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

S M T W T F S
< 9月   11月 >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0110月

应当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代上16:34)

这首诗的背景是大卫迎接约柜入城,在神面前献祭,并设立亚萨及其后裔为敬拜的利未人。随后,大卫便吟唱这首诗篇,宣告神在以色列历史中的拯救。

大卫唱「称谢耶和华」(hodu laYHVH),其核心意思是「认出并公开承认某事实」,包括认罪、承认神的属性与作为,还有人的本相。

古希伯来文这3个字母各自代表:手臂(行动)、门(道路)、看哪(认出),描绘出一幅清晰画面:当人感谢或讚美神,就是认出神为人开启了一条义路,一条使世界得以恢复秩序与和好的道路。今天我们讚美神,就是承认并接受神为世界所预备的义路,你是带着这样心志讚美神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210月

应当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代上16:34)

若按照希伯来文的字面顺序,这节经文直译是:「感谢耶和华,因为善,因为直到永远——祂的慈爱。」其中「祂的慈爱永远长存」原文并不是单纯陈述一个持续不变的状态,而是更精确地表达出「永恆的慈爱是祂的」。也就是说,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祂的慈爱会延续多久」,而是强调「祂就是那位拥有永恆慈爱的神」。

这差别看似细微,却非常重要。前者把「慈爱」当作神的一个特质;而后者则揭示了神的本质。神不只拥有慈爱,祂本身就是慈爱的源头与定义;祂的善与慈爱并非众多属性中的两项,而是构成祂存在的核心。

因此,当我们称谢神,不只是因祂对我们「做了」什麽,而是因为祂「就是」这样一位善而慈爱的神。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310月

应当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代上16:34)

希伯来语法的「善」(tov),处于「绝对状态」,表示它与前面的「耶和华」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如大卫之家的「大卫」与「家」,是同一单位)。换句话说,「善」不是神的附属描述,而是神本身。神就是善,善就是神。

我们的思维模式受希腊的逻辑影响,先有一个「本体」,然后再附加属性。譬如我们说一棵树,它可能有不同颜色、年龄、树皮、叶子等,即使这些改变了,它仍被视为「一棵树」。我们认为这些特质是可改变的。

然而,希伯来思维看一样事物是什麽,必须包括它所有现况。若其中任何一部分改变,它就不再是原来的存在。这思维应用在神的身上,就是神是祂现在所是的那一位,祂不会改变,也不需依靠任何外加的属性来说明祂自己。

因此,神的「善」与祂的「慈爱」不是外加的形容词,也不是祂众多美德之一,而是祂的真实显现。我们讚美祂,因为祂就是如此一位善且慈爱,从不改变的神。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410月

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赛1:18)

神不是邀我们进行理性辩论,而是呼召我们进入祂的光中,承认自己的罪与无能。祂不是要论证,而是要赦免。

在祂的圣洁面前,我们无处可藏;我们知道祂真实临在,却无法用语言描述;我们渴望祂的赦免,却也害怕被完全揭露。信仰的张力就在这裡——既想被爱,又怕被看穿。

这节经文是恩典的呼唤。不是质问,而是邀请。当人放下自以为义,承认自己的朱红之罪时,神就应许洁淨、更新,叫人如雪般纯白。

最终,神给人一个选择:逃避,或回应祂的赦免。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510月

将炭沾我的口,说:「看哪!这炭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

(赛6:7)

以赛亚的异象中,神差遣撒拉弗用炙热的炭火「沾」(nega)他的嘴,使他的罪得以赦免。这个「碰触」不只是温柔的抚慰,也是一场灵魂的炼火。

每个人对「碰触」的感受都不同,有人感到受安慰,有人却觉得不舒服。同样,神的「碰触」也不总是令人愉快,大卫在诗39:10就曾祷告:「求祢把祢的责罚(nega)从我身上免去......」

对以赛亚和大卫来说,神的「碰触」虽能带来洁淨,同时也伴随极大震撼与痛苦,甚至彷彿像宣判死刑。

圣经用nega这字,不仅指身体的碰触,更含有「权柄的临到」与「主权的宣告」。神的「碰触」代表祂的主权介入人的生命,为要带来洁淨、差遣与改变。

对神的僕人来说,祂的碰触可能不舒服,却总是带着美善的目的;不是为了毁坏,而是为了呼召与差派。你预备好承受神的碰触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610月

我们若果颠狂,是为神;若果谨守,是为你们。

(林后5:13)

