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

S M T W T F S
< 9月   11月 >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2 3 4 5
0110月

地的四極,都要記念耶和華,並且歸向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他面前敬拜。

詩22:27

22篇的開頭,那人看起來一敗塗地,但如果你只定睛在此,就會錯失這首詩的意義。
希伯來文是「唯象語言」,描寫觀者所見事物的原貌。所以如果耶穌上十字架那天,你站在各各他,肯定也會看見一切化作泡影了;你推翻欺壓者的夢想被壓碎了;你的拉比死在十字架上,以災難收場;神離棄了祂所揀選的人。
如果你看到這些就下失敗的定論,就無法看見神的勝利和能力,所見的只有墳墓跟絕望罷了。
詩歌接下來還描述人群如何嘲笑和揶揄,勾勒出一幅徹底遭人拒絕的畫面。然而,一旦事情全貌浮現,人人都要改觀!轉眼間,詩歌變成了得勝和沉冤得雪的呼喊,描述神掌權,並讚美祂顯出了榮耀。那位看似遭神遺棄的人,不再被藐視、不再受苦、不再不見耶和華的面(25節);那被拒絕的人開始在誹謗者面前讚美神。突然間,我們發現那些謙卑、受壓制和被遺忘的人,卻最能貼近感受基督受苦的經歷,以及復活的歡欣。
我們此刻眼前所看到的事物,未必就是結局。這為我生活的處境、看待事物的方式,帶來什麼提醒和鼓舞呢?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210月

地的四極,都要記念耶和華,並且歸向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他面前敬拜。

詩22:27

如果希伯來文中有個動詞,可以總結神給人的信息,那就是「shuv」。它在聖經中被使用超過一千多次,全圍繞在「回返、回來或回轉」的概念上打轉。
但多數基督徒不會把「shuv」看為好消息的總結。許多人關心的是:死後會去哪裡?上天堂是他們信仰的具體目標。但,死後會發生什麼事的想法,是希臘人的信仰哲學,他們認為世界既壞且恐怖,唯一能解決地上問題的途徑,就是從中逃脫。只要耶穌快點回來,上了天堂,我們的問題就會過去了。
但令人震驚的是,舊約幾乎完全沒有強調天堂(或地獄)那類的事。我們死後會有審判,但如何發生、何時發生,卻無人知曉。「shuv」提醒我們,信仰的目的不是為了逃避,而是要返回起初。希伯來觀念是神起初所造的一切都是完美的,受到暫時性攪亂,需要我們齊心協力重返美好時光。
我們要在這裡、在此刻採取行動,重返/活出上帝的心意,而非用等著上天堂就沒事了的逃跑心態,來對待信仰、經營我們今生的生命。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310月

地的四極,都要記念耶和華,並且歸向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他面前敬拜。

詩22:27

希伯來文字面的意思是「記念耶和華,並且歸向祂,地的四極。」瞧,先出現的是動詞,「行動」是出現在最前面的。這個行動需要兩個步驟:
第一、記念神所造的;記念神是誰;記念你是誰;記念世界現有狀況的成因;記念不管外在環境看起來如何,誰正在掌管;記念誰會帶來勝利;記念主!
第二、歸向祂的美善;歸向祂的憐憫;歸向祂的恩寵;歸向祂的恩慈;歸向祂完美的次序;歸向那完全坦誠、敞開,沒有隱藏,與神在園子散步的狀態。
那天到來的時候,全地都會記念並歸向耶和華。當完美的秩序得以恢復時,創世原本的狀態就會再次成為宇宙間唯一支配一切的秩序。前面就是勝利的日子,那一天肯定會來到。然而,我們受召就是要在那天來到之前的此時此刻,採取行動,預備主的日子及大君王的歸來。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410月

基督釋放了我們,為了要使我們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立得穩, 不要再被奴役的軛控制。

