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

Afghanistan

我們不撤退

7月1-12 編輯 Isa

一半人口在挨餓

2021年的凜冬,對阿富汗百姓而言似乎特別寒冷;當全球多地期待瑞雪和聖誕節降臨時,阿富汗則有六成的百姓(約2,400萬人)飢寒交迫。大雪來臨,窮人沒錢買食物和燃料取暖。除了連年乾旱造成的飢荒,自美國撤軍、塔利班掌權後,這個國家的經濟墜入斷崖,面臨崩潰。2022年1月底截稿之時,塔利班重新當家的五個月以來,尚無任何國家承認這個新政權。原阿富汗政府近1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被西方國家凍結。雪上加霜的是,阿富汗長年仰賴外國援助,外援占GPD近43%,但目前部分國家已切斷援助。阿富汗的人道主義危機,岌岌可危。

雖然塔利班政權承諾會尊重人權及女性群益,切斷與恐怖組織的關係,組建包容性的政府,善待少數民族,不會再循過去的統治老路,但百姓和國際對於他們是否能說到做到,卻抱持觀望態度,這也是國際外援暫停挹入的原因之一。

1994

懷抱理想

蘇聯撤軍後,阿富汗內戰四起,塔利班組織(Taliban)興起,試圖解決國家內戰、貪腐問題,使阿富汗成為伊斯蘭理想國。

1998

收復領土

統一阿富汗近9成領土。過程中人民寄予厚望及歡迎,希望塔利班能終結內戰帶來和平。塔利班嚴格推行伊斯蘭教法,禁止影音,規定男子蓄髮、女穿罩袍,不許女孩上學等作法卻漸遭詬病。

2001

惹動聯軍

911事件後,美國指稱賓拉登為恐攻主謀,並向庇護賓拉登的塔利班宣戰,推翻塔利班,組建新政府,駐軍阿富汗。 (賓拉登曾參與阿富汗抗蘇戰爭,並援助塔利班軍備,與之友好)

2014

軍事行動告終

北約大軍結束阿富汗軍事行動,將維安責任移交給阿富汗軍隊,僅留一萬多民士兵培訓阿富汗軍隊。塔利班開始重振旗鼓,多地發生衝突戰爭。

2020

達成撤軍協議

美國與塔利班達成協議,在14個月內完成撤軍,條件是不得攻擊美軍、不得允許蓋達組織在阿富汗活動。

2021

美軍回家

4月,美軍宣布9月11日前全部撤離阿富汗。8月16日,塔利班僅用一個多月時間擊潰阿富汗政府,取得國家控制權。

我們不撤退

美國撤軍時,許多外企,甚至阿富汗的百姓都想拼命地逃出這個國家,基督宣教士也被迫離境,但我們卻聽到有一群人選擇不撤退,他們鼓起勇氣與塔利班組織多方斡旋,以人道救援者的身分繼續留在阿富汗服事這是「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簡稱展望會)的同工們,正在譜寫的故事。他們在阿富汗耕耘廿年,深知阿富汗此刻對人道援助的需要更甚以往。塔利班允許他們重啟部分援助計畫,並讓女員工得以繼續工作。

為此,我們也特別邀請展望會,向《宣教日引》讀者們,分享阿富汗正面臨的迫切需要:

飢餓危機:

阿富汗人們喪失生計,有限的儲蓄已消耗殆盡,糧食嚴重短缺。有770萬人口正處於IPC3「危機級」的糧食短缺狀態。目前有110萬人居住在展望會的事工區域,其中約有66.4萬名兒童及其家人正處於IPC4「緊急級」狀態中。5歲以下兒童,有一半(約320萬)嚴重營養不良。

乾旱致使家庭和生產用水缺乏、飢餓和疾病流行。根據我們在巴德吉斯和赫拉特進行的乾旱水衛生評估(2021年5月),大多數地區都面臨嚴重的飲用水短缺。僅巴德吉斯就有142個村莊,超過5.5萬個家庭用水緊張,也因此面臨流離失所的風險。

2021年10月7日世界糧食計畫署形勢報告指出,阿富汗糧食問題急劇惡化城市住民飽受糧食短缺之苦,只有5%的家庭獲得了充足的食物。

婦女孩童權益:

許多家庭為謀求生存,起先不吃飯或出售資產和財產,但迅速惡化的狀況,迫使一些家庭後來採取極端的應對策略。展望會團隊觀察到或收到有關家庭為未來的婚姻提供女兒以換取嫁妝的報告。父母賣孩子在阿富汗並不罕見,女孩被賣或早婚以解決爭端、償還債務或降低家庭成本。然而,阿富汗的貧困與衝突,則促使許多女孩越來越早被訴諸此類交易。

婦女和女童的行動自由受到威脅,保護他們免受暴力和迫害仍然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屬於少數族裔和宗教少數群體的婦女和女孩。

救援挑戰:

政治局勢帶來了救援執行面的額外挑戰,包括金流的阻礙、訊息的混亂,及缺少釐清,例如:女性同工參與人道回應的安全等。

在2019~2020年,聯合國核實的6,131起嚴重違規事件中,近一半歸因於塔利班,包括對學校、醫院和受保護人員的襲擊。

儘管面臨挑戰,我們還是決定留在阿富汗。展望會能夠留下來並進行拯救計畫,主要是因為國際人道主義的團體之間(包含聯合國)強而有力的居中協調,以及我們計畫開展的省分當局,發放給我們許可證。

現今,如何將援助資金投入阿富汗是一項很大的挑戰。由於美國、澳大利亞和德國這些國家,因為擔心這筆錢不會得到妥善的運用,不得不中止將資金投入阿富汗。但這麼做,卻使得當地的一些援助工作,例如教育、健康和營養服務,以及提供乾淨水資源的計畫,都出現了延誤。

阿富汗世界展望會自2001年以來,一直在該國運作各項計畫。即便這個國家的環境深具挑戰,但是阿富汗兒童非常具有才華,充滿潛力,他們給我們帶來了希望,我們相信這個國家有朝一日必會繁榮昌盛。我們有三百多名工作人員是阿富汗國民,儘管面臨許多挑戰,他們仍致力於為自己的國家未來作出貢獻。我們的同工日以繼夜地工作,以確保人們獲得所需的緊急需要,例如食品、衛生服務,以及嬰兒和兒童的營養。

我們常常感謝媒體報導有關阿富汗的局勢,因為這的確是現今正發生嚴重人道主義危機的國家。透過這些出版物報導,我們希望世界各地能夠覺醒並團結起來,制止阿富汗兒童和人民繼續遭受極端的痛苦。

然而,我們現在需要媒體協助報導的是,這個國家若沒有長遠的發展與投資,便仍舊需要繼續依賴緊急援助。雖然拯救生命的計畫,在急難時十分有幫助,但它們無法為未來一些有意義的發展計畫提供願景,例如永久性學校、安全住宅、就業機會、永續生計措施,以及健康飲食供應鏈。

每一個阿富汗人民,都夢想著生活在一個和平、繁榮和自給自足的國家。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參與,使這些夢想得以實現,讓阿富汗兒童、家庭和社區能夠有尊嚴地生活著。該國需要的是實地提供的資金認捐。除了緊急救助的措施之外,盼望政府捐助者仍須繼續投資於阿富汗的未來。

看哪,
我要使這城得以痊愈安舒,城中的人得醫治,
又將豐盛的平安和誠實顯明與他們。
這城要在地上萬國人面前
使我得頌讚,得榮耀,
名為可喜可樂之城。(耶33:6、33:9)

宣教日引的讀者們,接下來的日子,我們祈求阿富汗的未得福音的群體得救,也為動盪數十年的阿富汗呼求神的憐憫,求神重建她的根基;並祝福保守宣教士、人道救援工作者,願他們的行動,帶來神的恢復與醫治的愛!