「颠狂」(exestēmen)原意包括「迷惑、失常、狂热」。有趣的是,这字与希伯来文「沉睡」(tardema)相通,就是创世记描述亚当与亚伯拉罕深沉睡眠的词语。这是一种非理性、超现实,甚至无意识的状态。

保罗说,为了神的缘故,他甘愿被世人视为疯狂。随即他补充:「我们若果谨守,是为你们。」这裡的「谨守」(sōphroneō),指「清醒、有理性、自律」。换句话说,属神的事,保罗毫无保留、疯狂投入;但对人、对事,他却是理性、清晰、持守分寸。

我们若要为真理说话,必须透过查考经文、运用思辨,让立场建立在稳固根基上。然而,让人真正信服,靠的不是我们说什麽,而是我们做什麽。真正的「谨守」,不单靠口头论证,更要活出与所信一致的生命。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710月

将炭我的口,说:「看哪!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恶就赦免了。」

(赛6:7)

「沾」(nega)包含「触碰、击打、责罚、临到」等意思。当神「沾」以赛亚的嘴,是要他起来发出神的信息,即便那信息不会被人接受,甚至他还会被人视为疯狂。

这样的「触碰」不是感性的感动,而是神主权的介入,代表神对人的主张,可能带来极大的痛苦。耶稣就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却以为祂受责罚(nega),是被神击打苦待了。」(赛53:4)十字架的道路,正是耶稣为我们接受的nega。

拉比萨克斯说过:「危机、失败、痛苦,能把我们从自我中心推向他人、从掌控转向服事、明白我们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服事神的器皿。」

今天,神依然「触碰」属祂的人。塔达(Joni Eareckson Tada)原是健康的17岁运动员,却在一次潜水意外中,四肢瘫痪。然而,她并未因此绝望,反而自1979年起成立服事残障者与家庭的事工,活出神对她生命的呼召。

神的「触碰」是为了差遣。你预备好回应祂的nega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810月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林后5:10)

当保罗说「我们众人」,意味着审判涵盖信与未信之人。为何信徒要为所行的善恶交帐?恩典不是应该遮盖我们的过犯,使我们免于审判吗?

保罗却未这麽说。他没说:「别担心,既然你已被赦免,这不过是一个形式」。相反的,他警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会被神忽略。

保罗在这节经文没有提赦免,只谈论「受报」——所有人将根据所做的得赏或受罚。事实上,没有赏罚,道德就失去根基。若义人不得赏,恶人不受罚,神就不是公义,也不是圣洁的神。

我们常以为恩典是神的「橡皮擦」,只为了把罪擦去。但恩典是神主动恢复与我这不配者的关係,不等于我们无需行动。没错,耶稣确实为我们赎罪,但我们仍要承担悔改与修补关係的责任。

怜悯的神给我们赎罪的机会——还有时间。审判日尚未临到,神延长我们修正的期限,让我们带着悔改与行动站在祂面前。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0910月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们在这帐棚裡歎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

(林后5:1-2)

保罗说,我们现在的身体就像一顶帐棚,是暂时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会经历疲倦、痛苦和损坏。但他也提醒我们,神已为我们准备一个永远的家,是天上不会朽坏的身体。

犹太人的信仰中,人的灵魂是从神来的,将来也要回到神那裡,要干淨、无玷污地回去。保罗学过这些教导,他相信人的身体虽然会死,依然是神所造的,有价值,将要被神更新。所以,他不是说我们要丢掉身体,而是说我们盼望神给我们新的、荣耀的身体;不是逃避这世界,而是等神把这一切恢复得更美好。

神创造我们,希望我们珍惜身体,管理好世界,而不是轻看它。我们不是在等着离开,而是盼望更新;不是想丢弃,而是要穿上更荣耀的身体。我们每天的选择和行为,都有属天的意义。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010月

我也知道在我裡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罗7:18)

我们都曾有这样的经历:知道该做对的事,却做了错的;想做好事,却一次次失败。我们想改变,却常常无力。你是否也曾感觉有一种力量拉扯你,使你难以拒绝诱惑和摆脱罪?

