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

S M T W T F S
< 11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2 3 4
0112月

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

創3:9

希伯來語中有兩個的詞彙‘ayyeh和‘eypoh可以表達「哪裡」,這節經文使用‘ayyeh,是聖經中的第一個問題,耶和華神不是在問亞當所在的地理位置,而是驚訝於亞當沒有待在應該待的地方。

首先,我們注意到這經文的動詞qara'(呼喚)之前有一個vav字母。在希伯來語這種結構可以表示兩種不同的意思:第一種是「呼喚、叫喊」;第二種是「相遇、對質」。《舊約神學字彙辭典》指出:「這詞根表示一種有計畫的相遇,主動方有意識與另一方對質。」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翻譯:「耶和華神遇見了亞當,並與他對話。」毫無疑問,神當然是有意的,因為他對亞當的行為有期望,而亞當沒有達到他的期望。

亞當破壞了約定,你認為神呼喚他的名字是在找他嗎?顯然不是!神選用了疑問句,就排除了這種可能性。vav字母的使用表明這是一個有意為之的行為,而不是偶然的相遇或對立的情境。

神主動地、有意地來找破壞約定的亞當,表明就算人類背離了上帝,神並沒有放棄與人類的關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212月

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

創3:9

耶和華與亞當、夏娃的關係受到破壞,原有的透明交流和交往已不復存在。亞當試圖避開神,神依然在原來的位置,他卻不見了。神的信實不變,人類卻背離了神。

耶和華問那人:「你在哪裡?」這問題暗示了人存在的目的是要與神同在。然而,亞當的罪惡行為破壞了這期望。亞當不再願意與神交流和共享生活,他將自己孤立起來。

罪沒有減弱神的期望,卻玷汙了人。儘管神已知道這種情況,依然使用疑問句‘ayyeh(哪裡)來表明他不放棄這段關係,即使亞當犯了罪,神也期待與他相遇。

亞當之所以逃避,是因為他不再有能力過社群生活,甚至與妻子的關係也受破壞。亞當的問題在於他因為不親近神而玷汙自己。我們往往認為「罪」使神遠離我們,事實正好相反,遠離神的是「我們」,即使在罪中,神仍然期待與我們相遇。人在罪中會選擇孤立自己,卻沒意識到孤立從來不在神原本的設計中。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312月

好使你在我赦免你一切所行的時候,心裡追念,自覺抱愧,又因你的羞辱就不再開口。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結16:63

羞愧與社群有關聯嗎?我們的文化認為羞愧是私人的事,是一種個人羞恥的心態,但希伯來文bosh的觀念卻是關乎我的羞愧帶給公眾的影響,強調的是擾亂或破壞社群期望和義務的行為,導致涉及其中的人被剝奪了正常關係。

羞愧被視為與生命力相反,換句話說,羞愧削弱了正確過生活的能力;使人脫離了神偉大的計畫,是一種推翻個人地位或重要性的可怕經歷。顯然,除非人與人有關係,否則這不可能發生。

值得注意,創世記2:25「他們赤身露體,並不覺得羞恥」也使用bosh一詞,所表達的不是關乎「性」,而是神與男人和女人之間存在的恰當關係。亞當夏娃因為失敗而感到羞愧,不是因為赤身露體而受到羞辱。

在以西結書,神使用以色列的羞恥來強調他對以色列忠誠的關係,表明他要把背叛他的以色列帶回與他正確關係中。因此,羞恥幫助以色列人記住神從未拋棄他們,從而產生感恩之情,而不是退縮。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412月

好使你在我赦免你一切所行的時候,心裡追念,自覺抱愧,又因你的羞辱就不再開口。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結16:63

我們從以西結書16章看到神使用bosh(羞愧)傳達他的心意:以色列被比作淫婦,神審判她的淫亂,使她在眾人面前蒙羞,以她的恥辱來強調神要使以色列回到正確盟約關係中的信實。神要用以色列的羞愧表明神不拋棄他們。

我們學到什麼?首先,我們明白羞愧是我們的問題,不是神的責任。因此如果想要遠離羞愧,就必須回到我們原本該去的地方,回到那個了解我們的神身邊,儘管我們自然反應是隱藏自己。