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巴基斯坦

Pakistan

族群衝突現場

7月13-31 專題文 Joan 

一位劍橋學生的異想天開

那是一個很冷的冬夜。在英國萊斯特亨伯斯通路三號的一間房子裡,剛搬來的劍橋法學院學生喬杜里.拉赫瑪特.阿里(Choudhry Rahmat Ali,1897-1951)寫下了「Pakistan」一詞。這是他心中深藏多年的瘋狂理想:「P代表旁遮普(Punjab)、A代表阿富汗尼亞(Afhhania,今巴基斯坦西北地區,也就是開伯爾普什圖省一帶)、K代表喀什米爾(Kashmir)、S代表信德(Sindh),而Tan則代表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

隔年,阿里的著作註1問世,清楚闡述「Pakistan」是以南亞穆斯林居住地的字母組成,象徵著「精神上的純潔」。他說:「我們應該努力開拓屬於自己的家園,因為穆斯林的政治、宗教、文化和經濟利益與印度教徒有根本上的不同。」阿里進而呼籲大家要脫離印度,建立一個印度穆斯林聯邦國家。

1940年,該書成功激勵數百萬穆斯林及其領袖。一位劍橋學生的異想天開,為巴基斯坦的建國大業鋪路。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獨立。

離心力始終大於向心力

然而,獨立後的巴基斯坦並沒有建立起穩固的國家認同。雖然人民同樣信奉伊斯蘭教,但畢竟過去說不同的語言、擁有不同的文化,所以內部不同族群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張力。政府將烏爾都語定為國家語言,首先造成東巴基斯坦在1971年獨立為孟加拉國;一體計畫(One Unit Scheme)註2也引起西巴基斯坦各族群與政府更為緊張的對立局勢。

今日,巴基斯坦的主要族群是身處國家權力核心的旁遮普族,占總人口的63%。普什圖族(16%)、信德族(13%)、俾路支族(4%),和來自印度的穆斯林移民(又稱穆哈吉爾,Muhajir)等少數族群,則各據一方,擁有各自的身分認同,對國家的離心力始終大於向心力。

信德族:送走印度教徒,又來穆哈吉爾

自古以來,信德人居住在印度與巴基斯坦沿海一帶。因地處印度教與伊斯蘭文化圈之邊陲,所以信德人大部分是穆斯林,但也有一部分是印度教徒。1947年,隨著印巴分治,信德省印度教徒遷往印度定居,持續百年的印穆矛盾終於畫下句點。本以為從此信德穆斯林能齊心共建美好未來,未料,信德省喀拉蚩(Karachi) 註3接納許多從印度逃離的穆斯林,即穆哈吉爾。這些移民改變了喀拉蚩的人口結構,讓它不再是信德人的城市。

識字率高的穆哈吉爾,迅速掌握地方經濟利益和政治權力,加上國家政策偏重發展喀拉蚩的經濟,忽略了多數居住在鄉村地區的信德人,使得他們的生活越來越貧窮。

土地和經濟資源分配不公、城鄉發展差距大、信德語不受重視、一體計畫撤除參政機會等等,信德族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日漸明顯,民族意識至今仍未消停。

俾路支族:彼此提防,互不信任

俾路支人的生活區域主要分布在阿富汗、伊朗和巴基斯坦三國交界處,長期以來由地方掌權。即使到了英殖時期,英國也沒有直接施行統治,而是通過薩達爾註4保持對該地的控制。英國向薩達爾支付酬金,薩達爾則維護英國利益。故此,當時延燒火熱的「南亞穆斯林共同體」概念,並沒有改變俾路支人的政治立場,他們依然忠於建立以喀拉特汗國為中心的「大俾路支斯坦國」。

二十世紀中葉,巴基斯坦建國運動白熱化。喀拉特汗國領導者艾哈邁德可汗(Mir ahmad yar khan,1902-1979),與建國運動領導者穆罕默德.阿里.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1876-1948)的政治訴求始終無法調和。1948年,真納失去談判耐心,率兵大舉壓境,成功將俾路支納入巴基斯坦。這次的衝突,定調俾路支人對巴基斯坦聯邦政府的印象征服、殘暴、壓迫與併吞者。

如今,儘管政府積極發展俾路支省,期盼降低文盲率和貧困人口數,但看在俾路支人的眼裡,卻是「虛偽的表面文章」社會經濟改革的真正獲利者是政府官員和旁遮普族,俾路支省只不過是原料供應者。再加上近年來阿富汗、印度、美國、中國等國際勢力的介入,更是為雙方關係蒙上陰影。政府與俾路支人之間的隔閡仍在,彼此提防,互不信任,離和解還相當遙遠。

普什圖族:當前最棘手的族群衝突

在巴基斯坦,每個普什圖人都會很自豪地說:「我們普什圖人擁有五千年的民族歷史、兩千年的印度文明、一千四百年的伊斯蘭教,還有當了五十年的巴基斯坦人。」從言詞間,你不難感受到普什圖人對族群有著強烈的認同感。

1947年,普什圖地區(今開伯爾普什圖省)劃入巴基斯坦的管轄範圍內,但仍沿用英國殖民時期的政策:賦予部落地區地方自治權。巴基斯坦600多條法律中,僅44條適用於部落地區,可謂「國中之國」。除此之外,開伯爾普什圖省的失業率位居全國之冠,族群識字率僅高於俾路支省。當地的工業與交通基礎條件極差,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讓普什圖人無法融入巴基斯坦主流社會,同時也憂心自己的未來遭旁遮普人控制。

九一一事件後,許多阿富汗普什圖武裝分子來到開伯爾普什圖省尋求庇護註5,並在部落地區建立訓練基地和招募中心,定期運輸資金、武器、彈藥等軍用物資到阿富汗。自2004年開始,巴基斯坦聯邦政府便默許美國透過無人機空襲部落地區,掃蕩塔利班殘餘勢力,引起普什圖人的抗議。外部勢力的介入,強化普什圖民族主義的想像,使衝突問題更加錯綜複雜。

邀請你,藉著禱告走訪巴基斯坦

按照伊斯蘭烏瑪的概念,所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不分國家、地域、種族、語言和文化傳統,都屬於一個民族。在這樣的架構底下,基督徒被視為低等公民,迫害事件層出不窮,而最嚴重的莫過於十九世紀從印度教歸信的達利特基督徒。(詳見本期7月29日「基督徒的真實境遇」)

巴基斯坦是令人窒息的,多元族群所引發的衝突與仇恨是令人無奈的。但同時心裡不禁想問:「這些複雜又難解的問題根源是什麼?那答案又是什麼呢?」

羅馬書告訴我們,罪是從一個人入了世界,死也從罪臨到萬人。然而,恩典藉著義作王,叫人因主耶穌基督得永生。這個月,宣教日引邀請所有讀者一起藉著禱告,參與此地人們的生活,並熱切期盼在一切黑暗敗壞之中,基督之光穿透其間,帶來醫治和救贖。

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阿富汗

每個男人都有一把刀

東南帕夏伊人
Southeast Pashayi

017月

東南帕夏伊人擁有獨特的方言,其他帕夏伊人也聽不懂。原本住在平原的他們,在普什圖人到來後,便往高聳的興都庫什山區遷徙,定居在靠近水源的河谷中。帕夏伊有一句古老諺語:「即使在山上,依然有路。」
他們在低海拔地區種稻、畜牧和種植小麥;種玉米的農民則生活在高海拔地區。村委會由一些大家庭所推派的代表共治,他們掌握影響整個部落的權力。
帕夏伊人最看重男子氣概和榮譽,他們心目中的真男人是:有傲骨的戰士、忠於家庭、能夠令敵人懼怕,必要時隨時準備對付世仇。每個帕夏伊男人身上都有一把刀或一把槍。
他們於十六世紀末接受了伊斯蘭教,成為遜尼派穆斯林,並認為跟隨基督會導致他們與社群疏遠,分化部落的團結。

代禱文

天父,剛毅的東南帕夏伊人以山谷的天險,和不輕易敞開的心扉,阻絕外人的到來,但我們求祢預備願意接待宣教士的平安之子,透過平安之子的家庭,幫助宣教士順利走進東南帕夏伊人的生活,活出基督生命的見證,贏得東南帕夏伊人的信賴,開展有果效的福音事工。「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我們求祢鬆軟東南帕夏伊人封閉的心,挪去反對基督福音的定見;當基督透過各樣方式向他們叩門時,願他們被救主慈愛的聲音吸引,願意打開心門與耶穌一同坐席。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富汗

浪跡世界的吉普賽人

羅姆人
Romani People

027月

扎赫拉(Zahra)靜靜坐在樹蔭下,用一雙神祕漆黑的大眼睛,打量往來的路人。她的小攤子上擺著各種銀器飾物、手工雜貨。她說自己會讀心術,也會為人占卜。
她最難忘童年時期,一家人經常乘坐大篷車到各個城市「旅行」。父親有一隻會表演雜耍的小猴子。羅姆人從小就在街頭磨練出各種謀生技藝,靈活地適應社會的變化,不論男女都有掙錢的能力。
雖然人們對這些流浪者充滿戒心或輕視,但其實羅姆人除了崇尚心靈自由,也很重視純潔。現在許多羅姆人開始定居,新的一代已經沒有流浪的靈魂或游牧的經歷,也避諱提及羅姆人的血統。
他們起源於印度北部,名字源自印度語的「Dom」,意思是「以歌唱跳舞為生的人」,也有人叫他們吉普賽人。
來到阿富汗的羅姆人,入境隨俗成了穆斯林。他們會講兩種語言:羅姆語和阿富汗波斯語。但由於受到歧視和文化差異,少有羅姆人擁有阿富汗公民身分。他們需要「織帳篷者」、醫療人員和掃盲老師的幫助。

