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瓦尔纳阶层与上千个迦提(种姓)
「你知道『瓦尔那』(Varna,意指肤色)吗?」安迪问。
我约略晓得那是当初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为了与当地人区隔,把人依序划成四种阶层,规范各阶层的地位、职业、权利,世袭制的分类:最高的是婆罗门(Brahmin,祭司阶级);其次为,刹帝利(Kshatriya,武士阶级);第三是,吠舍(Vyshya,商农阶级);首陀罗最低(Shudra,僕役阶级)。贱民则被排除在瓦尔那的体系之外,专门从事卑贱污秽的工作,如:搬运尸体、清扫粪便、捡拾垃圾、处理皮革的工人……
「你知道『迦提』(jāti)吗?」安迪又问。啥?我张大着嘴。他显得有点得意洋洋的样子:「这经常是你们外国人搞不清楚的地方。」
安迪解释,简单来说「迦提」是出生、职业的意思,你生在什麽家庭便继承什麽工作,是根据瓦尔那再细分出的子种姓。例如:婆罗门有的是祭司,有的担任学者,或各级老师;吠舍,有的卖珠宝,有的卖菜,卖糖果。因此每一阶层,就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迦提,其中的地位自然也有高有低。
「后来这些不同的迦提,渐渐形成各自的特性,随着语言、住的地方、信仰差异、亲属关係、生活习惯等等,于是又再形成了其他迦提。」
「这些通常会影响婚配的问题。很多人总是提到那个什麽的成语──啊!『物以类聚』啦!希望能门当户对嘛!」
我好奇同一阶层的不同迦提裡,怎麽区分地位高低?安迪说,主要是印度教认为的「洁」与「不洁」的观念运作下,像虔诚的婆罗门,大多都有严格的饮食戒律,茹素习惯;同样身为农夫,吃素的地位一般会比吃肉的来得高。
「在印度,大约有三千多种不同的迦提。这才比较符合你所指的『Caste System』(种姓制度)这个字。」
从未被打败的种姓制度
安迪越说越起劲了。他强调,虽然有那麽多不同迦提,而每个迦提,就像家人,像亲族、宗族、社群一样,有共通的信仰、语言、认同、生活习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彼此团结互助,同舟共济,既能争取保护自己内部的权益,对外又能让社会分工合作,为庞大的印度,带来稳定和平的力量。可见这传统多麽有价值,才能维持那麽长久,影响如此广泛。
「你看看从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从未撼动过种姓,反而还受到它的影响。」安迪又说:「你知道吗?就连我们的国父甘地,也没有主张废除种姓制度。甘地反对的是,对贱民的歧视。」
种姓制度的现代变身
听了安迪滔滔讲述种姓制度的优点,我突然想反驳他,对贱民的歧视不就是源自种姓制度?
而安迪刚好就提起,真正大力推行废除种姓制度,是出生达利特身分,后来成为印度立宪之父的安贝卡尔博士注2。
政府废除种姓制度后,改採四种分类:先进阶层、表列种姓(Scheduled Castes)、表列部落(Scheduled Tribes),其他落后阶层(Other Backward Classes)。后三者统称
「落后阶层」(Backward Classes),包含以前的首陀罗和贱民种姓,确保这些「落后」的人得以在政府部门和学校,获得一定名额和福利的保障。这很大一部分,都得归功安贝卡尔博士当时的努力。
然而我觉得,这种所谓新的分类,除了又换新名称,赋予一定比例的保障外,实际上,似乎又是另一种贴标籤的方式。
「你知道吗?」安迪说,后来安贝卡尔博士对政府的改革仍感到不满,为反抗社会普遍仍对种姓的歧视,他就号召将近五十万愿意跟随他的信众,一起公开皈依了佛教。
「你知道,佛教源自印度?」安迪有意地提醒我。
「不过,」安迪笑嘻嘻地又接过我递上的菸:「你知道吗?佛陀也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喔!」
我不确定安迪说的是玩笑,或是因为虔诚的信仰,抑或只是单纯在陈述一个神话故事。但我觉得,眼前这名现代又西化的旅馆经理,好像也和不少印度人同样,总习惯把那些纷纭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当成了事实看待。
(全文完)
注1:在印度教传统种姓制度,认为前三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属于「再生族」──即前世,原就身而为人。此三大种姓之子,必须经过「再生礼」仪式,才算正式成为此阶层之人。此后,孩子便得开始遵守各种的习俗和规定。首陀罗和达利特不属于「再生族」,所以没有举办此典的资格,也无法佩挂象徵那些阶层的圣线。
注2:安贝卡尔(Bhimrao Ramji Ambedkar,1891-1956)出生印度中央邦贱民种姓的家庭,幼时迁居孟买,其祖父、父亲皆于英属印度军队任职。他在孟买接受教育,又留学英、美,归国后,成为印度贱民领袖之一。印度独立后,担任印度政府首任司法部长,和宪法的起草者,被视为印度立宪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