其次,了解我們之所以會公開蒙羞,表明我們生活在關係性的群體中,因此要活得充實就必須歸屬某個群體,彼此之間要有透明關係。

最後,我們學到神不在乎我們的羞愧,他關心我們如何應對。我們要用羞愧提醒自己神永不離棄,他很願意寬恕我們,盟約繼續存在。當我們意識到神一直在呼喚我們時,我們就要放棄隱藏,重新恢復與神與人的關係。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512月

我們寫這些事,好使我們大家的喜樂得以滿足。

約壹1:4

約翰和同伴們喜樂,是因為他們知道為神的真理和恩典所做的見證,可以給接受者帶來神的救贖和恢復。蘊含復活大能的信息傳達神的信實,為所有絕望者提供希望,如此美好的信息被傳出去,「大家的喜樂」就滿足了!他們的喜樂單單源於這信息,無論受眾的反應如何。

我們常誤以為福音提供人們精神上的慰藉,或解除我們的內疚感,讓我們感到被接受、潔淨和更新。但這不是約翰所傳的福音,他要傳達的福音乃是神是信實的,經過長久等待,神沒有違背他的承諾,如今天國已降臨,保證在基督裡找到。所有真心領受大君王命令的人都加入「大家的喜樂」這個行列之中。如果你是其中一員,就會發現天國在地上存在,這真是好消息!

儘管隨這好消息而來的,可能是被人拒絕、蔑視,甚至被殺害,但 依然值得歡喜,因為沒有什麼能夠擊敗神的國度,耶穌基督已經戰勝了死亡!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612月

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他了,並且他的誡命不是難守的。

約壹5:3

想像一下,如果沒有期望、沒有承諾、沒有共同約定,你會稱這樣的關係為「愛」嗎?如果子女完全無視父母對他們的關心,枉顧家庭對他們的期望,甚至侮辱家人名聲,你認為這是「愛」嗎?

我們都認同,一段關係若沒有相互承諾的期望,那不是「愛」,也許這是為何約翰清楚提出「愛神」所需的期望和承諾。如果我們愛神,就會遵守他的律法、遵從他的指示,不是因為必須這樣做,而是因為愛自然就會想取悅和尊重對方。當我們以順從來表達對神的愛時,他就會喜悅。

我們很容易忽略了希伯來文觀念中愛和責任的緊密聯繫,因為我們被教導「基督徒已在恩典裡,不必再遵守道德法律」,結果導致道德混亂,包括在教會內。

問問自己,你真的希望沒有義務的愛情關係?沒有承諾的婚姻?不尊重父母的孩子?再想想,當我們跟神說:「我很高興你愛我,但我沒有義務做你要求的事。」他會作何感想?

愛神就遵守他的誡命,這才是真正的愛。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712月

耶和華說:「因為這百姓離棄我在他們面前所設立的律法,沒有遵行、也沒有聽從我的話;只隨從自己頑梗的心行事,照他們列祖所教訓的隨從眾巴力。

耶9:13-14

任性(隨心所欲)、頑固(拒絕改變做法)、倔強(執意以不合理或不可接受的方式行事)、頑抗(對權威或紀律採不合作態度)、抗命(固執或故意不服從)都適用於sherirut。這字總是與lēb(情感,理智)合用,指一個人固執地拒絕回應神的警告,耶利米更清楚指出拒絕回應神的律法。

被耶利米稱為「頑梗」的人是神的百姓,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他們只是在按照父輩教導的方式生活,但神說他們違背了神的律法。

儘管如此,許多基督徒解釋說耶利米的話只是對以色列的審判,與我們無關。但是,我們不也是在遵循父輩的方式嗎?我們不也是在按照文化的宗教習俗生活嗎?我們是否也忽視了神的指示?

就像當時的以色列人一樣,我們無法僅通過照鏡子來判斷自己是否固執。我們只能通過問神對我們生活方式的看法來判斷。也許我們不問是因為不想知道,畢竟那些生活方式那麼舒適,我們已習慣,不想改變了。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812月

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裡求問。

詩27:4

大衛只求耶和華一件事,並將他的祈求化為行動。baqash(尋求)包含「渴求、堅求、需求」的意思,表達一種極度渴望的心情。

大衛並不是渴望住在神的殿中,因為當時聖殿還不存在。大衛渴望的是與神同在,體驗與神緊密相連的生活。簡單地說,大衛想去神所在的地方,和神在一起。

我們想和神在一起嗎?我們渴望與神緊密相連嗎?也許我們需要考慮渴望與神同在,意味著完全順服他的旨意,放棄個人計畫。在神的家中,最重要的是他想要的,我們要做的是遵循他的指示過生活。與神同在也意味著與他感同身受,與他一同因為對世界的愛和悲傷而痛心,為一座城市哭泣;為死亡感到憤怒;為罪人獻上自己。那是我們想要的嗎?