代禱文

天父,這些不受歡迎、不被信任、也沒有公民身分的羅姆人,雖然已習慣了堅強獨立,但他們的心中都有被愛、被接納的渴望,求祢使他們早早知道祢的慈愛,被祢生命的活水滿足。我們祈求旅居各城的羅姆人,遇見向他們伸出雙手的基督群體,帶領他們在神的愛與神的子民中,找到生命的歸屬感。願祢祝福阿富汗的基督肢體有屬天的智慧與愛心,以神的眼光看待羅姆人的獨特,建造羅姆門徒,向阿富汗各個族群展現神接納的寬闊之愛,以及肢體和睦同居的美好。求神興起福音工人,向羅姆人展開母語的個人佈道,或製作廣播節目,為識字有限的他們指出救恩的道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富汗

回家是個危險的選擇

南普什圖人
Southern Pashtun

037月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普什圖人,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部落社會。普什圖人是阿富汗兩百五十多年來的傳統統治者。
阿富汗先後經歷國王被推翻、蘇聯入侵、美軍出征塔利班,戰爭不斷。許多普什圖平民逃到伊朗和巴基斯坦邊境的難民營,待局勢穩定後才返回阿富汗。由於貧困問題與戰火頻仍,驅使一些普什圖人想儘辦法逃到伊朗或歐洲國家。
由於伊朗本國也有普什圖人,所以對普什圖人接納度較高,不少阿富汗的普什圖年輕男子會在德黑蘭打工,寄錢回家鄉。可惜因為語言的隔閡,致使伊朗基督徒少與他們有交集。
自1818年開始,基督宣教士便試圖接觸普什圖人。來到印度宣教的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與北印度的普什圖商人有互動,進而將部分舊約翻譯成普什圖語。儘管漫長歲月中有基督徒透過興學、醫療、文學等方式向普什圖人見證基督,可惜仍無法在普什圖內部催生出本土的福音運動,仍需基督徒鍥而不捨的禱告,以及更多的工人差派!

代禱文

天父,感謝祢鍥而不捨的愛,一直差遣工人向普什圖人叩門。願漂流異鄉的普什圖人,如同雅各看見神向他們顯現,又如同路得遇見恩待他們的神兒女,向他們展現神豐盛的慈愛,使他們的心謙和柔軟,不再拒絕基督。求祢開普什圖人的眼睛,得以看見基督全備的救恩及真理教訓,比傳統伊斯蘭信仰及從小被視為圭臬的普什圖法則,更美更善。願他們渴慕真道與靈糧,被神的話語滋潤、建造,屬靈生命長大成熟。我們也祈求伊朗境的許多地下教會,能跨越文化及語言隔閡,關懷阿富汗普什圖移工。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富汗

讓蘇聯重重地跌跤

北普什圖人
Northern Pashtun

047月

「成立塔利班組織的成員是北普什圖人,但塔利班不等同於北普什圖人!塔利班的作為其實違背了古蘭經,我們並不認同他們的做法!」年輕的北普什圖人曼蘇兒(Mansoor)一再澄清這個觀點,試圖讓朋友們不要誤解所有普什圖人都是塔利班。
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原以為能閃電攻占此地,沒想到這一仗打了十年。阿富汗的民兵組織異常彪悍,靠著崎嶇山地的游擊戰,打得蘇軍灰頭土臉地撤回老家。當那些出征將士被一口口棺材送回家鄉時,社會氛圍低迷;戰爭也拖垮了經濟,加速了蘇聯瓦解、冷戰時代結束。
在這場蘇阿戰爭中,游擊民兵從美國中情局、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沙特(沙烏地阿拉伯)取得軍火。蘇聯撤退後,阿富汗頓時群龍無首,陷入軍閥混戰。一些北普什圖聖戰者成立了塔利班組織(Taliban),試圖恢復國家的統一及和平,給人民帶來終結戰火的盼望,甚至一度收復了九成國土。但塔利班嚴厲的教法統治,帶來兩極化的評價;有些阿富汗人因塔利班的緣故,而害怕普什圖人。

代禱文

天父,許多北普什圖人因著敵對西方,而排斥基督教,認為家人歸主是大逆不道的事。這樣的氛圍影響了人們對福音的接受度。「聽見的人說:『這樣誰能得救呢?』耶穌說:『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卻能。』」是的!祢要在人看為不可能的地方行奇事,我們祈求即便是這樣的環境,祢依然能用各種方式得著忠心的門徒,在艱難中活出基督的樣式,為祢做見證;我們也祈禱阿富汗這個敵對祢的國家、壓迫基督教的領袖,將被福音轉化,社會對基督信仰能抱持開放友善的態度。我們也求祢興起更多非西方的宣教士,成為神與普什圖人之間的橋梁。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富汗

誰能為主預備道路

哈扎拉人
Hazara

057月

哈札拉人的長相,與周邊民族很不一樣,是一張亞洲人的面孔。他們可能是成吉思汗及其後人西征時,蒙古駐軍的後代;哈札拉語大量受到蒙古語及突厥語的影響。另有一說則將時間推得更早: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提到當地有一人種,形貌與中土人相似,被後人懷疑是哈札拉人的祖先。
哈札拉人的什葉派身分,也跟周邊的遜尼派穆斯林不一樣,導致他們際遇悲慘。自十八世紀開始,普什圖統治者壓迫哈札拉族,哈札拉人數次起義都被鎮壓,紛紛逃躲到中部山區(現今的哈扎拉賈特)。
近代,他們常遭塔利班組織迫害。九一一事件後,美國以出征塔利班為由,出兵阿富汗期間,哈札拉人的權益雖有抬升,但在2021年塔利班重掌政權後,哈扎拉人的未來再度充滿未知。
走向哈札拉人的道路,十分崎嶇,有誰願意去呢?他們藏身於山區,冬季天候惡劣,甚至某些地區長達半年被大雪覆蓋,加之政府對宣教士抱持敵意,我們實在需要切切地呼求神,為哈札拉人打通一條福音的路!

代禱文

天父,哈札拉人所受的苦難祢都紀念,求主憐憫他們對生活與未來沒有平安,使他們可以在這個福音封閉的地方,仍有遇見神的機會,經歷耶穌基督所賜的平安,不是任何人事物、宗教、掌權者能給予的平安。祝福被祢救贖的哈札拉基督徒們,即便遭遇狂風暴雨,仍能向這世界的人們活出有主同在、出人意外的平靜安穩,吸引人來認識賜下真平安的主!我們為阿富汗的新政府、新政策禱告,願統治者能善待境各族群,促進和平與種族平等。也禱告基督徒能透過醫療團隊、教育、營商等方式,走進哈扎拉群體,為基督多得靈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富汗

等候第十二任伊瑪目降臨

阿弗沙里人
Afshari

067月

或許你對阿弗沙里人很陌生,但喜愛東方地毯的古董行家,卻會收藏他們手工編織的阿弗沙里羊毛毯。它是由濃郁華貴的靛藍色、紅玉髓、赭石色,交織出繁複的幾何圖案;毯子尺幅通常不大,便於游牧帳篷的使用和攜帶。
阿弗沙里人主要分布在伊朗、土耳其及亞塞拜疆,但阿富汗境內也有一萬五千人,他們在鄰近喀布爾(Kabul)的偏僻之地務農、放牧和織地毯。
多數阿弗沙里人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中,較主流及溫和的「十二伊瑪目派」(Twelver Shia)。什葉派與遜尼派不同,強調血統繼承,只相信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Ali)及其直系後裔,才是先知的繼承人,有資格領導穆斯林。但這個主張,在第十一任伊瑪目遭毒殺、其5歲嗣子又失蹤後,陷入空前危機。於是,「十二伊瑪目派」出現了!他們聲稱有第十二任伊瑪目,但被安拉暫時隱蔽;他不死、隱遁中,末世時會與爾撒(Isa,古蘭經中耶穌的阿拉伯語稱呼)重現於世,終結苦難,帶來伊斯蘭教統治的新世界。
十二伊瑪目學說,彷彿是解救什葉派危機的產物;第十二任伊瑪目,便成為許多什葉派信徒所等候的「救世主」。

註:伊瑪目是伊斯蘭教的領袖。

代禱文

天父,阿弗沙里人根本沒有機會知道,他們所呼喊的爾撒,不只是先知,也是神的獨生愛子,是為眾人捨命贖罪的真正救主。求祢打破伊斯蘭虛妄的教導,我們祈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榮耀的父,將那賜人智慧和啟示的靈賞給阿弗沙里人,揭去蒙蔽他們的帕子,使他們真知道主。並且照明他們心中的眼睛,知道祢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何等豐盛的榮耀!願祢差派福音使者,引領阿弗沙里人認出耶穌基督就是唯一的真理、道路和生命。祝福阿弗沙里人悔改、領受救恩,將這大好的消息,告訴其他十二伊瑪目派的平安之子,在神的保守中多結果子、多得靈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富汗

你還在聽收音機嗎?