加5:1

你自由嗎?不要太快回答或往下看,先好好想想,把它寫下來。你的答案會顯出你對自由的概念。
為了明白保羅說的「基督裡的自由」,我們首先要認清保羅所說的自由,並非我們普遍對自由的想法。希臘人和希伯來人對自由的概念是極為不同的。我們的社會和世界文化趨向希臘觀點。所以,如果我們用希臘式思維解讀保羅的想法,就會導致一些非常嚴重的神學和實踐上的謬誤。所以,接下來幾天,我們先從察驗兩者差異之處開始討論,我們到底擁有哪一種自由呢?
今天先整理思緒,在橫线上寫下自己對自由的概念,好在未來幾天反覆察驗自己的思想。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510月

基督釋放了我們,為了要使我們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立得穩, 不要再被奴役的軛控制。

加5:1

對希臘人而言,自由與政治有關。柏拉圖為自由下的定義就是「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相反於奴隸所受的束縛,自由就是脫離別人的意願而獨立」。
希臘人提到的自由界限,必定是由政府來界定,因為我們是活在人群中,無法隨心所欲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個人擁有的自由範圍,是由政府或法律來決定的。照希臘人的想法,政府讓每個人盡量享有不危害到別人自由的自由,它需要一套治理的法律。自由往往是指「法治下可行的權利」。
但保羅在這節經文裡,並沒有用希臘人的詞語eleutheros(自由)。「基督裡的自由」並不是從法律中得自由,那么那是怎樣的自由呢?答案是——成為君王的僕人的自由。你和我與以色列聖者的關係不再受到拘束,我們不再不得見祂的面。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已經從那由罪而來、無可豁免的刑罰中,得到釋放了。如今,我們是得著自由去跟從神的人!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610月

基督釋放了我們,為了要使我們得自由。所以你們要站立得穩, 不要再被奴役的軛控制。

加5:1

對希臘人而言,自由是受約於理性的個人意志,然而在新約,缺乏自由並非律法控制不當的結果,而是人心毫無自制力。所以,我們無法透過制定更好的法律來解決自由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人心的改變。這一點,不是靠我們自己就能成就的。
從聖經的觀點來看,重點在「罪」,而非「政治」。希臘人對自由的想法是以城邦(polis)為框架,而希伯來人卻是以公義(tsedik)為框架。在希伯來人的觀點中,律法不是用來限制人的,而是要讓人能夠明白何謂公義,何謂愛他人 引導我從關注自我,轉往關注別人和群眾。
何謂從律法中得自由呢?就是我從本該受的律法制裁中得到釋放。
希臘思想的「自治」是盲目的、是否決了神至高的主權,是引致滅亡的。唯有降服於神的管治才得自由和生命,才能從「自我」這個暴君、徒勞的自利,和執意要自控人生的後果中,得到真正的自由。在希伯來人的想法內,並沒有「自我決定」的概念,只有順服神或悖逆神而已。
我們在哪件事上,還未有順服神的自由呢?以及,今後我們在思考問題時,不是以「我」為出發點,而是先想想:這是順服神或悖逆神呢?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710月

耶和華是我的牧人,我必不會缺乏

詩23:1

不會缺乏(lo'ekaw-sere),是普世靈魂深處的訴求。無論是無神論者或任何宗教的信徒,一無所缺,不正是人人所期待的嗎?每個人都想要生命的需求能得著滿足。
大衛發現要解決人內心痛苦的唯一之道,是源自牧人的作為;祂察覺到我們無法用自己的雙手來填滿內心的虛空。這原本就是真理的基本信念,只不過今天「基督教」似乎不再擁戴這關鍵性的信心宣言了。大家在腦袋認知上都同意大衛的說法,然而一旦情緒使我們陷入空洞的欲望,我們卻鮮少以神來支撐內在的生命。
我們是否把神當作一位向我們提供建議的神,卻不真的認為祂能真正地扶起我們、將我們帶到青草地?多數時候,我們認為神知道如何幫助我們,卻時時不願意伸出援手。我們常常已經把自己照顧得好好的,認為根本完全不需要勞煩等候祂扶我們一把,不是嗎?
請留意這道滿有亮光的經文應用——神供應我;然而,大衛能說出一無所缺,依靠的並不是祂的「供應」,而是祂是我的「牧人」這個事實。因此,即使神現在並沒有供應我的需要,我仍然可以宣告我不要、也不會屈服於懷疑神恩惠的想法。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810月

