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來被接受的種姓制度
在印度教裡,只有婆羅門種姓可以執行這種宗教祭祀,他們代表神的化身。婆羅門僅占印度總人口的5%,卻享有最崇高地位,這和印度種姓制度的來源有很大關係。
大約公元前1,500年,來自中亞南部說印歐語的雅利安人入侵恆河流域,征服了在裡生活的達羅毗荼人。為了鞏固統治地位,雅利安人創建了界線分明的種姓制度,借用婆羅門教教義把人分為「潔凈」與「不潔凈」兩類。雅利安人自詡潔凈者;其他人都不潔凈,終日勞動就為了供養「潔凈者」。
雅利安人自身的群體也很龐大,於是劃分出四個等級,最高等級是祭司「婆羅門」,今天,許多人也從事利潤豐厚的工作,例如電腦工程、醫藥與商業領域。
第二等級是統治階層「剎帝利」,最著名是拉吉普特人(Rajputs),曾擔任軍官、騎士和士兵,寶萊塢拍攝了許多關於他們叱吒沙場立下汗馬功勞的電影。
第三等級是商業種姓「吠舍」,許多人擁有豐厚財富,但他們不如婆羅門和剎帝利的聲望,所以不少人成為改革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以上三種皆屬於「高種姓」,他們不能與「不潔凈」的人來往。
最後一個等級是「首陀羅」,主要從事勞力工作。另外還有一個更低的,就是被排除在種姓制度之外的賤民達利特,他們大多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當地原住民。
三千多年來,印度人早已接受出生就決定了其所屬的種姓和職業,就算這制度提供少數的高種姓成員很多特權,而多數人口的低種姓群體卻遭剝削,卻仍然可以存留那麼久,主要是印度教的核心教義崇尚種姓制度,認為是神把人根據修行的高低分成不同的種姓,這樣從出生起就可以因材施教、加以提高,如此能擁有更純凈的信仰,輪迴來世時得以提升。
很難跨越的高牆
自從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就在法律上正式被廢除。今天印度人看種姓差別已不再那麼涇渭分明,但種姓觀念遺留下來的頑疾,至今仍難以徹底改變。
在潛意識裡,人們仍通過種姓或家庭背景來識人斷事;在外形上,膚色較淺、身形較高大的是高種姓(現稱:先進階層,Forward Classes)一般是中產以上階層,受到社會尊重,而低種姓的膚色相對較深和較矮小,多數是勞工階層。不只在外形上有明顯分別,在社交圈子中,高低種姓之間仍存在一堵高牆,走不進彼此的世界。
幾個世紀來,很多原因使高種姓很少對福音作出回應,其中一個是印度教徒相信如果他們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種姓職責,就會更接近涅槃,早日進入極樂狀態。相反若他們選擇轉向其他神靈和宗教,下一世將陷入更惡劣的輪迴中。這是惡者千年來透過印度教給他們的謊言,牢牢地捆綁著他們!
另外,高種姓不回應福音更重要的原因是出於社交的考量。兩千年前褔音先傳到印度南部,回應福音的幾乎是低種姓和賤民,高種姓不希望與這些群體有社交互動,事實上低種姓也不歡迎高種姓,因為高種姓控制著他們生活的其他一切,教會是他們唯一可掌握之處。他們之間存在著一道很難跨越的高牆。
最後,相信耶穌基督對低種姓來說,是擺脫恥辱和貧窮的一條出路,但對高種姓來說,卻需要付上喪失權力和聲望的代價。從這個角度來看,要傳福音給高種姓的困難和挑戰更大。
目前,已經有宣教事工聚焦在高種姓群體,用各種管道接觸他們,比如開辦各種中小學、大學和技術私立學校來接觸各種階層的人,當中也包括了高種姓群體;有些基督徒商人在印度成立公司,從而增加與高種姓群體的互動和生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