達爾瓦茲人
Darwazi

077月

阿富汗東北部的巴達赫尚省(Badakhshani),在靠近塔吉克斯坦的邊境山谷,有達爾瓦茲人居住的城鎮。他們的聚落緊鄰清澈河流,放眼望去遠山連綿。狹長的谷中有肥沃的土壤,供人耕種、游牧。冬季白雪覆蓋崎嶇的山脈,待春夏雪水消融,草木發旺,就成為牲畜最好的草場。在這片天地中,有太多山民獨享的祕境。
達爾瓦茲年輕人所就讀的學校皆使用阿富汗貿易語言——達里語(Dari)授課,成年男人們在交易時也說達里語,但年長者只會講達爾瓦茲語。達爾瓦茲人與世隔絕,僅有收音機是連接外界的觸角。由於難產問題,婦女和嬰兒的死亡率很高,因此此地很需要醫療援助和藥品。
達爾瓦茲人信奉遜尼派伊斯蘭教,即便他們背誦古蘭經,卻不理解所讀的內容。基督教被他們視為可恥和不可接受的宗教。

代禱文

天父,與世隔絕的達爾瓦茲人就連些許的福音資源都難以取得,這裡也因塔利班的壓迫,致使宣教士不易進入,但父啊,祢曾在紅海中為以色列分開道路,祢凡事都能做!我們祈求祢賜下達里語的福音文學作品、詩歌音樂、廣播節目,使他們能接觸到福音好消息。我們也禱告能有專業的基督徒醫生、醫療團隊,如同當年的馬偕、蘭大衛奉獻自己,飄洋過海來到異國,藉由醫療或興學來播下福音的種子。耶穌曾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求祢興起願意委身在達爾瓦茲人當中的福音使者,使得這個群體不再被稱為福音未及之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富汗

永遠的陌生人

穆薩里人
Mussali

087月

拉格曼省的山谷中,殷勤的穆薩里人為地主打工,在晚春收穫季節,幫忙打榖、揚米去糠,以及進行清潔工作。仲夏至夏末,他們在人口稠密的喀布爾找工作,以換取糧食和農產品。
南亞的穆薩里人,原本是印度教徒,後來被迫改信伊斯蘭教,以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印度的拉賈斯坦邦為多,阿富汗也有三千多名。但不管身處哪個國家,他們都地位低微,受人輕視。這種歧視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據民族學的研究,穆薩里人是阿富汗不受人喜愛的十個遊走社群之一(統稱為Jat,是貶義詞)。人類學家阿帕爾納‧拉奧(Aparna Rao)歸類Jat的幾項基本特徵:(1)被視為有印度血統的外來者;(2)可能與屍體、放血、賣淫等不受歡迎或被視為汙穢的職業有關;(3)小而黑的身形外貌證明其印度血統,而非阿富汗血統。
當人們有不得體的言行或穿著時,通常會被罵與「Jat」無異。在阿富汗,沒有人想被貼上這個標籤。
雖然阿富汗的穆薩里人已不過遊走生活,也成為遜尼派穆斯林,並在阿富汗生活已久,但他們的印度血統似乎仍是無法被接納的原罪。

代禱文

天父,願微小的穆薩里人知道天父對他們的愛,以及救恩的計畫後,如同浪子在惡劣景況中醒悟過來,就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便回轉投靠在祢翅膀的蔭下。他們必因祢殿裡的肥甘得以飽足,祢也必叫他們喝祢樂河的水。主啊,打發忠心的門徒,立志為神尋回穆薩里失羊,特別是透過專業技能、慈惠工作來扶助穆薩里人,好讓排斥基督宣教士的阿富汗政府,允許他們進入阿富汗,並給予他們極大的自由及保護。祝福這些住在穆薩里人中間的福音工人,願意效法基督道成肉身,將父的榮光彰顯出來。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富汗

改教?換湯不換藥

納里薩蒂‧努里斯坦人
Narisati Nuristanis

097月

努里斯坦群體居住在阿富汗東北部的紐里斯坦省(Nuristan),與其他本國民族相比,顯得十分獨特。他們原本是印度教徒、泛靈論者,所以居住地被稱為「卡菲爾斯坦」(Kafiristan),意思是「異教者的土地」。十九世紀,在阿富汗王公的刀鋒威脅下,他們改信伊斯蘭教,地名也被改為「紐里斯坦」,意為「光明之地」。努里斯坦群體雖被迫改換信仰身分,但依舊不改過去習俗,繼續崇拜神靈。
納里薩蒂人是努里斯坦人的一個分支。努里斯坦人多半是農民和牧民,住在偏遠和難以進入的地區,那些陡峭狹窄的道路,甚至連騾子都無法通行,只能靠步行。有些人受雇於外資企業以進行伐木或非法開採寶石,例如紅寶石、祖母綠、青金石和碧璽。
他們的生活環境缺乏基礎設施、長期不受中央保護。一位努里斯坦人說:「我們面臨不公義的處境,但希望努里斯坦的新一代,能夠使這裡成為遊客的天堂,而不是恐怖分子的避風港。」
努里斯坦地區以美景著稱,若能發展旅遊業,或許基督徒會有機會接觸到這群未得之民。

代禱文

天父,我們祈禱一直被中央忽視的納里薩蒂部落,能有基督徒團隊到來,幫助他們活化部落、培訓技能、改善醫療與教育品質;求神使這些幫助者在人眼前蒙恩,甚至得以動員地方政府開展納里薩蒂部落的基礎建設、改善不公橫行的法治漏洞。讓基督的使者們能為這地帶來神的祝福,不只帶來部落生活的進步,更帶出人心對福音柔軟的轉變。因著感受上主的愛、照顧和憐憫,甘心樂意地成為天國子民,並離棄過去信仰伊斯蘭教時,都還保有的泛靈崇拜及迷信,只忠心順服主的教導。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富汗

阿富汗的歐洲人?

奧爾穆里人
Ormuri

107月

奧爾穆里人屬於努里斯坦(Nuristani)群體,卻住在阿富汗東南部帕克蒂卡省(Paktika)的普什圖人當中。
在分工性很強的努里斯坦社會中,男人放牧,是家中的經濟重心,女人農作,用以自給自足。
努里斯坦人的起源成謎,他們有偏似歐洲人的容貌,常見金髮、紅髮、藍眼、碧瞳。亞歷山大曾記述他遠征庫納爾河地區時,被山地部落大敗,損失慘重,我們不知道是否有他的殘餘部下留在當地,但有趣的是,努里斯坦部落風行的運動競賽,與希臘運動高度相似,有標槍、鉛球,以及用拋光圓石進行鐵餅競賽。
努里斯坦人是歷史上的傳奇戰士,被形容為魅力四射、體格健壯、可靠、忠誠、有創造力的人,並善於用木雕工藝雕刻萬靈。這些作品在塔利班組織首度掌權期間,被大量摧毀。
努里斯坦人住在邊陲地帶,被中央政府忽視,包括奧爾穆里人在內,都是外人不易接觸的群體。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阿富汗全境的和平,以及能建立一個有能力和公義的國家政府禱告。願祢使族群間的衝突、戰爭、暴力,不再侵蝕這個國家,不再製造仇恨、對立與混亂。願祢使政府能有效地治理、建設每個地方省分,包括邊陲的奧爾穆里人土地,好讓境  可以安全開放,福音事工得以深耕發展。求神在奧爾穆里部落中動工,為他們預備宣教工人,並使用有影響力的領袖、耆老成為屬神的平安之子,非但不禁止福音傳播,甚至還成為基督福音的傳遞者,帶領族人一起尋見真光!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富汗

需要終結文盲!