耶和華是我的牧人,我必不會缺乏

詩23:1

神是我的牧人,既然那是真的,我們就可以跟隨祂經過可怕的地方,因為曉得祂一直都是我的牧人。
神是我的牧人,既然那是真的,在我哭泣時,祂會抱我在懷中;在暴風雨狂嚎時,祂會遮蔽我;當敵人攻擊我時,祂會為我擺設筵席;在我跌倒時祂會疼愛我。最重要的,即使在蒼涼的生命迷霧中,我無法看見祂,卻依然能夠肯定——神是我的牧人。
生命難免有沮喪、失敗、絕望、混亂、不安,若沒有那位真實活著與我們同在的牧人,我們就無法活下去。
你有牧人嗎?又或你只不過承認「神是牧人」的這套理論,卻不寄望倚靠祂,而依舊依靠自己的雙手,或從人的身上尋找滿足呢?默想這段經文,然後來到這位牧人面前,定睛於祂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910月

因為我自己是在別人的權下

路7:8

你是否處在別人的權下,「奉旨行事」呢?耶穌讚揚這位羅馬百夫長偉大的信心是領受上級的命令並且執行。這不僅是態度的問題,也是順服的問題。非有人服從規定不可,否則就沒有「權柄」可言。
hypo exousian tassomenos字面是「在別人的權下」。動詞tasso是與「命令的計畫」有關。此處意即「這位百夫長被安置在別人的權柄下」,他知道自己的崗位、職責和任務。
這是信徒的首要條件!我們必須認識自己的崗位我們是王的奴僕(自願的),祂治理我們。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職責,乃是執行主人要求我們做的事,不管主人什麼時候、在哪裡發出命令。
我們是天父榮耀的活祭,因此在行為上必須反映出我們屬靈的基因;我們的行動必須展現祂的性情。一旦我們不再我行我素,就被安置在神所治理的體制下。在神權下這件事,如何反應在你的生活裡呢?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010月

因為我自己是在別人的權下

路7:8

「在別人權下」,指的是我們被安置在接受命令的關係中。我們在那崗位上獲准從事一些工作,受委托執行一項神聖的任務,並且得到執行那命令的能力。與許多職場經驗不同的是,我們得到責任的同時,還得到執行任務的能力。
然而要注意的是,我們並非掌權的人!一切權柄都屬於神,是祂允許我們行使祂的權柄,來完成祂的旨意,我們只不過是執行命令的人。
有什麼命令呢?簡單,就是行祂所吩咐的。神將崗位、能力賜給我們,准許我們從事祂所吩咐的事,如同當年祂給亞當命令和治理能力一樣。
申命記30:11:「其實我今日吩咐你的這誡命,對你並不太難,離你也不太遠。」希伯來文「難」(pala’)這個字,暗示這道誡命是可以被理解和執行的。放心吧!神所託付、要求的事,不會過於我們所能辦到的。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110月

因為我自己是在別人的權下

路7:8

照昨天的說法,神告訴我當做什麼,也准許我去做,並且供應我能力和權柄。但……為何我們在跟隨神的誡命時,還會困難重重?為何我會失敗、會抗拒呢?為何我總是無法聽命於神呢?
答案就是——我沒有把自己放在神的權柄下。我想要自己作主;我不要被指揮;我要由自己發號施令……這就是yetzer ha’ra(邪惡傾向)。當我不想要別人告訴我該做些什麼時,聖經稱之為「悖逆」。這不但是罪的行為,而且是罪的態度!直接導致耶穌如此說:「你們為什麼稱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我不認識你們。」
希伯來人的觀念是,神來到我面前,不是只是個「好好先生」。祂是一位聖潔至高的君王來到我面前,祂發令,指定我在執行的崗位中,期待我順命而行;神渴望我放棄悖逆的心,願意回到祂的安慰、保護和恩慈中,順服在祂的權下。
然而,悖逆的罪性不會輕易放過我,我需要奮力作戰才能留在神權下。也許有些時候我會想要放棄、妥協或越權,肉體是很難以死去的,但它必須死去,因為我不能事奉兩個主人。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210月

