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繁華的海線
古吉拉特邦位於印度西側,北接巴基斯坦,緊鄰阿拉伯海。沿海一共有四十多個港口,海岸線長達1,600公里,自古就以商業發達聞名於世。不僅如此,該邦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是印度河文明的主要地區之一,邦內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港洛塔(Lothal),以及印度最著名的考古遺址朵拉維拉古城(Dholavira)。
十二至十七世紀,在穆斯林政權的帶領下,古吉拉特邦迎來空前絕後的繁華榮景。頻繁的海上商貿活動、一棟又一棟華美莊嚴的清真寺,來自世界各地的伊斯蘭學者、蘇菲派聖人與外國商人薈萃於此。十八世紀,馬拉塔人進入古吉拉特邦,以印度教立國。隨後,此地被英國人接管統治,直至1947年。
自二十世紀九〇年代起,古吉拉特邦的人口數直線上升,平均一年增長一百萬,如今已突破六千萬人。然而,大多數人口集中在亞美達巴德(Ahmedabad)、蘇拉特(Surat)和瓦多達拉(Vadodara)等經濟發達的城市。
城鄉貧富差距擴大
古吉拉特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有超過一半的土地用於耕種,農業產品包括棉花、水果和堅果,乳製品業亦扮演重要角色。另外,現代工業也積極向上發展,赫赫有名的阿達尼(Adani)跨國企業集團總部就設在亞美達巴德。在賈姆訥格爾(Jamnagar),則有著世界最大的煉油廠。絕大部份的村莊供電穩定,網際網路普及率高,人民的平均識字率超過70%。
在經濟快速成長的背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區域發展失衡,貧富差距擴大。農村地區的嬰兒死亡率和營養不良率居高不下,人口外移日漸嚴重。人們攜家帶眷湧入城市,想盡辦法尋找工作機會。
火熱宣教,但長夜臨到
根據史料記載,古吉拉特邦最早的福音工作,極有可能始於十六世紀九〇年代。當時,耶穌會神父從果亞邦(Goa)宣教中心來到此地,在坎貝(Khambhat)建立了一座教堂。初時,只有零星幾位賤民階層的人們歸信基督。
1813年,《憲章法》允許英國傳教士進入東印度公司的領土,因此基督新教的宣教工作在古吉拉特邦快速展開了。1861年,約瑟夫‧範‧薩默蘭‧泰勒(Joseph van Someran Taylor)完成古吉拉特語的聖經翻譯。數年後,幾所於十九世紀成立的聖經學院整合為古吉拉特邦聯合神學院,不同宗派也合併組成北印度教堂。
整個二十世紀,新教和天主教接連不斷地擴張福音善工,包括建立學校、實施農耕計畫和災害救濟、普及印刷術、開展福音佈道和教會植堂運動。與此同時,黑夜來臨。二十世紀後葉,古吉拉特邦成為印度教原教旨主義者迫害基督徒的「實驗室」。在政府的默許下,針對基督徒和牧師的暴力案件層出不窮。2003年,古吉拉特邦內的「反歸信法」通過,使得宣教工作舉步維艱,困難重重。
盼望黎明到來
截至2015年,基督教最顯著的據點,集中在古吉拉特邦當斯縣(Dang)的比爾人(Bhils)。種姓制度始終存在,印度社會瀰漫著嚴肅而壓抑的階級氛圍,以致於教會的成長一直停留在低種姓群體,他們很難向較高種姓的人群傳福音。
目前,古吉拉特邦的居民絕大多數是印度教徒,約有10%的穆斯林。此外,這裡也有錫克教徒(Sikhs)和耆那教徒(Jains)。讓我們為古吉拉特邦625個未得之民群體禱告,願迫害行動反而更加激發人們歸向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