許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渴望與神同在,而是我們的軟弱使我們總是迅速地選擇最容易的道路。你是否準備好為了與神同在,放棄自己的舒適和安逸?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0912月

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裡求問。

詩27:4

大衛渴望在神面前實現兩個願望。首先,他想瞻仰神的榮美,chazah(瞻仰)的意思是「看見、察覺、觀看」,這字包含了經驗的層面,不單單只是用眼睛來看;noam(榮美)指「美好、愉快、愜意」,從上下文來看是關於神的美好或令人愉悅的事物。因此,片語la-hazot benoam(瞻仰他的榮美)的字面意思是「看到仁慈、恩惠、喜悅」

要在上帝面前經歷他的恩惠,並不需要特別努力或採取特別行動,只要神允許我們進入,我們也有渴慕的心,並且待在正確的地方,就能感受和體驗到上帝的恩惠。任何人只要渴想神,就一定能與神相遇,在靈修中、敬拜中、聆聽神話語中……問題是許多時候,我們沒有興趣來瞻仰神的榮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012月

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裡求問

詩27:4

baqar(求問)除了「尋找、詢問、考量」的意思,也有「默想、省思」的意思。這動詞在舊約只用了7次,包括「向神祈求」和「尋求保障」的概念內。baqar意味著需要付出時間和努力的積極行動。

大衛是個戰士、君王,卻要求過著如祭司般的生活;他需決定經濟和外交政策、制服叛軍、治理人民,卻渴望在神的殿裡baqar。大衛的渴望彷彿是做白日夢,永遠都辦不到的。

我們也是如此,生活充滿各樣讓人忙碌、辛苦和沮喪的事,使我們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應付,往往無法追求真正渴望的事。難道我們還必須因為無法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感到內疚嗎?什麼時候我們的生活可以不再受瑣碎事纏擾,能追求真正的渴望?

大衛不願意等到來世,他決定現在就採取行動,他所能做的就是baqash(尋求),而神應允了!因此我們必須刻意、自覺地把其他事情放一邊,以得到好東西,這是優先次序的問題。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112月

所以,我們既然有這麼多的見證人,像雲彩圍繞著我們,就應該脫下各樣的拖累,和容易纏住我們的罪……

來12:1,新譯本

「所以」表明前後文之間的因果關係。前一章作者列出一連串信心偉人的名單,他們的信仰生活和行為成為其他人的見證和示範。他們不僅是個體信徒,也是一個共同體的一部分。我們也屬於這共同體,「所以」被要求效法他們的信心。

這些信心偉人有什麼共同點呢?答案在來11:3的聲明:「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神用他的話創造世界,每一個信心偉人都根據神的話行事;即使他們沒看見任何證據,仍然相信神的應許,這就是有信心之人的信仰本質。

重複的「因著信」不是口頭宣告,而是實際的將神的話轉化為行動。「因著信」簡略說法就是「我必聽,我必行」,這就是信心偉人的生命。但願他們的信心激勵我們在信仰路上堅持不懈,直到實現信仰目標。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212月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來12:1

euperstaton(纏累)是「美好」「圍繞」和「站立」的組合,纏累我們的是那些以為對我們有益,卻不是神以為美的事。罪容易纏住我們的是在那些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沒有真正相信神所說的話是真實的,說白了就是對造物主不信任。這是一種偶像崇拜,就是認為神不是唯一至高無上的造物主。

偶像崇拜不只是在人手所造的形象前鞠躬下拜,而是一種拒絕或無視神話語的生活方式。偶像崇拜就是聲稱神的話不真實或無關緊要。

把這節經文應用到個人身上,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可能是你正在對抗的某些成癮行為,也可以是不按神的話行事的心態和行動,那是最難察覺的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的反面就是信心,如希伯來書11章的信心偉人沒看見任何證據,仍相信神說的話都是真的。我們是跟隨誰呢?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312月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來11:6

adynatos(不能)是dynamai(有力量或有能力做某件事)的否定詞。所以,「不能」是指缺乏力量以致無法完成某事。

為什麼這事實很重要?因為我們經常被教導「信仰」是我所相信的某些信念,如果真這樣,那麼為了取悅神,我只需要說出正確的話,即使我只在腦海中說出這些話。當然,這並不是希伯來書教導我們的。