要離行善。

詩34:14

這首詩篇是不是吩咐我們要行善呢?肯定如此。不過,差別在於由誰來決定何謂美善。行善不是從事我認為美善的事;行善乃是從事神看為美善的事。唯有神看為美善的事才算數。
那我們該如何行呢?其實神已清楚地告訴我們如何行義的大小細節了。簡單的說,就是遵守律法。律法基本上就是良善的行動。一切良善的舉動都是與邪惡搏鬥的義行嗎?是的,只不過神已讓我們對祂的全套律例典章有了特別的認識,祂已經列明在妥拉(摩西五經)裡了。
每一次我們遵守其中一條誡命,履行一道律法,就是將神的性情帶入世界。每一次都是!不單是我們給饑餓的人吃,或給口渴的人喝的時候;每當我們謹守安息日、借貸給窮人、保守我們的舌頭、看顧別人的產業時,我們都是與邪惡搏鬥!
實際上,神已經賜給我們明確的律法,讓我們可以把神的聖潔帶入世界。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310月

要離行善。

詩34:14

對於這世界發生的一切壞事,我們能做什麼?每天目睹那些失去人性的作為,周遭都是敗壞的事,我們有解答、有盼望嗎?
這世界知道有邪惡的問題,但缺乏解決之道,為什麼呢?因為世界的解決方法是試圖提高道德的意識,教育人們當懷有美好的意念,讓人變得更好。然而,這卻不是聖經的解決之道。
邪惡不是人的最大問題。人最大的問題是與神之間的關係……聖經對邪惡的解決之道,不是變得美善,而是聖潔屬神;不是試著把人提升到較高的層次來和邪惡作戰,而是得到神的仰臉光照,得到愛的能力,能夠勝過邪惡的權勢。
只要我們還妄想可以透過人的方法來減少邪惡,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能與邪惡對峙的是「屬神」,而非「美善」。
想要與邪惡搏鬥,我們就要行公義。公義的作為目的不是為了我們應該要「做善事」。每個公正的行為是把神的性情栽植在世界中;每個公正的行為都是實現祂在地上的旨意,是祂的介入。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410月

要離行善。

詩34:14

我們很容易認為自已所界定的善行,就是與邪惡作戰的關鍵武器。因此,我們認為邪惡便是與「美善」相反的事,而飲食條例這種事與邪惡的搏鬥無關。但是,神的看法不同。与邪惡相反的,就是「聖潔屬神」,而聖潔屬神,就是按著神的性情和指示行動。
所以,當我決定無論吃什麼或喝什麼都按照神的吩咐去做時,就是把神的聖潔帶入世界。雖然我不明白此事如何發生,但我知道照神所要求的去行的時候,神就得榮耀,惡就被擊垮。
我參與了「神勝過邪惡」的爭戰。神是贏家,不是我。我只不過是跟隨祂的帶領罷了。
你和我今天就來遵守神的律例典章,縱使只是一個小小「順服」的舉動。每個如此的行動都勝過惡,即便是一個簡單的飯後讚美(申命記8:10)。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510月

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

創22:14

創世記的內容十分豐富、深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譯者的翻譯解釋,隱藏了原文的奧妙之處。此節經文就是一例。
亞伯拉罕為這個地方命名為YHWH yireh,譯者將這動詞解譯成「神必預備」(耶和華以勒),如此解譯乃源自於經文的背景,說到神親自供應了羔羊,來取代以撒成為獻祭的祭物。
然而,亞伯拉罕為那地方取的名並不是「神必預備」,照原字義的意思其實是「耶和華看見」——在預備羔羊之前,神先看見人的需要;當神看見人的需要,祂就會提供人所需要的(祭物)。
那些用石頭或木頭所造的神與耶和華有別,他們無法看見或聽見人的需要,唯有真神能向祂所創造的人發出愛的行動。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610月