保罗经历过这样的挣扎,但他不是说人天生就是坏的,而是从犹太视角来看:人是神所造,揭示了神非凡强大的创造能力。人有来自天上的灵魂(nefesh),也有出于地上的肉体(basar)。灵与肉不是敌人,而是一体的。人的败坏不是注定的,而是源自一连串错误的选择。

因此,肉体不是仇敌,而是需要被引导、被更新的受造物。我们不是注定要失败,而是可以选择悔改、选择行善。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而是有能力做神喜悦的事。重点不在你过去做错了什麽,而是你现在愿不愿意选择走向神。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110月

我也知道在我裡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罗7:18)

这句话常被误会,好像保罗在说:我们的身体是坏的,是犯罪的根源。但如果从犹太人的观念来看,保罗不是这个意思。

希腊文「肉体」(sarx),对应的希伯来文是basar,意思是「血肉之躯」、「人性的脆弱」或「人的行为」。保罗真正要说的是:我们很容易被「老我」牵着走,照着惯性和欲望行事。

有时我们明明知道什麽是对的,也想做好,却发现自己常常失败,做不到。保罗说,问题不是我们不懂道理,而是我们裡面没有能力胜过那种旧有的模式。

他强调,真正的改变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耶稣的力量,让我们的思想、内心被神更新。这就像犹太传统所说的:让我们从yetzer ha’ra(邪恶的意念),转向yetzer ha’tov(良善的意念)。

重点不是逃避身体或否定自己,而是愿意让神来改变我们的内心。因为每天的选择,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活出神所喜悦的样子。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210月

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

(传4:4a)

传道书说「一切」(kol)的劳碌都会引来嫉妒,意思是:人的一切努力,几乎都多少带着比较、竞争,藏着一点「为自己」的成分。这正是我们受「邪恶倾向」(yetzer ha’ra)影响的真实情况。

但这不表示人是邪恶的。yetzerha’ra并不是罪,而是人与生俱来的动力——渴望改变、创造、掌控,是神放在人心裡的力量。

关键在于选择。这股力量可以用来竞争、争夺,也可以转化为服务、建造、祝福他人。

神要我们做的,不是压抑欲望,而是转向祂,让这些力量被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310月

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

(传4:4)

「嫉妒」(qana)是一个含意丰富的字,既可以译为「嫉妒」,也可指「热情、热心、渴望」。它形容的是一种强烈的欲望:渴望拥有某人所拥有的,渴望达到与他人相同的高度。

这样的欲望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它被导向何处:如果这股动力变成争竞、踩踏别人的方式,那就是让「邪恶的意念」(yetzer ha’ra)来掌控我们。但如果我们把这欲望转为创造、帮助别人的力量,就是让「良善的意念」(yetzer ha’tov)引导我们。

神创造我们时,就放下这样的情感与动力,它本身不是罪。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选择使用它。你可以让它成为爱人如己的热情,也可以让它变成毁坏关係的利器。你每天的选择,都在决定你要走哪一条路,也决定了你在人前、在神面前的样子。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410月

耶和华的使者对她说:「撒莱的使女夏甲,你从哪裡来?要往哪裡去?」她说:「我从我的主母撒莱面前逃出来。」

(创16:8)

天使问夏甲「哪裡」(‘ay),不是在问地点,而是:「你为什麽做出这样的选择?」

夏甲选择逃跑,因为她感到委屈;但天使叫她回去,回到那个让她痛苦,至今张力与冲突仍然存在的地方。这次她不是带着苦毒,而是带着神给新的呼召与应许。

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不逃避人间的张力与难处;不将信仰视为「走出去」的工具,而是「留下来」的委身;在尘世中操练信心,在人际关係中活出义;因为这地虽不完美,却是神所造、所爱、所更新的地方。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510月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出20:8)

当我们谈到安息日时,一个问题总是不断出现:「我可以在安息日做______吗?」(自行填空)

安息日的目的是为人设立的,不是叫人被律法重压至死。它是分别出来的一天,是记念创造与救赎、进入神安息的日子。

我会选择不在安息日写作,因为这对我是一种「分别」。但我仍愿意在安息日教导、服事,因为我相信神更在乎我们的心与动机,而不只是行为形式。

「守」安息日,是为了帮助我们用心分别这一天给神,避免让它变成另一个忙碌的日常。但我们也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了讨好人?还是为了真正尊荣神?规条可以引导我们,但不能代替我们心灵与诚实的敬拜。

守安息日不只是避免某些事,更是献上一颗专属于神的心。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610月

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出20:8)

原文意思是:「要记念安息日,为要使它成为圣」(leqaddesho)。换句话说,不是因为安息日本来是圣的,所以我们要记念,而透过记念这个行动,安息日才被分别为圣。