希臘文pistis(信)的希伯來文相應詞是'emunah,先知哈巴谷著名的一句話「義人因信而生」(哈2:4)就是這字,表達「穩定、堅固、可靠、支持」,字根的核心意思是「肯定」。希伯來文化將'emunah比喻一個父親強壯的臂膀環繞著孩子,你可以依靠他的保護、供應和愛的照顧。

以賽亞書7:9也說:「你們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穩。」我們的生活一旦失去pistis/'emunah(信)這種穩定的力量,一切都不會穩固,最終什麼都完成不了,甚至將被毀滅。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412月

人非有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來11:6

若沒有堅定的信任(pistis/ 'emunah),沒有堅定的依賴,沒有根據神的話行事,我們就「不能」(無力)取悅神。即使我們能說宗教術語,努力履行宗教責任,看起來像個信徒,但不堅定相信神的話(並照著去行),依然無法體驗神對我們的恩惠。

「信」要求我們相信神說的所有話,以肯定、明確、不容置疑、無可爭辯、不可否認的心態視神的話為生命唯一根基。意味著我們相信神是獨一無二的,他就是他所說的那樣,他會做他所說的事情,他永不改變。

當我們積極行動,渴望與神同在,並且持續不斷追求成長,就會得到神的獎賞。你注意到嗎?想要討神喜悅是適當的,甚至是被期望的,而且這是一個走向完美的持續行動,這就否定了「得救之後無需再做任何事」的想法。

在經歷神恩典的道路上,唯一攔阻就是我們的無力;而無力不是因為缺乏屬靈知識,而是缺乏行動。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512月

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你們的時候常是方便的。」

約7:6

希臘文有兩個字描寫時間,一個是chronos,翻譯為「時間、時光」;另一個是kairos,表達「時機、時刻、合適時間」。耶穌這句話用的是kairos。

chronos是我們熟悉的時鐘時間,由分、時、日、年組成,是一種連續流逝的時間觀念,每個人從出生、生活到死亡都有一定數量chronos。但kairos不這樣運作,它是指一切都對齊的時刻,即所有事物井然有序、所有環境聚集一起、所有注定要做的事發生的那一刻。

耶穌知道自己的時機還沒到,表示他清晰理解自己活著的目的。直到他來世上的目的實現之時,他的時機才來到。耶穌在十字架說「成了」,正是宣告時機到了。耶穌生命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在正確的kairos。他的出生是一個時機——是耶和華的計畫達成一致的時刻,是世界準備好迎接彌賽亞出現的時刻。耶穌能理解自己的kairos,因為他與差派他的父神有深刻聯繫。

我們的生命不應只有chronos,也要能領悟和理解自己生命中特定時刻的重要,並實現神對我們生命的目的,關鍵取決於我們與神的關係是否密切。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612月

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你們的時候常是方便的。

約7:6

耶穌的兄弟慫恿他上耶路撒冷,耶穌拒絕他們的建議,指他的時機未到。耶穌的兄弟缺乏對神聖目的的認知,所以任何時刻對他們而言都是最後時刻。

hetoimos(方便)表達「為要成就一個目的而預備好」的意思;希伯來文相應詞kun也是強調「為將來的某事做好準備」的概念。耶穌告訴他的兄弟要在不可避免之事到來前做好準備。現在是拯救的日子,因此要在這個精確的時機做好準備。

耶穌也會對我們說同樣的話。我們知道神對我們的旨意是什麼嗎?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清楚的了解,並為將來做準備嗎?還是我們隨波逐流,不太確定自己在做什麼,因此沒有真正為最終的kairos(時機)做準備?