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

創22:14

故事並沒有在此結束。動詞ra’ah(看見)的其中一個形式,是神顯現時的用語(參創12:7、17:1、出3:2)。亞伯拉罕稱呼神的用詞,是希伯來文的雙關語——如同神「看見」亞伯拉罕的需要,所以神繼續「看見」以色列人的需要。因此,神一再地向亞伯拉罕和以色列人顯現。如何顯現呢?就是祂自己提供了祭物。
這裡的重點是「神看見你」,表達了神對人的密切關懷。「神看見你」,是為了拯救;「神看見你」,是為了要賜給我們祭物。神的眼目時刻眷顧著我們,如同一位好牧人,從祂為我們而死就能看出。
亞伯拉罕經歷神的看顧,他的兒子得到了救贖。故事沒有就此打住,神同樣看顧和救贖我們,祂的兒子救了我們。我們所服事的,是一位看顧人的神。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710月

因為以肉體為念就是與神為仇,既不服從神的律法,也的確不能夠服從。

羅8:7

你為不犯罪而打的仗,進行得如何?你是每天打贏戰役呢,還是正承受被擊敗之苦?你是個分別為聖的人呢,還是一個屬肉體血氣的基督徒?你會掛心這些問題嗎?
不知從何時起,基督教接納了希臘人有關靈、魂、體分開的形而上學論。當這種概念滲入基督徒的思想中,就慢慢演變出所謂的「屬肉體的基督徒」這一說法:信徒承認基督是救主,但生活並沒有尊基督為主,結果生命特質是非但行為沒有榮耀神,還稱自己得到神的饒恕和接納。「屬肉體」的基督徒,身子在罪的控制下,靈魂卻屬於神,這算什麼?難道神只是拯救了這人的一部分?是否靈魂得救了,身體就不重要了?
當我們謹慎地閱讀聖經,會發現聖經並沒有認可希臘人這種靈、魂、體分開的思想。這只是一種解釋人的行為的流行手法。也許我們該再次看看保羅有關「屬肉體」的基督徒的講論。(續)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810月

因為以肉體為念就是與神為仇,既不服從神的律法,也的確不能夠服從。

羅8:7

phronema這個希臘詞「以……為念」,意味著「一個人的心思、目的或思想上所念的」。在此,保羅說這樣的思想狀態,其目的或意念是sarx,即肉體。這使我們想起創世記6:5的經文「所思所想」,這等同的希伯來用詞,並不是一種分裂的屬靈狀態(一邊口裡承認神,一邊在行為上悖逆神),而是顯示人的心思意念都交給了邪惡,因此才帶來神對那地的審判。這些與我們今天「屬肉體」的基督徒,就是在靈魂體上支離破碎的概念相差甚遠。
在創世記,審判直接來自心思的意圖和目的,沒有藉口。當時,若你的心思被肉體的目的所充滿,就不是站在神的恩典中,你就不是贖民。你和世上其他邪惡的人一同死在洪水中,因為那些心思和意圖受肉體(sarx)牽制的人是與神為敵。依希伯來思想,這就是欲望(yester ha’ra)在肆虐猖狂。
天父,求祢在我們生活的各樣選擇和行動中,幫助我們察驗自己是以什麼為念;光照我們,讓我們曉得哪些意念是與祢衝突。我們把心思意念交給祢,求祢來引領我們的所思所想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910月

因為以肉體為念就是與神為仇,既不服從神的律法,也的確不能夠服從。

羅8:7

保羅是一位信奉彌賽亞的猶太拉比,保羅的人論是合一的,靈與魂是不可分割的。神不是拯救了人的靈魂,卻任由那人的身體腐敗。那是希臘人對靈魂體三元論的想法,而非希伯來人的觀點。
因此,保羅怎麼可能建議把人的靈性生活分成屬肉體和屬靈來談論呢?如果一個人的思想目的和意圖(讀成neshama或nefesh)對神充滿敵意,難道我們還能說這人是得贖的嗎?畢竟,這人是神的敵人,不是謙卑尋求神的人;這人被惡欲(yester ha’ra)操控,沒有與邪惡鬥爭的意念,好來順服主。
我要麼是渴望聽命於神而掙扎,要麼是無條件地屈服邪惡的意願,對後果視若無睹;我要麼為神作戰,要麼與神對戰。在這場爭戰中,我無法騎牆觀望。那些沒有為此爭戰的人,可能也並未被神馴服。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010月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告訴以色列人……」