「记念」(zakor)包含「回想、默想、留意、提及、宣告、背诵、记录」,是一个包含思考、言语与行动的全人回应。记念不是空泛的「记得一下」,而是一种有深度、有方向的敬拜。对以色列人而言,安息日就是要记住神如何用大能的手,将他们从埃及为奴之地拯救出来。对于我们这些被接上以色列恩约的人而言,安息日要记念「神拯救了我们,我记得。」

我记得祂的慈爱;我记得祂的应许;我记得祂的救赎;我记得我是属祂的;我记得祂创造、祂拯救、祂安息。

今天,安息日,我记得祂。这使这一天成为圣的。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710月

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出20:8)

记念安息日不是遵行宗教规条,而是一种身分认同:自由的节日(我们不再为奴)、历史的节日(神的大作为)、胜利的节日(神掌权,我们安息)、盼望的节日(预尝将来的安息)。

我们一同记得神的恩典、创造、慈爱、忍耐、信实,并被激励在生活中活出这些属神的品格。这种活出来的记念,让安息日成为圣的。

「记念」意味着刻意停下:停下日常的忙碌,反思什麽才是永恆的。停下手中事务,转眼仰望那位创造天地的神。还有,调整自我位置——在浩瀚宇宙中虽淼小,却被神深深爱着。

在安息日,我们重整心灵的次序,重新对齐人生的方向。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810月

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僕婢、牲畜,并你城裡寄居的客旅,无论何都不可做……

(出20:10)

在希伯来文裡,「工作」有两个词:melakhah,指的是「创造性的工作」,也就是你用头脑和能力做出来、有目标、有创意的事。Avodah,指的是「劳役或服务」,像是日常的家务或服事他人的工作。

圣经禁止在安息日「做工」,原文用的是 melakhah , 而 不 是avodah。这意味着安息日真正被禁止的是表现自我、发挥创造力的活动。意思是说:在这一天,我们要暂停那份想掌控世界的渴望,把「我是创造者」的位置交还给神。

当我在安息日放下工作,并不是因为工作不重要,而是我选择让神居首位,承认一切的成果与创意,都来自祂。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1910月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传3:1)

希伯来文「时候」(‘et),和我们今天讲的「时间」(时钟的刻度)很不一样。我们习惯把时间当成一条直线,过去在后、未来在前,而现在只是短暂经过的一点。

但在希伯来人的眼中,「时候」不是线上的一格,而是一个由神安排的机会——一个关係可以被建立、可以做出行动的时刻。他们不问「现在几点」,而问「现在是做什麽的时候?」——是悔改的时候?饶恕的时候?行动的时候?回应神的时候?

所以,「时候到了」不是表示你要快点完成一件事,而是神在对你说:「现在,我邀请你与我同行。」

这个「et」是神为你预备的时机,不是偶然。你现在所处的环境、机会,甚至挣扎,都是神给你的邀请:你愿意回应吗?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010月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传3:1)

「定时」(‘et)不是指日曆上的某个时间点,而是神特别安排的一个机会。比如撒种与收割、生与死、神施行拯救与审判,这些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神按自己的主权、在最合适的关係中启动的时刻。

这让我们明白: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神为我们和祂之间的互动,预备好了那一刻。如果那个关係还没发生,该做的决定还没回应,那个「明天」其实还不存在。在希伯来思维中,时间不只是流动,而是被神的作为与关係「填满」的。

神邀请我们活在祂安排的「现在」裡。今天你能醒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神给你的一次机会,让你问自己:我有没有把握住神给的这个时刻?我有没有回应饶恕、悔改、爱人、传福音的呼召?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110月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传3:1)

这节经文常被误解为「一切都早已安排好」,彷彿我们的人生只是照着神的剧本走,无论怎麽选择,结果都已注定。然而,原文的意思是:万事都有「季节」和「适当的时机」(‘et),是关于生命中的节奏和阶段,而不是无法更改的命运。

如果我们相信每件事早已被决定,人就只是命运的工具,自由选择也变得无意义。这样的看法会让人陷入消极,甚至失去责任感,因为做什麽都没差,结局早就写好了。

然而,传道书其实是提醒我们:人生有不同的季节,每个时机都是神设立的邀请,邀请我们做出回应与选择。你如何面对生与死、哭与笑、战争与和平,都是你可以选择的态度与行动。

神掌管时间,祂设立每一个时机;但祂也给人自由意志,让我们在祂所定的时机裡,学会信靠、回应、承担。每一个「定时」中,你是被邀请参与的人,神问你:「你愿意如何行?」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210月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传3:1)