當然,這些問題歸結於我們是否清晰了解神的心意。神為我們設計了在神國計畫中的角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沒有一個人是可有可無的。如果一個人不清楚自己生命中的目的和使命,就無法作好準備。

你想在日常生活(chronos)中體驗kairos的那一刻嗎?那就去尋求目的,並做好準備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712月

當時,尼布甲尼撒怒氣填胸,向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變了臉色,吩咐人把窯燒熱,比尋常更加七倍。

但3:19

但以理這位朋友的希伯來原名是Azariah(亞撒利亞),yah與動詞azar的組合是「耶和華幫助」的意思。他的名字宣揚耶和華的信實,儘管他被俘虜到異邦,但無論走到哪裡,他都帶著唯一真神的名字,直到尼布甲尼撒改了他的名字——Abed-nego(亞伯尼歌),意思是「尼波的僕人」。(尼波是巴比倫的神明)

在古近東如果我為你重新命名,意味著為你注入新生命,如今「耶和華幫助的人」成為「尼波的僕人」;希伯來人變成巴比倫人。

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字,它可能有著特定的意義。但今天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名字所代表的我這個人,有沒有活成了世界期望我成為的樣子,而忘記了我本來應該反映神的生命?

亞伯尼歌雖然被換了名字,但他的生命依然活出「耶和華幫助」的見證。無論我們在哪裡,用什麼名字,讓我們的生命拒絕成為「亞伯尼歌」,恢復「亞撒利亞」,活出真正的身分和神命定的目的。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812月

身體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

林前12:14

ouk(不是)是希臘語中最強烈的否定詞。聖經清楚表明ouk esti hen(不是一個肢體),而是polla(許多),在基督身體裡所有人的地位平等。

保羅對好爭吵的哥林多信徒強調他們需要秩序,接著強調這秩序不是建立在等級制度。教會的領袖只有一位,就是耶穌基督,其他人都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沒有任何人是特別重要、在屬靈上高人一等,或可以用權柄凌駕其他人之上。

神安排每個肢體不同任務,他的靈在眾肢體中運行,引導每個肢體完成延續教會的使命,如造就、教導等。不幸的是,今天很常是由教會為了「教會的需要」而分配任務,很少有人問:「主的靈如何引導你加入這教會?」更常聽到的是:「我們有很多事要做,你最擅長這個,請加入我們的教會。」

是主的靈揀選你去履行專門為你量身定做的職責,要你在這教會裡服事他。去做神設計要你做的事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1912月

身體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

林前12:14

melos(肢體)除了形容身體的一部分,在新約也用來指「成員」(Member)。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基督的身體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讓我們仔細思考保羅使用這比喻的含義。

一個身體絕不可能只有一個肢體,而是由手、腳、五官、內臟等組成,每一個都很重要,任何一個受傷或損壞,就會影響身體的運作。

保羅使用這比喻強調在基督身體(教會),沒有人是不重要、不被需要的。我們太常被教導如果我不是手,我就沒有價值;如果我不是腳,就只能坐在長椅上被動地接受他人的指示或意見。

我們在教會習慣以才華來看人的重要性,那些有特定恩賜的人會被視為對教會有價值;那些有說服力和組織能力的人通常會受重用。保羅強烈反對這種觀點!只有看所有肢體同樣重要,基督身體才會成長。

神已選擇了你,讓你完成專門針對你而設的任務,讓你在教會可以發揮作用。你為什麼還猶豫?拋下世界推崇的等級制度加給你的枷鎖,去做神設計要你做的事情吧!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012月

耶和華說:「你們用話頂撞我,你們還說:『我們用什麼話頂撞了你呢?』你們說:『事奉神是徒然的!遵守神所吩咐的,在萬軍之耶和華面前苦苦齋戒,有什麼益處呢?如今我們稱狂傲的人為有福,並且行惡的人得建立,他們雖然試探神,卻得脫離災難。』」

瑪3:13-15

注意,經文不是顯示個人頂撞神,而是集體說:「我們用什麼話頂撞了你呢?」他們是在集體犯罪,因此要回轉,是個人和社區都要採取行動。以下是一些具體方向:

一、把對他人的慈悲和關懷置於計畫和自身利益之上,而不是只關注特定計畫或政策的實施。

二、在行動中彰顯對神恩典的順從和感激,而不是追求自身的目標或利益。

三、不要被憤怒和仇恨主導,要以寬容、和解的心態去對待他人。

四、為下一代的利益和福祉行使公義,確保他們能生活在一個公平與和諧的社會中。

五、原諒和包容不同意你、持不同觀點或有所冒犯的人,而不是與之對立或仇視。

你還可以想出更多行動,關鍵在於要能產生hesed(堅定的愛和仁慈)