民15:37-38

「說、告訴」是兩個不同的希伯來文動詞(英文都翻譯成「說」這一動詞)。神對摩西「說」('amar),而摩西要「告訴」(dibber)百姓。這兩個動詞有什麼分別?重要嗎?
‘amar(說)用途廣泛,可用在這些詞意上,如「宣布、宣告、承諾、拒絕、預告、重複、通知、提及、確定、回答、讚美、吩咐、思想、考慮、探討和解釋。」但‘amar很獨特,它也是個關係用詞,即便是被用在無生命的事物上,也表示說話的人與他說話的對象有著某些關係。
dibber(告訴)似乎是「形容重頭到尾複述整個對話內容」。最重要之處是,在古代近東文化中,「命名」(dibber的一個用法)的過程,是個創造、讓事情落實成真的舉動。這在聖經中,是千真萬確的事。因為神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神話語的能力,超過僅僅只是對某事物的描述。這樣,你可以感受到「告訴」(dibber)這兩個字的力度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110月

耶和華對摩西:「你要告訴以色列人……」

民15:37-38

現在,讓我們把前幾天學習到的,運用在民數記這節經文上。神向摩西說話,「說」這動詞馬上就告訴我們,神指示摩西時,他們之間在交往( 說話的人與他說話的對象有著某些關係)。這動詞還告訴我們,接下來的正是神所告訴摩西的話。dibber告訴我們,我們所讀的話,是當時必須要全部傳達給以色列子女的對話。而這些神的話帶有權能,不是隨便說的,因為神的話有明確的意圖,孕含著祂發命必定成就的旨意。 為何上面所提的經文那么重要呢? 因為民數記15:37-38是「施瑪篇」(SHEMA) 的最後部分,以色列人每天都要重覆念三次。說('amar) 、告訴(dibber) 這兩個動詞,是神賜給祂百姓的最後訓誡的踏腳石,它們不但是神所說的,更是神的意思,也是在神與我們相交的關係中所啟示的。我想,我們最好還是聽從,對嗎?

註:猶太人每日早晚都會作「SHEMA」的頌禱,提醒自己要愛神和遵行神的旨意。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210月

我曾耐性等候耶和華;他垂聽我的呼求

詩篇40:1

垂聽的希伯來字natah,意思是「往前伸、彎下腰、注意和轉向某人」。神是我們的天父,祂向自己的兒女彎下腰來,用祂的膀臂攬住我們,聆聽我們的呼求,並向我們表現出hesed(信實慈愛),讓我們的生活被祂的愛所圍繞和眷顧。
我們都想要神彎下腰專注在我們身上,但經文提醒我們:要「耐性等候」。神按時間來完成祂的目的,但我們常常沒有等待的耐性,就像在電梯中不斷地按鈕,嫌門關得不夠快的人。
我們發狂地重複禱告,深怕神漏聽,希望祂立即應允;其實恰恰是不信祂,心才會如此焦慮。
如果我們耐性等候耶和華,深信天父必然會看顧,我們所做的每個決定就不會錯。就算有所偏離,神也會溫柔地引導和糾正我們,使我們不會錯過最終目標。這其中的竅門就是——要耐性等候。 耐性不只是美德,更是活出聖經世界觀的必要條件。一個沒有耐性的人,神的話語不會臨到他,因為這人跑得太快,看不清路邊的警告牌。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310月

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有福了!