帕拉奇人
Parachi

117月

阿富汗有八千多名帕拉奇人,主要居住在喀布爾東北方的尼卜拉山谷(Nijrab),以及興都庫什山谷(Hindu Kush Valley)的五個村莊。
幾乎所有帕拉奇人都會說雙語:帕拉奇語及塔吉克波斯語(Tajiki Persian),但是他們的母語識字率不到1%,塔吉克波斯語的識字率則有5~15%。我們要特別為聖經翻譯工作來禱告,因為這個族群不只需要譯經,還必須伴隨村莊的識字教育,及有聲聖經的製作,帕拉奇人才能夠閱讀、學習神的話語。
由於帕拉奇村莊中沒有基督徒,除非有福音使者前去接觸他們,否則帕拉奇人不容易有聽聞福音的機會。帕拉奇社區是緊密相連的穆斯林社群,改變信仰是很罕見的事,他將承受家庭與公眾的壓力,因基督教在當地被視為分化社群的威脅。

代禱文

天父,求祢興起許多當地有學識、熱心、細心、有毅力的帕拉奇人,能參與聖經翻譯工作,幫助譯經員翻譯出最合適帕拉奇人的聖經譯本、推動聖經閱讀。並賜福教育事工能提升帕拉奇人的識字率,帶領學生認識神的話語。求祢感動喀布爾的基督信徒,熱切地為帕拉奇人禱告,願聖靈在人們的禱告中,推動阿富汗的基督信徒,火熱地投入接觸帕拉奇人的福音工作;也揀選有恩賜的基督徒,為帕拉奇人創作貼近他們文化背景的詩歌和福音戲劇。我們禱告帕奇拉村落領袖,不禁止人們來認識、跟隨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阿富汗

突厥人,波斯魂

基茲爾巴什人
Qizilbash

127月

基茲爾巴什這個詞,是死對頭奧斯曼土耳其人替他們所取的名字,意思是形容基茲爾巴什人帽子上高高的紅色頭飾。基茲爾巴什人主要由講突厥語、波斯語的亞塞拜然部族組成,但和多數伊斯蘭遜尼派的突厥人不同,基茲爾巴什人認為自己是什葉派;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信徒,卻認為基茲爾巴什人所實踐的教義是極端或異端。
歷史上的基茲爾巴什人勇猛善戰,是忠於薩法維王朝(Safavi,位於伊朗)的利劍,相當波斯化。現今在阿富汗的基茲爾巴什人,一部分是波斯知名國王納迪爾‧沙阿‧阿夫沙爾(Nadir Shah Afshar),在1738年印度戰役期間,駐留軍隊的後裔。到了阿富汗杜蘭尼王朝時,國王麾下十萬騎兵中,有大量的基茲爾巴什人。這個族群長期與政府關係密切,在公家單位擔任要職。
十九世紀的英國爵士,用「博學、富裕、有影響力、波斯化」來形容住在喀布爾的基茲爾巴什人。第一次英阿戰爭,基茲爾巴什人選擇與英國結盟,招致掌權的普什圖人的不滿,導致日後某段時期,他們被阿富汗王公列為國家敵人,遭到政府和遜尼派的迫害。
現今阿富汗的基茲爾巴什人約有30萬人,主要住在喀布爾、赫拉特、洛加爾、坎大哈、馬扎爾等地,從事貿易、工匠等行業。他們說的達里語(Dari,阿富汗波斯語)是官方語言之一,雖有聖經譯本,但基茲爾巴什還沒有向耶穌基督敞開心門。

代禱文

天父,求祢帶領基茲爾巴什人尋找到真正的敬拜對象、生命源頭。使他們無懼其他宗派的宗教熱忱,能投注在為他們的罪死在十字架的救主身上,深深體悟:「祂是愛我,為我捨己。」願基茲爾巴什人不再為地上君王而活,乃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主啊,開他們的眼睛,得以看見天上大君王的榮耀,明白永恆的價值,切慕屬神的國度。求祢興起願意不計代價,向基茲爾巴什人傳福音的工人,讓他們能清楚地向基茲爾巴什人闡述福音,並獲得這個群體熱切的回應,進一步有植堂運動、門徒運動產生。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俾路支人的故事地理篇

俾路支人
Baloch People

137月

俾路支斯坦(Balochistan)曾經是一塊水源充足的土地,俾路支人就在這一帶繁衍生息,種植莊稼,飼養牛羊。如今,這裡只見一片荒蕪,人們生活艱難。俾路支人離不開這裡,衹好過著半游牧的生活,隨季節和生態的變化,四處遷徙。
俾路支斯坦地處伊朗高原,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阿富汗南部的尼姆魯茲省、赫爾曼德省、坎大哈省,以及伊朗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長期以來,因為偏居山區,俾路支人一直保持著以部落為主的社會結構,獨特的歷史文化使得他們難以融入現代社會。近年,由於政策上的不公平對待,導致巴基斯坦聯邦政府與俾路支族之間衝突不斷。
除了地理環境的限制,俾路支人的部落文明有著濃厚的集體主義,傳福音給他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而言,俾路支人是遜尼派穆斯林。部分聖經已被翻譯成俾路支語,但目前並無完整的聖經譯本。

代禱文

天父,「我要一心稱謝耶和華;我要傳揚祢一切奇妙的作為。」願聖靈時常幫助我們去察覺,生命裡上帝的奇妙作為,從心底深處發出感恩的喜樂,並化為信仰實踐的動力。父神,今天我們一同來到祢面前,為俾路支人禱告。求祢不要忘記他們,差派更多福音使者來到他們身邊,賜給他們更多聽見福音的機會。同時,我們也求祢賜下聖靈給俾路支人,好讓他們真知道有一位神,因為深愛他們,以致於願意為他們的罪而死,親自牽起他們的手,回到天父的家中。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俾路支人的故事歷史篇

俾路支人
Baloch People

147月

近代以前,帝國或王朝是依據實力來劃定疆界,而俾路支人安居的地方恰巧位於人煙稀少的邊緣地帶,通常處在中央政權管轄的地界以外,一向保持著相對獨立的自治狀態。
18世紀的喀拉特汗國(Khanate of Kalat)是俾路支自治時代的頂峰,他們卻未能在西方殖民勢力的擴張之下倖免於難。19世紀以後,英國人強行改寫這片土地的命運,「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俾路支族群內部四分五裂,「歌德史密德線」(Goldsmid Line)和「杜蘭德線」(Durand Line)確立了巴基斯坦與伊朗、阿富汗的交界。從此,俾路支族群分屬三個國家。
如今在巴基斯坦,一半的俾路支人生活在鄉村,另一半則生活在城市。許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到陌生的城市打拼。老一輩的不願意從傳統走出來,部落生活才是他們人生的價值。識字率低、嬰兒死亡率高等社會問題盤根錯節地交纏在一起,俾路支人始終脫離不了被孤立的貧窮。
社會結構性的罪,讓福音寸步難行。讓我們一起定睛仰望神吧!唯有祂才能克服一切阻礙。
參考文獻:蘇欣、李福泉《俾路支問題》,2020,國際論壇

代禱文

天父,是祢讓我們看見,這個有罪的世界充滿著許多問題,而歸根究底,是人類起初不聽從祢,離開祢創造的樣子。今天,我們同心合意,齊來為俾路支人代求。願父神祢留住俾路支嬰孩的生命,並差派擁有醫療專業、教育背景的宣教士,帶著福音使命來到他們當中,施行公義和憐憫,給予物質上的幫助,也安慰靈性困苦的俾路支人,不要讓社會問題成為福音的攔阻。願聖靈主動施行救恩,使俾路支人敞開心門認識耶穌。禱告離開家鄉的俾路支年輕人能成為跟隨基督的先鋒,並把福音帶回自己的部落。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山,一直都在我的生活視線里

拉赫沙尼人
Rakhshani People

157月

據估計,全世界俾路支人總人口約為1,500萬人。截至2017年,俾路支人占巴基斯坦2.08億人口的4%。幾世紀以來,他們住在高聳崎嶇的伊朗高原上。如此艱困、充滿挑戰的環境,造就了他們如今勇猛強悍的堅韌性格。
俾路支族群延續著部落社會制度,人們嚴格遵守各樣傳統和行為準則,並依據血親關係被細分成130多個部落,其中馬里(Marri)、布格蒂(Bugti)和孟格爾(Mengal)是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境內較具影響力的部落,而拉赫沙尼則是較不起眼的一個,有時會被併入潤德部落(Rind)。
在部落社會裡,所有的財產和牲畜都是公有的,而每個人都被視為集體的一部分,需要對集體做出最大貢獻。人們會選出一位富有經驗及謀略的人擔任部落首領,稱為「薩達爾(Sadar)」,以確保其部落制度和規範皆能落實和執行。
根深蒂固的部落習俗,加上遜尼派伊斯蘭信仰的悠久歷史,使得拉赫沙尼人對福音非常抗拒。求主穿透這些屬靈障礙,溫柔地向他們的心說話。

參考文獻:陸水林譯,《俾路支斯坦薩達爾制度的歷史背景》,2005,南亞研究季刊

代禱文

天父,願聖靈突破橫在祢與拉赫沙尼人之間的重重阻礙,軟化他們剛硬的心,使他們的耳朵得聽福音。禱告福音種子落在拉赫沙尼之中,像落在肥沃的土壤上,收成百倍,結出許多果子。為將來歸信的拉赫沙尼基督徒禱告,願他們擁有從祢而來的堅忍心志,即使遭遇逼迫,仍然不放棄基督信仰,為祢作美好的見證。「祢是我的主,我的福氣唯獨從祢而來。」禱告耶穌基督成為拉赫沙尼部落的至寶,愿他們懷著感恩的心,將自己一生的主權獻給三一真神,並為榮耀祂而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我要在你的耳邊唱