的果實。總的來說,在面對罪惡和挑戰時,個人和社區應該展現出神的慈悲、寬容、和解、愛和公義的品質。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112月

要在眾人身上行審判,證實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他的剛愎話。

猶1:15

asebeis(不敬虔)包含「對神不敬、不端正」之意。羅1:18同一字指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提後二2:16說要遠避世俗的虛談,免得進入asebeis地步;多2:12將不敬虔和世俗的情欲並列。因此,不敬虔的人可以指在行為和態度上不尊重神律法的人。

或許我們直觀認為「不敬虔」是指犯下偷竊、殺人、通姦等天理不容的罪,或撒謊、自私、害人等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甚至懶惰、沉迷色情等壞習慣。但猶大是寫給第一世紀信徒,asebes清楚劃分了反對神律法的群體是不敬虔的,因為他們否認神的命令;他們的態度和行為表明不關心神所啟示的誡命。猶大說他們將受到嚴厲的審判。

猶大說得很清楚,如果不遵守神的律法、對神的命令持敵對態度,就會面臨嚴重後果。或許你認為自己對神很敬畏和尊重,那要檢視你對神話語的態度和行動,才能知道神是否也這樣認為。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212月

耶和華啊,我知道你的判語是公義的,你使我受苦是以誠實待我。

詩119:75

一般上如果發生什麼壞事,我們第一反應就是認定是魔鬼的工作,牠應該受責備;如果我們受誘惑,也是魔鬼該負責。但大衛的詩句提供我們不同的視角,造成我們痛苦的不是撒但,牠只是宇宙舞臺上配角,神才是工作的那一位。

首先,大衛承認神所做的一切都是tsedeq(公義),這字包含「行為正確、合理、公平、準確、該做、無可置疑」等意思。只是令人驚訝的是,大衛的下一句指出神的公義為他帶來了痛苦,並說神這樣做是以「誠實」待他,emuwnah有「忠誠、堅定不移,穩固」的意思,常用來形容神和他子民的關係。

emuwnah是anah(受苦)的動機。anah有「操練」的味道,神「使人受苦」是為了維繫一份忠誠、堅定的盟約關係,當神與他的子民立了約,而子民卻偏離了神所要賜給他們蒙福的生命,他會毫不猶豫地懲罰他們,以引導他所愛的人回到正確的方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312月

耶和華啊,我知道你的判語是公義的,你使我受苦是以誠實待我。

詩119:75

大衛對神性情的認識細緻入微,不是只停留在信神就萬事順利而已。大衛對神的闡述教導我們兩個重要的功課:

一、神是美善的,他所做的任何事都不是為邪惡的目的,相反乃是出於他的公義和誠實,即使是壞事發生,神也一定有他的美意。「你使我受苦」('initani)是為了讓背離正道的子民悔改歸向他。

二、神是信實的,他堅持一定要子民回到他身邊,因此盡一切努力來實現這目標。

神以溫柔、小心、體貼的方式,卻始終堅定地要讓我們願意成為一個順服神的人。讓我們睜開眼睛看清真相,這是神在工作。沒錯,人類歷史上有許多不幸是由邪惡造成,但我不願意貶低耶和華的信實,他會糾正。

「你使我受苦」,下一句一定是:「我感謝你!」 如果不是神的糾正,我會變成什麼樣子?難道我們不應高興神這麼在乎我,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帶我回來嗎?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412月

你們說:「事奉神是徒然的……有什麼益處呢?如今我們稱狂傲的人為有福,並且行惡的人得建立,他們雖然試探神,卻得脫離災難。」

瑪3:14-15

以色列民不是無神論者,也不是不可知論者,他們有豐富的信仰傳承,足以讓每個人都能明白神的心意。但神對他們並不滿意。他們用美妙的歌聲在宗教儀式中唱著:「更大、更大、更大」,亳無忌諱地表達想要追求更多、更大的東西,可能是財富、權力或其他形式的個人利益。他們的唱詞暗示了對物質的追求超過對神的敬愛。

耶和華譴責他們zedim(狂傲),說他們是一群「自大、傲慢、放肆」的子民。他們充滿驕傲,卻說:「但是主啊,我們敬拜你。」他們浮誇,卻說:「但是主啊,我們低頭禱告。」zedim的三個特徵就是:自以為是、叛逆和故意違抗。

