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提醒差会的同工们,也许不及半年,我们当中就会有人传出死讯;是的,8位英国人启程前往中非,6个月后,还能全数生还吗?我想不及半年,至少必有一人丧命也许就是我本人。你们听到这噩耗时,千万不要难过,而是要立刻差人取代我的空缺。」
这是亚力山大‧马开(AlexanderMackay)
前往非洲的临别赠言。过没多久,差会果真接到了一位宣教士逝世的噩耗,一年之间,五人相继死去,到了第二年底,只剩马开一人了。
无名的传道者
当年的非洲拓荒史,是由多如繁星的宣教士用生命浇奠而成的血路,除了人们所聚焦身负英雄光环的莫法德(Moffat)、李文斯顿(Livingstone)、史坦利(Stanley)外,其实多数人都未及在历史上留下一撇痕迹,便葬送在恶劣的气候、丛林的瘴疠、土着的矛下、野兽的腹中、谋杀的刀下……
非洲曾是「白人的坟墓」,此言不虚,能在头一任存活下来的宣教士仅有四分之一。但李文斯顿的探险着作,可说是上帝所使用的一盏强烈Spot Light,将举世目光都引至这块黑色大陆的急切需要,激发了许多男男女女为主乘风破浪、慷慨献身的心志。
不是伟人,只是愿意给神用的人
李文斯顿在非洲的前半岁月裡,孩子般的莽撞探险固然动人心魄,但世人追逐光辉时,却不会看见脚下的暗影。李文斯顿的妻子大腹便便,带着三个孩子陪同他上山下海,在分娩时一度麻痺瘫痪而失去了孩子。这招致岳母的不满,在捎来的信中直言:「要是你找到一个目的地,在那开展福音工作……届时即便你跑到月球上的山岭,我也不会说半句话。但让玛莉随着探险队出发,这实在荒谬,我说什麽也不能放心!」
随着玛莉过世、后期两度的探险工作收效不如预期,意气风发的李文斯顿,到了晚年满面风霜、形容枯藁,宛如荒野中沧桑的「怪老头」,随身带着圣经画片、幻灯机,时常给非洲人讲述救主的故事。《纽约先锋报》派出的年轻记者史坦利,就在此时找到了这位「英雄」
史坦利不只降服于基督,甚至下定决心继承李文斯顿的衣钵,成为宣教士,继续在非洲探险。虽然他并非是合适的宣教士人选,但他最大的成就,是以无人能出其右的文字感染力,动员了大批的福音工人投入非洲禾场。
不让鬚眉的野姑娘
如果说在非洲荒野宣教是属于男人的战场,那就大错特错了!上帝重用了许多刚柔并济的使女,成就了男人们不易办到的拓荒工作。
史莱舍(Slessor)前往的上乡地区(Okoyong,又译奥开永),举凡踏入的宣教士皆命丧此地,因为当地原住民对外人抱持高度警戒,对男人尤为猜忌。因此,史莱舍认为拓荒工作应由女性担负。
此时,其远在英国家乡的母亲、妹妹相继亡故,孑然一身的史莱舍了无牵挂,一心离开沿海,深入上乡的蛮荒丛林。谁料到在男性宣教士止步的禁地,她竟与非洲原住民打成一片。25年间,她照料、教导当地人,竟成为他们无不敬重的仲裁者,宛如当年棕榈树下的底波拉。神把智慧赐给了史莱舍,使她能为居民判断。人们凡有疑难纠纷,便来找她断事。
上乡盛行巫术交鬼,有许多令人痛心的风俗,例如杀害双胞婴孩、产下双生儿的母亲会被视为不祥而遭驱逐。史莱舍展现巾帼不让鬚眉的强悍,抢救孩子、捍卫和服事母亲,好几次险些丢失性命,却赢得妇女们莫大的尊敬。
史莱舍与一般人期许的
史莱舍并非一枝独秀,罗撒菲亚(Roseveare)、韦史特拉(Veenstra)、雀波曼(Chapman)等单身女宣教士,也都在非洲宣教史上,展现出不畏艰难、惊人的毅力。宣教学者贾礼荣(Herbert Kane)曾讚许:「工作愈是困难,愈是危险,女子的比例也愈高。」
普世教会表现亮眼
我们回头综观宣教历史,当年基督徒为了得着中国和非洲这两块未得之地,付上了巨大的代价。那世代的人们前仆后继地,把青春的热血撒在了遥远陌生的大地。在这场战役中,各国教会敲锣打鼓地积极召募宣教士,向两地源源不绝地输出工人,持续一两个世纪后,终于奠下不能鬆动的根基。
但广大的非洲,依然有许多众多宣教士未能攻克的堡垒,例如伊斯兰教势力深植的北非和西非。本月,我们继续行走在这些福音荒漠地带,用祷告栽种盼望的种子,期盼神的恩雨浇透地的犁沟,使大地万物甦醒,回应创造主爱的呼唤。
先锋者面临的问题
与原乡迥异的气候
热带气候对早期的宣教先锋是极大考验。白天高温加上降雨频繁,缩限了户外行动力。
健康问题
早期宣教士因水土不服和热带疾病,存活率很低。直到十九世纪后期,奎宁和其他药物的问世,才有了突破性的改变。
语言障碍
导致宣教士对当地文化、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一无所知,福音沟通不佳。例如莫法德一开始只用商用荷兰语,或透过良莠不齐的翻译员沟通,转译过程让福音信息失去真貌,及至莫法德下定决心学习语言后,才看见福音果效。
鄙视非洲文化
有些宣教士对本土文化缺乏认识与接纳,传西方文化而非基督文化;归信者完全放弃祖传文化和生活方式,因而遭到群体孤立。有时归信者被教导无需跟从传统统治者和某些国家法律,增加了社会张力。
补给困难
早期阶段,几乎所有宣教士都面临财务问题,他们的资金主要依赖家庭教会。即便有资金和物资,也无法及时到达宣教士驻地。因为当时所有船隻都归贸易公司所有,他们首重贸易利润,宣教士的物资并非运输目标。
交通问题
早期只有灌木丛中的小径,没有道路,也缺乏从海岸到内陆的交通工具。他们的行李和必需品必须用头顶着,步行运送,花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宣教士手中。
基督教文学不足
没有当地语言的圣经,语法书也很少,因此早期宣教士不得不花时间学习当地语言,翻译圣经并编写文法书,因而对当地白话文学发展、教育,也作出了宝贵贡献。
食物
宣教士不习惯当地食物,但他们引进了新作物,开展实验性农场,改良当地的农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