詩34:8

怎樣的人會投靠神,向神求助呢?我們的回答可能是:「遇到麻煩的人」、「沒能力的人」、「需要幫助的人」。
在這裡,「人」用了希伯來字geber,而不是ish或adam。Geber這字是從動詞gabar(強壯、得勝)而來,其意涵不單指一般男性,還包含了「力量」和「屬靈能力」。
為什麼大衛要選用Geber這一字來描述投靠神的人呢?
現代的社會文化認為,依靠自己的人才是有能力、值得敬佩的人;只要男人露出軟弱,就會被人看不起。但在希伯來思想中,「力量」和我們心目中的超級英雄不同。
大衛他知道,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靠自己生存,每個人內心都是破碎的,都需要投靠那能拯救我們的神。在神面前,停止扮演英雄吧!投靠神是有福的。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410月

因我自己知道我為你們所定的計畫,是使你們得平安,而不是遭受災禍的計畫;要賜給你們美好的前程和盼望。這是耶和華的宣告。

耶29:11,新譯本

machashavah是個名詞,從希伯來字根chashav而來,意思是「思想、計畫或發明」。chashav則有好幾個意思,包括「做計畫、歸算、認定」。
我們總以為,神為我們的人生定下了一個完美計畫;一旦我們犯錯就完了,接下來便只能按著次等的計畫生活。
然而,神才不受我們的想像所限制。祂對我們不是只有一個完美計畫,乃是有一項目標塑造我們越來越像基督。這項目標不會改變,但神的計畫對我們來說,每天都是新的意念。神常常讓人驚奇,祂永遠都在創新。
我們真的相信神會在生活中,用獨特全新的方式引導我們嗎?
一起尋找神奧祕的行動,認出祂獨特的作為吧!讓神在我們的生活中全然掌權,放心地受祂引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510月

……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

創3:17

今天大多數人認為「終身勞苦」和我們沒有關係。神不是已經救贖我們了嗎?然而,只要細心查看就會發現,勞苦愁煩在世界上是何等普遍,全人類都正在承受悖逆神的後果,每個角落都有苦難。
今天,世界所製造的種種「快樂神話」是個假象。我們蒙召不是為了尋找快樂或自我實現,而是要在地上活出神的慈愛和公義,去祝福別人的生命。但這意味著衝突、排斥和逼迫,怎麼可能會覺得快樂呢?
神沒有叫我們逃避’atsav(勞苦),祂要我們與傷痛之人同住在這破碎的世界裡,好讓他們可以從我們的生命中看見耶穌基督的救贖之愛。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610月

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

羅15:2

一般而言,希臘文aresko,是用在「為了要讓自己喜悅」;但保羅用aresko不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喜悅,乃是盡一切努力讓別人得益處。而且,這行動並不以關係為前提。換句話說,不必先成為朋友才造就人,而是把造就人看為是當盡的責任。從耶穌如何對待仇敵,就能清楚看到aresko。
如果aresko的行動不是先以友好關係來決定,那麼「鄰舍」就不限定于親朋好友;正如好撒瑪利亞人,雖然不認識傷者,但只要對方有需要,他就付出仁慈的行動。
原則是——責任比情緒感受重要。Aresko行為最困難的部分,就是當自己感覺不好時,仍要去幫助別人。當我們處在沮喪絕望之中,甚至不相信自己還能有所貢獻時,該怎麼辦呢?
由責任感來主導。一旦我們盡了責任,就會發現自己的問題在幫助別人的喜樂之中,消失了。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710月

耶穌說:「我告訴你們,若是他們閉口不說,這些石頭必要呼叫起來。」

路19:40

希伯來文化側重行動,文字中含有隱喻。換句話說,字句不單是描述某個物體或事件,更是要揭露其目的和本質。
耶穌是在宣告:祂進入耶路撒冷的意義重大,連石頭都要呼叫起來,因為神的羔羊來了!這背後的積極目的是——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人為此事歡慶。
了解隱喻能幫助我們擴大視野。比如,當我們讀到「神是磐石」,不只是說神很穩固,更是在表示:祂正在積極地保護著我們,逃到磐石象徵真正的安全;「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則是在表示:神的眷顧和滋養不會缺乏,因為牧人對羊群有一份責任。
當我們從希伯來視角去讀經,會幫助我們更認識神。下次讀經時,不妨反問自己:「這是什麼意思呢?這些象徵如何揭示出神背後的積極目的?」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810月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創2:24