潤德人
Rind People

167月

根據傳說,先知穆罕默德的叔叔阿米爾.哈姆扎(Ameer Hamza)是俾路支諸部落的遠古祖先。然而,名聲顯赫的祖上光環並未給俾路支人帶來富足繁榮的生活,他們依舊在貧困的泥濘中掙扎。
俾路支省一直都是國內經濟落後的省分之一,當地基礎建設不足,教育資源匱乏,長期的部落傳統導致人們與現代社會脫節。與此同時,聯邦政府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少數民族的公民權利,使得俾路支長久處在被邊緣化的窘境。
俾路支族的潤德部落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奎達縣,說南俾路支語,他們普遍被認為是穆斯林。平時,俾路支婦女喜歡哼唱搖籃曲給孩子聽,或是說上一段精彩動人的故事。而每一段故事裡,都有著偉大的戰爭勝利、先民義勇的事蹟,那是屬於他們的民族記憶。
目前,潤德俾路支族中并無基督徒。

代禱文

天父,求祢感動眾教會一同來關注巴基斯坦俾路支人的福音需要,動員更多屬祢的子民投入宣教使命。禱告神賜下合適的宣教工人來到潤德部落,謙卑地放下自己的文化,先當一個學習者,與他們接觸,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也願聖靈恩膏宣教工人,使他們知道如何以南俾路支語創作詩歌、戲劇和聖經故事,用最適合的口傳方式來向潤德部落傳福音。禱告潤德部落能覺察到,伊斯蘭教並不能帶給他們任何好處,在失望之餘,願意轉而歸向耶穌基督,讓造物主成為他們真正的財富、滿足的喜樂,以及人生的終極依靠。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沖突的背後藏了什么?

馬里人
Marri People

177月

走進俾路支斯坦東北部,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乾旱地區,寸草不生,黃土飛揚。馬里人生活在此地,他們被公認為史上最凶暴強悍的一支俾路支部落。而今,馬里人是俾路支解放軍註的中堅力量,民族主義勢力不可或缺的一環。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俾路支省民族主義勢力與巴基斯坦聯邦政府接連爆發多次大大小小的衝突。俾路支人效忠於自己的部落,聯邦政府始終無法在俾路支地區推展和落實政策,長年的無力感造成在政策上的消極表現,更是讓兩者之間的關係雪上加霜。
馬里部落信奉伊斯蘭教,口述傳統是他們習慣傳遞文化和見證歷史的方式。或許,宣教策略可從此著手。

註:俾路支解放軍大多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活動,常對巴基斯坦武裝部隊發動攻擊,被巴基斯坦、英國、歐盟、美國等認定為恐怖組織。

代禱文

天父,我們把馬里人交在祢的手上。馬里人長年住在乾旱地區,在社會上處於弱勢地位,使得他們為了生存下去,為了自我保護,變得凶暴又強悍。願祢讓他們在福音裡驚訝地發現,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赦免與饒恕是多麼的完全,天父對人類的恩典與供應又是多麼的豐富。「祢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祢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祢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願聖靈讓馬里人明白,自我價值不是建立在種族身分和部落傳統之上才能得享安穩,而是建立在上帝的手中。我們也禱告神賜下智慧給巴基斯坦政府,能化解與馬里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不同的人生,相同的信仰

達爾札達人
Darzada People

187月

達爾札達一詞的意思為「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他們是俾路支人最大的部落之一,最初居住在敘利亞和其他海灣國家,特別是阿拉伯半島。達爾札達曾經是一個富裕的部落社會,然而在文明化的推展之下,有些人過著一生勞碌的幫傭生活,另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則成為著名的歌手、詩人或政治家,如今主要集中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沿海地區馬克蘭(Makran)。
伊斯蘭遜尼派在達爾札達的文化裡極具影響力,背離該信仰之人,皆會遭到迫害。目前,並無宣教士在他們當中。

代禱文

天父,祈求祢賜下合適的基督跟隨者,為著福音的緣故,憑著從祢而來的智慧、慈愛、恩典和能力去接觸達爾札達人,贏得他們的尊重,並準確無誤地傳遞祢的真道。禱告神的話語穿透伊斯蘭遜尼派對達爾札達文化的影響力,大光照進他們的心中,推翻撒但對他們生命的轄制,明白何謂神的聖潔,也明白自己的汙穢不堪。願聖靈帶領達爾札達人來到祢面前,被耶穌基督的寶血洗淨,歡喜快樂地穿上稱義的袍子。禱告未來有一群達爾札達人堅定委身於上主,並向眾人說:「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20:7)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游牧人生

布拉灰人
Brahui People

197月

相傳在十七世紀,布拉灰可汗帶領各部落合力推翻印度教國王的政權,取得在喀拉特一帶的主導地位,直至十九世紀西方殖民勢力進入。
傳統上,布拉灰人四處旅行,沿途密切留意可供羊群大快朵頤一番的草場。入冬後,天寒地凍,萬物閉藏,布拉灰人會待在平原地區,直等到二、三月羔羊出生後,他們才回到山上繼續放牧。
今天的布拉灰族,是由29個部落所組成。他們住在俾路支省的喀拉特縣。過去幾年,不少布拉灰人選擇不再過著游牧的生活,他們定居了下來,形成一個又一個的村莊,並依靠地下水來灌溉大量的經濟作物。
部分的布拉灰人仍然在嚴酷的地理環境中逐水草而居,因此很難與他們保持聯繫,因此宣教工人需要去適應布拉灰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另外,他們普遍不識字,與福音相關的視聽資源可能會是主要的宣教策略。

代禱文

天父,「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高山、海洋、太陽、星宿……我每每站在大自然面前,心中總是無比激動。這個世界絕對不是原子偶然的排列組合而成,乃是出自造物主那一雙奇妙的巧手。今天,我要為布拉灰人代求。願祢的靈帶領布拉灰人察覺,大自然如此偉大的藝術,是出自祢這一位藝術家的雙手。祈求祢差派福音使者來到他們身邊,讓布拉灰人有系統地認識上帝的真理、智慧、榮耀、聖潔和美善,並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布拉灰人生命的主宰,忠心跟隨這位終極好牧人。禱告布拉灰人成為敬畏神的一族。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俾路支省

蒙恩,而去祝福

賈拉萬人
Jhalawan People

207月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初次為人父母的喜悅之情?
賈拉萬人會向空中開槍、頌讚安拉和贈送禮物來慶祝兒子的誕生,以此表達他們難以言喻的快樂。
賈拉萬是布拉灰的一支部落,說布拉灰語,主要生活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有少數人則居住在阿富汗。大部分的賈拉萬人一生沒受過教育,無法理解伊斯蘭複雜的教義,所以必須依靠毛拉和伊瑪目教導他們有關《古蘭經》的知識。
不識字是福音事工的一項重大阻礙,我們必須想辦法以其他方式來傳講福音。另外,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還能為賈拉萬人做什麼呢?
我們可以在教育、醫療保健以及改善基礎建設等方面,幫助他們提高生活水準。當基督徒先以行善出發,言行一致地活出屬天之愛時,也會帶來福音的拓展。不僅如此,有聲版聖經和口傳方式的信仰教導,將會是向這個文盲群體初步傳福音的首要策略。

代禱文

天父,祈求祢動員巴基斯坦的基督徒,讓他們有能力且主動擔負起傳福音的使命,接受裝備之後,願意住進賈拉萬部落,與他們建立合宜且美好的人際關係。願聖靈感動眾教會,一同來關心賈拉萬人在物質上和靈性方面的需要,藉此使他們感受到,上帝對於窮人和弱勢群體有著一份深切的愛。願賈拉萬人聽見福音後,敞開自己的心,讓我們慈愛又憐憫的耶穌基督住進他們的心裡,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不信之罪,同時體會到神白白地施予恩典,以致心被恩感,願意一生跟隨祂。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現代社會裡的隱世絕活

