一字,都與情緒受傷有關。我們的神感情豐富,祂曉得我們心中所有的情感。
我們對前半句「升到天上」深感認同,沒有比與神同在更好的事了;然而,下半句「在陰間下榻」卻令人難以接受。難道當陰間的蟲和蛆爬滿了我一身時,神也在那裡嗎?
我們常以為神不會接納不夠完美的自己;或是當我認罪時,因為不夠堅強,坐在寶座上的神會對我投以失望的眼神。大衛用這個不尋常的字yasa’,打破了我們對神的誤解。
經文說得很清楚,當生命面對風浪時,好像只剩下無盡的孤獨與黑暗蠶食著你的靈魂,要記得神在那裡,祂一直都與我們同在。
面對親密好友猶大的背叛,神卻在如此猖狂的邪惡之中成就最美善的事。不要因暫時的黑暗就失去盼望,神良善的旨意必要成就,且正在成就。
耶和華啊,誰能寄居 你的帳幕?誰能住 在你的聖山?
詩15:1
這句經文描述從一個「暫居」的地方(帳幕),轉換到一個「長久」的住所(錫安)。
我們是神國度的子民,蒙召暫且住在戰場上,直等到回家鄉的日子到來,將永遠與神住在一起。所以,別把這暫住的地方搞得太舒服!
「寄居」的希伯來動詞是gur,適切表達亞伯拉罕作為寄居者的生活態度。除了墓地,亞伯拉罕在迦南並無任何土地。不僅如此,亞伯拉罕依舊熱情招待人生旅途中所遇見的人們。
作為一個寄居者,我們要學習單單依賴神的供應,並且時時提醒自己,身為神國的子民,將要與神的兒子一同承受產業。現在,我們是帶著神所賜的使命,寄居在地上的人。
亞伯拉罕學會了寄居,但他的侄兒羅得卻決定住下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