創世記告訴我們,性是男女聯合過程充滿奧祕的一部分,同時也暗示著性是構成完整世界的事物之一。性與成為合一的渴求息息相關。
由於我們是按照「神是合一」形象受造,這項獨特的合一就刻印在我們的生命裡,內心會有一種想要成為一體的渴望,而男女在性的關係中就可以達到合為一體。
另外,希伯來字「體」是basar,意思是「發表、宣講、用身體傳遞信息給人」。原來創造主在設計人類時,深藏了向人宣揚神的這個神聖目的:在婚姻中,夫妻成為一體,是要一同宣告三一真神之間的合一。
婚姻應該要彰顯出神的合一。耶穌呼籲我們要合一;保羅書信也多次提到合一,合一是神美好的設計。
合為一體不僅僅是性的結合,更深的意涵是反映出合一的神。你的婚姻有反映出神的合一嗎?你與配偶有一同經歷到神那充滿奧祕的「一體」行動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910月

亞伯蘭年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

創17:1

自從神應許亞伯拉罕有無數的後裔之後,13年過去了。撒拉、夏甲、以實瑪利的故事陸續上演:破碎的婚姻、糟糕的家庭生活、處理不當的人際關係……就是沒再從耶和華那裡聽見什麼好消息。
若將焦點回到我們身上,陸續上演的大概是:神的指示不清楚、禱告不蒙應允、讀經沒亮光等等。接下來,我們就會開始參加各大營會,重溫那些登上屬靈山頂的經歷,卻仍感到不滿足,心裡不禁產生疑問:「難道自己與神的關係出了問題?」
在13年的平凡日子裡,亞伯拉罕始終堅持信靠神,作神忠心和謙卑的僕人。沒有人能夠隨心所欲命令神超自然的顯現,但我們都蒙召要按神的指示過每一天的生活。我們需要學亞伯拉罕那般,在平凡的日子裡,盡自己的本分。
神已經把祂的話賜給我們。那就扎實地遵循聖經的命令,腳踏實地過基督徒生活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010月

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其中的居民呼喊……

拿1:2

約拿拒絕執行神的命令,因為他認為罪惡的尼尼微人必須受到懲罰,他不希望神饒恕他們。或許,我們也有同感:犯罪的人就該死,叛逆的人就該罰,否則豈不是無法無天了?
希伯來文ookra aleha(向……呼喊),是動詞qara’和前置詞’al組合而成。換句話說,神吩咐約拿宣告的信息是:將要到來的毀滅。
這不是正合約拿的心意嗎?為什麼他還要逃跑呢?
因為約拿打從心底明白,神的hesed(慈愛)會超越他的忿怒。於是他天真地想,如果不去告訴他們,說不定審判就會臨到。一位被憐憫打動的法官,就不可能好好執法,所以絕不能饒恕尼尼微人!
約拿的問題不在於看重公義,而是他對別人缺乏同情。或許我們也有同樣的問題:只關心法律的執行,不關心罪人的生命;總是用一套標準尺度去衡量別人的行為;傳福音時,不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
我們需要對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不然就會像約拿一樣,只看見別人需要被審判,卻看不見別人其實同我們一樣,都需要神的恩典。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110月

「你們若留意聽從我今日所吩咐的誡命……。」

申11:13

「你們若留意聽從……」的原文是「你們若shama’ shama’」,中文翻譯則加上「留意」去強調「聽從」。
shama’的意思很多,包括聆聽、聽見、遵行、尊重、留意、理解等等,用來描述「知道神所指示的,就要照著去辦」。重複這一字,就好像加上了驚嘆號,表達了不只是聽過即可,更是高聲呼喊「注意」和「照辦」!
除此之外,連接詞eem,字意是「若」。神的指示其實附帶著條件:「你們若留意聽從我今日所吩咐的誡命……」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滿足這項條件,就不必指望神所應許的拯救了。
主說:「若你們留意聽從,我就給你們繁榮、安全和滿足。」的確,除了神,還有誰能賜下雨水使莊稼生長,滿足人一切需要呢?

仔細想想,沒有人能掌管萬物,我們有誰膽敢說:「主,我不必聽祢的,我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當然,如果我們忽略「若」,決意不理會神的指示,那會怎樣呢?或許,可以問問亞當。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