巴戴人
Badhai People

217月

巴戴一詞來自於梵文vardhna,意思是「切割」。根據印度教的傳說,鐵匠洛哈爾人(Lohar)和木匠巴戴人是維什瓦卡瑪(Vishwakarma,又稱毘首羯磨,工匠之神)的後裔。
木雕工藝一向是巴戴人的拿手絕活,從實用性強的木製農具,到精雕細琢的立柱、門板、天花板等房屋結構裝飾,處處可見巴戴人獨有的木雕真功夫。然而,在社會的快速變遷之下,木雕工藝需求量下降,一些巴戴人轉而成為自耕農,試圖多賺一點兒錢來養家糊口。儘管如此,他們的生活依舊捉襟見肘,多數的巴戴人無力負擔教育費用,因此族群的識字率極低。另外,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他們更是被時代遠遠拋在後頭,那裡的現代醫療資源極度匱乏。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絕大部分的巴戴人是穆斯林,也有不少的印度教徒。或許,他們會喜歡那位木匠先知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不過在巴戴族群的文化中,「改教」就相當於拋棄原有的家庭和群體,這是宣教事工需要跨越的障礙之一。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著巴戴人禱告。因著時代的快速變遷、科技與文化的日新月異,他們所擅長的、美麗細膩的木雕工藝已無法提供他們足夠的收入,以致他們活在各種的缺乏之中──無法識字、沒有教育機會和缺乏醫療資源。當他們面對這個充滿改變與競爭的世界時,求祢憐憫、安慰他們的心,讓他們認識那位與我們一同經歷窮乏與苦難的耶穌,使他們知道自己是被神所愛的。也求神帶領巴戴人能以家庭為單位歸向主,讓巴戴人不因著害怕背叛家庭而無法跟隨耶穌。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棉花承載了一代人的生活記憶

巴赫納穆斯林
Muslim Bahna People

227月

你可曾注意過身上穿的衣服,是什麼材質嗎?
距今五千年前,在印度次大陸,人們第一次發現可以使用棉花紡線。時至今日,棉花跨越了千年的歷史長河,舉凡帽子、衣服、褲、襪,到盥洗用的毛巾、床寢用品等等,棉花成為家家戶戶的生活必需品。而巴赫納人對於棉花,是再熟悉不過了。
巴赫納一詞來自於梵文behn,意思為「種子」。過去,棉花加工是巴赫納人討生活的方式,他們把一朵朵剛摘下的棉花去除棉籽,再勾成一條條棉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然而在十八世紀,英國點燃了工業革命,隨即擴展至全球,以機械代替人力,棉紡織品走向工廠化。巴赫納人被迫放下長年賴以維生的棉花,轉而投入農業、製造業、貿易等領域。
最初,巴赫納人是印度教徒。德里蘇丹國(Delhi Sultanate 時期,一些巴赫納人改信伊斯蘭教,並於1947年離開印度,移居到巴基斯坦信德省。在這裡,只有男孩能夠上學,大多數女孩並無受教育的機會。
眾所周知,伊斯蘭教對基督徒是充滿敵意的。我們該如何分享福音給巴赫納穆斯林呢?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著巴赫納穆斯林來禱告。求祢興起忠心的基督徒教師來到他們當中,透過教育,與生活中的美好見證,成為巴赫納的女孩與婦女的祝福。求祢讓巴赫納穆斯林身旁的基督徒,有智慧地透過分享「爾撒.麥西哈(即耶穌)」來傳福音。當他們聽到關於爾撒的事件時,求祢讓巴赫納人的心可以柔軟並聆聽。求聖靈在巴赫納群體中動工,讓更多巴赫納人得以跟隨真正永恆獨一的道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向巴波皮托拉獻上感謝

拉薩瓦人
Rathawa People

237月

拉薩瓦是印度西部的部落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偏僻山區,少數分布於拉賈斯坦邦、中央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巴基斯坦信德省。而拉薩瓦這一個名字,是來自於rathbistar,其意涵為「森林或丘陵地區的居民」。由於該山區地勢陡峭,難以進入,因此拉薩瓦部落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卻也同時完整地延續獨特的拉薩瓦文化。
拉薩瓦人以唾手可得的竹片、棕櫚葉、棕櫚樹幹、泥土和牛糞來蓋房屋。他們的村莊通常是由40~50座房屋所組成,靠近農田,周圍環繞著棕櫚樹林,且會把底部架高,以防洪水。
走進拉薩瓦人的家裡,牆壁上色彩繽紛的皮托拉(Pithora)絕對能定住你的視線。當無所不在的神明巴波.皮托拉(Babo Pithora)賜給他們恩惠時,拉薩瓦人會創作一幅皮托拉來表達感謝。他們深信,皮托拉畫作同時可以帶來和平、繁榮和幸福。
目前,並無拉薩瓦語(Rathawi)聖經和福音材料。一般上,拉薩瓦部落對外人態度友善,請客人吃飯是他們表達尊敬的方式,這將會是我們分享耶穌的好時機!

代禱文

天父,若祢任由我們,我們永遠也不會想要尋找祢,更不會想認識祢。感謝主,我們之所以渴想祢的話,那是因為祢渴望我們去尋求祢。我們為著拉薩瓦禱告,願祢差派工人去到拉薩瓦部落,忠心地把福音這寶貴又美好的禮物帶給他們。求透過祢的話語和聖靈,顯出拉薩瓦人心隱而未露的罪,丟棄巴波.皮托拉,並藉著信靠耶穌基督,與主同死、同埋葬、同復活,使拉薩瓦人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生出神的性情。願拉薩瓦人經歷豐盛的基督生命,靠著聖靈堅強他們的意志,渴望去尋求神,也渴望被神塑造,作祂合用的器皿。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早已寫好的人生劇本

特里人
Teli People

247月

從印度人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肩膀上便背負著早已寫好的人生劇本。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種姓階級之間保持著嚴格的界限。特里,源自印地語,意思是「油」。顧名思義,特里人從前是一群榨油工人,負責從花生、芝麻、芥花及油菜種子提煉出油。輾壓機出現之後,機械代替人力,特里人轉以農業、畜牧業維生,或從事勞力密集型的工作。少部分的特里人打破社會藩籬,成為出色的商人或酒店經理。
特里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其他則散居在孟加拉國、尼泊爾、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目前已知在巴基斯坦有三個特里社區:謝赫.曼蘇里(Shaikh Mansoori)位於信德省喀拉蚩,而特里.馬力克(Teli Malik)和特里.拉傑普特(Teli Rajput)則位於旁遮普省。在這些特里社區中,有印度教徒,也有遜尼派穆斯林。
特里人通常收入不多,足以溫飽。不過,他們仍然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以及認識復活的基督,徹底改變生命的所屬。感謝神的是,目前有極少數的特里基督徒。

代禱文

天父,願祢的榮耀彰顯在特里社區中,好讓他們看見耶穌基督明明擁有全世界,和其上的一切,卻仍順服祢所定的旨意,愛特里人愛到捨棄自己所有的榮耀。為特里穆斯林禱告,願他們驚奇地發現,神國的子民並不單只是因為責任才順服上帝,而是先認識祂、享受祂的同在,被祂的愛充滿,以致忍不住把自己的全人全心交給祂。為特里印度教徒禱告,願他們在神的話語裡,重新認識自己被造的目的和價值,心被恩感,歸向天父的懷抱。也為特里基督徒禱告,愿聖靈親自引領他們的生命,在穆斯林世界中顯出福音的大能。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與海比鄰而居

信德人
Sindhi People

257月

信德人是巴基斯坦另一個主要民族,講信德語,人口約為2,000萬,占全國人口的13%。他們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信德省、俾路支省,一小部分則住在印度。
隨著民族歷史的進程,與海比鄰而居的信德人和阿拉伯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當時,印度教王國對信德各部落極為凶惡橫暴,間接促使他們對阿拉伯文化保持開放的態度。第七世紀,阿拉伯帝國率軍遠征信德,將其歸入哈里發國其中一個省分。長達三個世紀的統治期間,信德各部落先後歸信伊斯蘭教,並與阿拉伯士兵、商人通婚。
信德人身材高大,皮膚黝黑,大都從事農業和商業。比較特別的是,一些信德人是身手矯健的船上水手,亦是巴基斯坦國家海防的主力軍。

參考資料:葉海林《巴基斯坦:純潔的國度》,2008,香港城市大學

代禱文

天父,為著所有的信德穆斯林向祢禱告。祈求聖靈動工,讓信德人意識到在生命有需要之際,《古蘭經》是完全靠不住的,在上帝的真道面前,伊斯蘭教義不攻自破。願信德人轉向耶穌,看見祂為信德人所做的,以致對基督信仰的態度產生轉變。願聖靈在信德人身上施行救恩,使他們信而順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禱告信德全族把生命建立在神的律法之上,就像一棵樹栽種在溪水旁,每個季節都結果子,無論景況如何,葉子永不枯萎。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以船為家的漂泊人生