NASB英文译本中的「there is」一词,容易让人感觉好像所有事都是早已预定、不可更改的命运安排。然而,若我们回到希伯来原文,会发现原文并没有「there is」这词。

拿掉这个词,我们发现经文的语气发生转变,更像是一种对人生现象的观察与陈述:人生充满对比与重複,有时哭泣,有时欢笑;有时争战,有时和好。这不是宿命的安排,而是人生的实况。圣经并非要我们被动接受这些时刻,而是要我们在其中警醒、辨识与回应。

当我们明白这段经文不是在讲预定的命运,而是在提醒我们看见并把握神所赐的时机,我们便能建立一种更健康、更主动的信仰人生观。神的时间是个由恩典构成的机会,在每一个「时刻」(‘et)中,你都有责任作出选择,回应神,活出信仰。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310月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创12:3)

古希伯来文中,「咒诅」的3个常见字根,为我们描绘出这种状态的样貌。第一个词根所组成的字母图像,呈现出「日落」与「牧杖」的结合,暗示咒诅是一种失去引导与教导的状态。

第二个词根的图像是「帐棚」与「终止」,传达一种社群关係断裂、家庭瓦解的意象。

第三个词根象徵「权柄」和人的「头」,指出自我中心、取代神的位置,拒绝祂教导的态度。

从这3个词根可以看见,咒诅不只是从天而降的惩罚,而是一种内在的生命状态——骄傲、自我掌控、拒绝教导、与群体隔绝。咒诅是人离开神时自然产生的结果。它像是一棵被拔离根基的树,看似还能站立,却在枯干与死亡中慢慢崩塌。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410月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创12:3)

「祝福」的古希伯来词根由3个字母组成:帐棚(beit)、人的头(resh)、张开的手掌(kaph)。这组合呈现出一幅清晰图画:一个人愿意屈膝在帐棚中,接受教导、甘心给予与领受,并融入神所设立的家庭与群体,与神与人维持美好的关係。

祝福与咒诅不只是神从天而降的奖赏或惩罚,更是人日常选择与态度的结果。祝福来自你愿意谦卑、愿意学习、愿意与他人同行;而咒诅则是你骄傲、自以为是和拒绝建立关係。

你渴望祝福吗?还是感觉被咒诅困住?也许,转机正藏在你是否愿意回应神的呼召中,选择顺服祂、接受祂的教导,并与群体同行。咒诅与祝福从来不只是结果,更是我们每天生活中,一步步走出来的方向。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510月

因为他说:「在悦纳的时候,我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林后6:2)

你什麽时候得救?多数人会回答:「我在某年某月某日得救。」我们习惯把救恩看作一个过去的决定,一旦得着,便永远有效。然而,那一天早已成为历史,真正属于你的,只有「现在」。而圣经说:「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这样的说法,或许会让你感到不安,但请你试着这样想:今天的你是得救的吗?你今天是否活在神的面前?你是否顺服、相信,并愿意与祂同行?救恩从来不只是一纸证明,不是靠某次流泪祷告或一次决志就万无一失,而是一段关係。只有当这段关係持续存在、彼此连结,救恩才是真实的。

救恩是一段正在发生、活着的关係。当你今天选择倚靠主、行在祂的道路上,你就是那蒙恩得救的人。

今天,就是你与神同行的机会。今天,就是拯救的日子。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610月

因为他说:「在悦纳的时候,我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林后6:2)

若我们将「得救的日子」视为过去某个时刻的决定,那麽信仰便可能变成一种回忆,让人活在恐惧中,心想:「我还不够好」「我也许还没有得救」。因此,神学家强调救恩是神单方面的作为,与人的努力无关。这样的理解虽凸显神的主权,却也可能让人误以为,今日我与神的关係如何并不重要。

希伯来信仰强调,救恩是个正在发生、互动的关係。我此刻与主同行,渴望与祂建立连结。祂会给我回转的机会,也会一直敞开大门,等待我回应。

这也代表我今天可能选择远离祂。但神不会撤回祂的恩典,祂依然以慈爱等待我转回祂面前,再次发现——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710月

……和你们同居的外人,你们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要爱他如己,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

(利19:34)

「与你同居的外人」,指的是那些暂时住在你土地上的人。放在今天,就是旅客、移工、短期居留者、租客——凡是不属于你社区、文化或生活圈的「他者」。耶和华清楚地吩咐祂的子民:不可欺压这些人,要视他们如同本地人,并且要爱他如同爱自己。

试想,你在异地,语言不通、穿着风格不同,举止也显得格格不入,一眼就被认出是外地人。你是否曾遭歧视?