以色列民並不按神的指示行事,而是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決定行動。他們認為神會喜悅自己的行為,實際上卻是違背了神的指示。他們的宗教行為是為了追求個人或集體的利益,而不是真正虔誠地遵從神的旨意。

今天的教會是否也可以看到zedim的影子?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512月

你們說:「事奉神是徒然的……有什麼益處呢?如今我們稱狂傲的人為有福,並且行惡的人得建立,他們雖然試探神,卻得脫離災難。」

瑪3:14-15

以色列民似乎沒有意識到神不喜悅他們的行為或態度,竟問:「我們說了什麼話頂撞你呢?」神回答說:「你們稱狂傲的人為有福、把行惡的人當作偶像、試探我的主權、以為你們這樣的行為得以逃脫 。」

他們顛倒了神國度的倫理觀。人們不再謙虛,而更注重自我價值和自我表現;不再追求公義,而以世界價值觀為規範;不再強調神的恩典和慈愛,而強調只服從規條;不再承認神的絕對主權,而以世界的體系或人類的權威取而代之。

無論是在瑪拉基時代,或是現今時代,追求個人或集體利益都成了人們推崇的價值和目標;無論是在教會還是社會,都出現這種以利益為至上的現象,取代了對神的敬拜和對他人的關懷。

我們必須做什麼呢?zedim(狂傲)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集體的罪惡,我們該如何為共同的罪悔改呢?首先要從我們個人到教會群體,都歸回到神的道路,並且將屬神的倫理滲透到社會各層面,將基督的光帶到世界。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612月

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他說:「你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

太4:3

忽略ei(若是/如果)這小小連結詞會引起嚴重的問題。「如果你是神的兒子」這小小的懷疑,暗示可以推翻對神必須有的服從和信任。

「如果你真的得救了,一點小罪真的重要嗎?」

「如果神會醫治,為什麼你還在生病?」

「如果神愛你,為什麼你禱告沒有得到回應?」

撒但不是用邪惡力量壓倒你,而是讓你質疑神的主權和信實。如果你完全依賴神的話,牠就會質疑你的忠誠;如果你對神的回應失望,牠就會敦促你重新考慮神的仁慈;如果你心灰意冷,牠就會跟你說神不再關心你。最重要的是牠會指出你的不忠、不順服和悖逆,讓你感到內疚,然後控訴你不配得到神的恩寵。

撒但不需要推翻神的話,牠只需要加一個ei。這時你必須記住神的憐憫和恩典、他的盟約應許、他持續的愛。獲得神恩惠的唯一要求就是需要恩典。

寫下所有讓你感到羞恥的事,把撒但用來指控你的事帶到神面前,這是你真正的奉獻。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712月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

提後2:2

希臘動詞paratitithemi字面意思是「交存,把東西交給別人保管」。猶太拉比的教育模式是選擇學生,然後讓學生跟著他、模仿他。耶穌、保羅都是以這樣模式教導的拉比。

拉比的教育不是為學生建立一個資訊庫,把所有好東西或知識存進學生的「帳戶」,而是讓學生能把所學的繼續傳授給別人,因此保羅指示提摩太要把他所學的「交託」給別人。提摩太是管道,讓所學的可以經他傳授出去;他不是一個容器,把所學的裝起來存放著。

一位拉比訓練一名學生,讓這學生成為能訓練另一名學生的拉比。聖經的教育模式是——你模仿我,你的學生模仿你,別人模仿他,形成一個持續的學習鏈。

聖經教育是屬靈銀行的存款,目的不是為了讓個人享用,而是隨時使用、借出去、投資到他人生命中。今天的教會牧者、領袖、教師是否有意識把所學的「交託」另一人?不只是教導知識,而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傳承。你的生命有沒有至少paratitithemi一個人?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812月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

提後2:2

保羅吩咐提摩太要把所聽見的教訓交託給pistois anthropois(忠心的人)。希臘形容詞pistos(忠心)包含「值得信任的、忠實的、珍惜信仰」的概念,也可翻譯為「忠信之人」。

聖經所講的「信心」不是指有正確神學思想,而是指根據對神有絕對信任的基礎行事,即依靠神的信實而活,並照他的要求去行。保羅教導提摩太去尋找這樣的人,把從自己身上學到的教訓投資在他身上。因為這樣生活的人正實現先知哈巴谷的話:「義人必因信得生。」提摩太把從保羅學來的教訓交託給這樣的人,他們會將之傳下去,這就是「因信得生」的意思。