莫哈拿信德人
Mohana Sindhi People

267月

寧靜的清晨,湖面平靜,盪漾著天光。年輕的漁夫告訴我:「我們莫哈拿人是米爾巴哈納註。」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曼查爾湖的岸邊,漂浮著一支以船為家的莫哈拿部落。莫哈拿男人世代以捕魚為業,且善於與各類鳥群交流,訓練牠們成為出海時的好幫手。
在前頭的甲板上,婦女一邊小心翼翼地生火煮飯,一邊照顧年幼的孩子,一家子的生活起居皆在船上。
「這幾年的生活不好過,漁獲量少了很多。」年輕的漁夫嘆了一口氣。
莫哈拿目前所面臨的處境,遠比我想像的還糟糕許多。有毒工業廢物沿著運河流入湖中,數十種魚類消失了,跟隨莫哈拿船隻的候鳥也減少許多。莫哈拿漁民正在承受著生態浩劫所帶來的後果,如今的漁獲量只是過去的一小部分。不僅如此,大人小孩不得不面對食物短缺和嚴重洪水的問題,瘧疾與肺結核的威脅與日俱增,他們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
在巴基斯坦,只有成為遜尼派穆斯林才能在社會上抬起頭,莫哈拿人別無選擇。

註:Mir Bahana,英文直譯為Lord of the sea,海洋之王。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著莫哈拿信德人來禱告,求祢藉著祢所創造的大自然向他們說話,讓他們認識創造湖泊海洋的那位獨一的創造主。因著人的罪,他們所處的自然界受到極大的破壞與咒詛,致使他們天天被迫與死亡搏鬥。當他們處在貧乏、疾病與社會中的不自由的時候,求祢讓他們呼求祢的名,並得到祢的回應。也求祢興起普世信徒持續地為他們禱告,使他們得著真自由,去認識、跟隨耶穌基督。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平靜的生活需要點點漣漪

蘇姆拉信德人
Sumra Sindhi People

277月

蘇姆拉人傳統上是一個勇猛無畏的戰士民族,如今已解衣卸甲,投入商業、農業、政治等領域工作。他們是虔誠的遜尼派穆斯林,恪守宗教規範,平靜無波地生活著。
一般而言,蘇姆拉人優先與表親結連,並允許寡婦再婚。他們非常注重家庭,並且由男性占主導地位。
毋庸置疑,整個巴基斯坦的社會氛圍對基督徒充滿著強烈的敵視、輕蔑與憎恨,蘇姆拉人也不例外。
願神在蘇姆拉人的心海裡掀起陣陣巨浪,成為他們生命的主宰。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著蘇姆拉信德人來禱告。他們過去曾是勇猛的戰士,努力地保護自己的家庭與族群,如今血氣中的憤怒與力量卻使他們的心剛硬,以致與祢隔絕。求祢使他們的石心轉為肉心,讓他們降服在祢的面前,不再倚靠自己和伊斯蘭教,而是單單靠著耶穌為他們所成就的一切,得到真正的剛強。求祢興起世界各地在商業、農業、政治等專業的生命成熟的基督徒,委身在蘇姆拉信德人的群體中,用生命向他們分享福音。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信德省

穆斯林首度踏上南亞

薩馬信德人
Sama Sindhi People

287月

信德一字源自波斯語,意思是「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最早,薩馬人是印度教徒或佛教徒。西元七世紀,自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沙漠崛起後,便以驚人的速度傳播至印度河流域,當時信德被併入哈里發國的勢力範圍內,使薩馬人紛紛改教成為穆斯林。薩馬人的家園(今日的巴基斯坦信德省),成了進入印度的「阿拉伯門戶(Arabian gateway,今稱伊斯蘭之門)」。 這是穆斯林第一次征服南亞部分地區,而伊斯蘭也躋身為繼印度教之後影響南亞最廣泛的宗教信仰。
如今,住在鄉下的薩馬人延續先民農耕畜牧的生活方式,他們的信仰融合了印度教、伊斯蘭教和民間宗教。安居在都市的薩馬人,他們的職業則非常多元,包括商人、醫生、律師和老師,他們是伊斯蘭教的忠實追隨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信德人散居在西方國家。或許,這將是整個信德族認識福音的大好機會!

代禱文

天父,我們為著薩馬信德人來禱告,求祢將他們從世代傳承的伊斯蘭教、印度教和民間信仰的綑綁中釋放出來,讓他們的心靈甦醒,知道耶穌基督才是唯一通往父神的道路。求祢在南亞地區,以及世界各個他們所散居的地區中,興起忠心的耶穌見證人,向他們彰顯神的饒恕、慈愛、公義、恩典與榮耀。求神翻轉過去伊斯蘭信仰對這塊地區的轄制與影響,成為福音進入印度河流域的大門,建立屬於薩馬信德人本地的教會。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旁遮普省

基督徒的真實境遇

班基人
Bhangi(Chuhra)People

297月

今天要介紹的班基人非常特別,他們並不是未得之民,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有許多從印度教歸信的班基基督徒。若要追溯班基人的歸信歷史,必須從十九世紀說起。 班基人是印度旁遮普邦的一個達利特種姓,世世代代皆為清潔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為了逃避種姓迫害,數以百計的班基人選擇歸信基督教。1947年,印巴分治後,這群班基基督徒在熟悉又陌生的巴基斯坦開始了新的生活。
時至今日,達利特種姓所帶來的社會歧視依舊像一條無形的枷鎖,緊緊束縛著班基人。在巴基斯坦,基督徒大都離不開「出身低賤」、「骯髒」、「低智商」等負面標籤。多數穆斯林認為,汙水處理、街道清掃和下水道清潔是基督徒的職責。然而,這些工作存在著健康風險,他們極易吸入有毒氣體或皮膚接觸到汙水,因此罹患肝炎、天花、狂犬病、破傷風和肺結核的機率相當高。
在班基群體中不只有基督徒,信德省有一部分的班基人是穆斯林。

參考文獻:Sara Singha, “Dalit Christians and Caste Consciousness in Pakistan” ; “Untouchable caste identity haunts Pakistani Christians like Asia Bibi” , World Watch Monitor

代禱文

天父,我們的磐石,我們向祢呼求,求祢垂聽我們的聲音。禱告班基基督徒不失去對祢的信靠,並在生活裡得見祢的面。懇求祢的公義與慈愛彰顯在巴基斯坦社會,不再有暴力、衝突和欺壓的事件發生,因為祢是那位至善的上帝。也為巴基斯坦其他基督徒群體禱告,甚願福音的大能徹底轉化他們的個人思想與社會文化,饒恕穆斯林直到今日對他們的敵視與逼迫,以基督的捨己之愛擁抱自己的民族同胞,並活出公平正義的呼召。「你當等候耶和華,遵守他的道,他就抬舉你,使你承受地土;惡人被剪除的時候,你必看見。」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巴基斯坦 | 旁遮普省

聲聲叫賣,聲聲嘆息

莫麗爾普什圖人
Maliar Pashtun

307月

聯合國環境規划署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於2019年發表了《全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向世界提出警告:「由於人類土地使用行為的改變、過度消費、對生態環境的剝削以及氣候變遷,造成自然界以極快的速度,來到前所未有的惡化程度。」
對於務農的莫麗爾人來說,生活只會變得越來越艱難。過度開墾、放牧與砍伐,使得土地失去調節洪水的能力,也沒有了以往的生態和經濟生產力。一些莫麗爾人迫不得已,舉家搬遷到城市,成為沿街叫賣的小販。然而,微薄的收入讓他們依舊跳脫不了貧窮的宿命。只有一些幸運的莫麗爾人移民到英國,展開歐洲新生活。
莫麗爾人主要居住在旁遮普省博德瓦爾高原地區(Pothohar Plateau),以及開伯爾普什圖省白沙瓦(Peshawar)。他們嚴格遵守普什圖人的生活方式,堅定地信奉伊斯蘭教,拒絕來自天國的好消息。

代禱文

天父,為著農村地區生活艱難的莫麗爾人來禱告。願祢差派福音使者走進莫麗爾人當中,以愛的實際行動去關心悲傷困苦的他們,並建設充滿公義正義的社區。願莫麗爾人在失望裡看見祢的榮光,願意敞開心門接受來自天國的好消息,並撇棄普什圖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伊斯蘭的一切教導。祈求聖靈引領莫麗爾人來認識耶穌基督,是祂離開榮耀寶座,變成脆弱之人為全人類而死,以致今天有罪的他們能毫無顧忌地走到天父的雙臂懷抱裡,享受終極的平靜安穩。禱告移居歐洲的莫麗爾人也能轉向祢而活,並帶著蒙福的使命,回去祝福族人。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

這一天,請按聖靈感動, 寫下你為阿富汗、 巴基斯坦的禱告, 或這個月為他們祈禱的感動, 並用一節聖經經文來祝福他們。

31 7月

親愛的天父,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瀏覽每日聖經原文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