神说,无论对方来自何处,我们都当以诚实、善意与尊重对待他们,就像对待亲人一般。因为在神眼中,那位短暂与我们相遇的陌生人,同样拥有尊严与价值。

请记得:我们也曾是外人。如今蒙恩得自由,就更有责任成为别人安身立命的所在,成为神爱的延伸。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810月

若有外人在你们国中和你同居……你们要爱他如己,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

(利19:33-34)

这段诫命,不只是提醒我们如何对待外人,更是提醒我们——我们曾是外人。

希伯来文中「如己」(kamoka)不只是比较,也是一种身分记忆。它提醒我们:你也曾经不是这地的原民。你曾在异地为奴、被排挤、受压迫。你知道被忽视、被利用、被抬高价格是什麽感觉。既然如此,上主说:「你不可以把你所受过的痛苦,加诸于别人。」

这条诫命真正的出发点,不只是看见「他人」,还有记得「自己」。记得你也曾是寄居者,是被拯救的,是刚从埃及奴役中出来的旅人。如今,你已得自由,那麽当下一个外人出现在你眼前,他所遇见的你,就不应成为他新的伤害来源,而是他在陌生之地的接纳与祝福。

愿我们不忘:我们曾是外人。如今得着归属,也当成为他人归属的地方。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2910月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弥6:8)

弥迦指出,神所喜悦的生命是「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然而,在当今社会面对科技发展、战争冲突、性别认同等複杂议题时,这古老的教导似乎难以直接对应,格外具有挑战性。

然而,这3项呼召正是神律法的总结与延伸。它们不是外在强加的要求,而是与神同行的生命所自然流露的结果。唯有曾经真实地被神所爱,我们才学会去爱他人。爱人如己,不仅是一条命令,更是被神的爱深深触动后,涌现出的生命回应。

行善,不是按章守则地遵守条文,而是一种源于爱的生活选择。然而,这往往取决于我们是否曾真实地被深爱过。对那些在缺乏爱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来说,或许更难相信神的爱;但一旦经历了,那份爱所带来的改变,往往也更加深刻动人。

「何为善」并非抽象的神学论述,而是每天在生活中、在人际关係裡,所活出来的真诚、温柔与谦卑。这样的生命,就是与神同行的写照。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010月

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神的性情有分。

(彼后1:4)

你的「信用评分」是多少?这个数字是银行衡量你是否有能力「守信用」的制度。

那么,若按人的逻辑,上帝的「信用评分」应该是满分吧!但这问题本身就错了,因为我们用的是一套「能否按时交货」的标准,来衡量一位本质上全然信实的神。

你曾否祷告抓住神的应许,却迟迟未见成就?祂不是说会医治、供应和引导吗?为何我仍软弱、困惑和等待?若以人的方式衡量神,可能会得出令人不安的结论:神虽有能力「偿付」,但祂经常不按我们期待的方式「交付」。

若按人的制度衡量神,就会错误地把神的应许,当作一种「契约交货」的机制。但神的应许不建立在「他做了什么」,而建立在「他是谁」;祂的信实不是建立在果效上,而是根植于祂的性情。

真正的信心,是相信那位给出应许的神永不改变,即使结果仍未显现。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

3110月

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得与神的性情有分。

(彼后1:4)

古希腊文「应许」(epangello)原意是「宣告、宣判」,古代宗教很少用这词形容神,因为多数神祇不会主动承诺人,只会接受人类的讨好与交换。圣经的神却不同,祂主动发出应许、给出保证。保罗进一步指出,福音(euangelion)本身就是神对人发出的应许,不只是祂说过的话,更是祂信实本性的展现。

「应许」的希伯来对应字是dabar,意思是「话语」。以色列文化中,话语代表一个人的本质。神的话反映祂不改变、不说谎的性情,祂说了,就必成就,只是未必按照我们预设的方式与时间。

如今,我们活在一个信任逐渐消失的社会,一切都需要条款和保证;我们宁可相信演算法,也不轻易相信一个人的承诺。话语已不再等同真实,只成为交换利益的工具。

但神不是这样。祂的话就是真理,祂的应许是祂本性的延伸。即使结果未现,祂仍可信。让我们回到祂的话语,就是回到祂的心,回到信靠的起点。

浏览每日未得之民代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