聖經的教育關係是雙向的,既是學習者,又是教導者,你記住這模式了嗎?現在回想在你生命中有沒有曾經(或正在)跟隨一個人,他將屬靈財富投資到你生活中;你又是否曾經(或正在)把這屬靈財富投資到另一個跟隨你的人身上?建議你列出所跟隨的人以及跟隨你的人的名字,這樣做可以肯定你們正參與一個具有神聖意義的教育過程。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2912月

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

提後2:4

empleko(纏身)這動詞,描繪一幅編織辮子的畫面。想像你在海島度假時,將彩色珠子巧妙地編織進頭髮,形成一條美麗的辮子。回家後當你想取下,發現相當困難。保羅用了同樣的意象——不要把世上的東西纏在你的頭髮上。記住你是軍人,要專注於戰爭。

我女兒在航空母艦上服役時,船上的生活沒有時間讓人分心,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她在家可以是平民,但在船上的任務是應付戰爭!

你是否被事業、購物、養育孩子、打掃、度假、娛樂等日常活動「纏身」。做這些事不是罪,它們也並非不重要和無意義,只是我們的注意力常因此分散,而無法專注在生死的戰場上。

當然,我們不是一直都要百分之百地專注,有時我們也需進行「非軍事活動」。關鍵是即使今天我感覺輕鬆舒適,我仍在戰爭中。問題在於這些活動把「你的頭髮編得有多緊」?當你被召喚去作戰時,能多快擺脫讓你分心的事。

也許今天該問問自己:「如果我現在就被召喚去行動,有什麼事會阻礙我?」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012月

把我提在風中,使我駕風而行,又使我消滅在烈風中。

伯30:22

約伯用希伯來文mug(消滅)表達他面對神沉默時的波動情緒,這字有「熔化、消散」的意思,他感覺神好像以殘酷的方式拋棄了他。

你是否像約伯一樣,想知道為什麼神要用你作為遭受苦難的榜樣?無疑神很愛約伯,但如何解釋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呢?沒有簡單的答案!與神的關係有時會讓人感到不尋常和困惑,因為神的方式和行動超出我們預期或理解的範圍。儘管有很多神學解釋,仍無法完全解釋神和他的行動,也無法提供所有問題的確切答案。

我們必須承認對神的認識十分有限,他既然是真神,肯定超出我們理解的範圍。其實這是好事,如此我們就無法把神規定或操控成自己想像的樣子,也避免把自己的觀點或期待強加於神。

然而,神超越人所能理解,確實會讓人感到害怕,因為無法完全掌握或預測他的意圖或行動。作為有限的人,我們需要的只有全然信任神,不在乎他做了什麼,而在乎他是誰,他是深愛我們的宇宙掌權者。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

3112月

他們對神說:「離開我們吧,我們不願曉得你的道。全能者是誰?我們何必事奉他呢?求告他有什麼益處呢?」

伯21:14-15

約伯記探討一個古老卻沒有答案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善良的人會受苦,惡人卻似乎過著舒適的生活?然而,約伯記對這難題的觀察,還包含了對惡人的重要見解。

haphets(不願)就是「將人與需要的東西分開」的意思。惡人甚至不渴望了解上帝的道路。什麼時候我們不渴望擁有,就是當我們什麼都有的時候。惡人擁有了影響力、金錢、舒適生活和控制權。他們看自己什麼都不缺,以為自己不需要神,認為服事神對他們沒有好處。但haphets要表達他們與真正「需要」的東西分開,看不到自己的需要,正因為他們擁有世人認為的一切好東西。

確實,有誰想離開舒適的生活去事奉一位將自己帶入風暴的神?沒有人想要做約伯,做惡人較容易。然而,真正的信仰一定超越只求神給我更多東西,將焦點集中在神身上。

如果有神,他就會對我有一定的要求,而我拒絕承認這要求,就是叛逆的人。回想人類歷史,正是叛逆使我們努力維護的生活和秩序受到威脅,最終陷入毫無價值的生命中。不多人意識到這點,因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已矇蔽了我們,使我們說:「不願曉得你的道。」

瀏覽每日未得之民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