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宣教日引全体同工首次在美国相聚,庆祝创刊25週年。有一晚,范师母分享机构的使命,梳理我们的核心价值与文化,盼望帮助我们在未来挑战保持稳定,做出正确决策,完成神的託付。这个分享后来化为文字,刊登于2024年第四季「师母的话」。
同年,10月8日(美国时间),范师母突然离世。那次聚会是我们与她第一次相见,谁也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次。那篇「师母的话」,成为她的遗言。
原本计画2025年庆祝宣教日引25週年,范师母却不在了。然而,她25年来坚守的核心价值和美好见证,已完整传承,将继续引领我们前行。
我是范师母最早期的同工,见证她如何贯彻这些核心价值。2012年我加入宣教日引,师母第一件事便邀我与她固定一起祷告,从那时起,她是我最忠实的代祷者。无论再难堪或软弱的事,我都可以向她敞开,不只因为她给了我满满的安全感和温暖,更因为我知道她会很认真地祷告。有时,连我都不祷告了,但她会持续祷告,直到事情成就为止。她不只祷告,也会把我的需要放在心中,并且给予实际帮忙。过去12年是我属灵生命最丰盛的时期,很大程度因为有师母这样「把祷告当一回事」的人在我身边。
如今,宣教日引团队可以彼此信任、敞开分享,并愿意对付生命的黑暗,那是师母用祷告的生命塑造的文化。
很少有范师母这样重视同工超过事工的领袖。当年我接任宣教日引主编时,虽不敢说自己多麽出色,但心底却认为自己做得比她更好。在那些幼稚得可笑的日子裡,师母以宽宏与谦卑的生命接纳我、鼓励我,不着痕迹地帮助我成长。我在她的温柔陪伴下,逐渐认清自己的不堪,一点一点被改变。
很多次,范师母凭高度属灵洞察力做出决定,如果我还没预备好,她不会强迫我服从,而是耐心等候,直到我准备好,自然跟上她的步伐。在她心中,人永远比事工重要,她乐意花时间等我成长。
此外,师母一向坚持「容错才能创新」的理念,她让我在毫无压力下发挥创意。儘管她是一个追求卓越,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人,而我则随性,要求也不高,肯定达不到她的要求,但我印象中,她从未责备我,只以温柔且尊重的态度校正我。更多时候是鼓励与称讚,使我在不丧志的过程中,慢慢进步。
12年来,我身边有这麽一位近乎完美的领袖。我们每週一起祷告,每期出版她都参与,我事无钜细都与她分享,需要帮助时她一定在。如今她突然离世,我的世界顿时失去重要支柱,我不确定需要多久,才能适应这份失落。
范师母刚离世时,我不断跟神说:「我永远无法做到她的程度。」直到一天读经,神藉撒下21:15-22告诉我:「一个人做不到,一群人可以。」隔天,同工们聚在一起追念师母,就在那一天,我看到了「一群人」。当同工分享师母对各自生命的深刻影响时,彼此心领神会:我们要继续做师母做的事。
1974年,洛桑会议首次提出「未得之民」的概念。25年后,范师母创办宣教日引,动员华人教会为未得之民祷告。她耕耘了宣教日引25年,回天家时留下25位同工与义工,接续其未竟的使命。
宣教日引最初翻译自Global Prayer Digest(GPD)。GPD停刊后,我们自行撰稿。2024年10月,范师母在世促成的最后一项事工,就是将中文内容翻译为英文,她彷彿走了圆满的一圈。
除此,范师母参与的其他事工,包括北美晨曦戒毒事工,2024年迎来20週年;《圣经游踪》课程已有适合接棒人,她回天家前几个月,还训练了最后一批学员。范师母一生陪伴了许多人,在我认识的人中,无一不因她而得到滋养,也愿意成为他人的陪伴者。
范师母一直很有负担为急难群体筹款,72岁那年,神圆了她的梦,让她开展怜悯关怀事工,短短5年,筹款数额已达75万美金,帮助了许多人。同年,神赐给师母新的异象:每个教会有一个为未得之民祷告的小组。如今,许多祷告小组陆续成立。
范师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曾断言她活不过30岁,也无法生育。然而,她活到77岁,且有一位出色和孝顺的儿子。2024年,是她与范牧师结婚50周年,他们相守到白头,范牧师更悉心照顾她到最后一刻。
范师母的生命停在了2024年。她在世时,把握住每一个事奉神的机会,直到最后一刻。我可以想像范师母见到三一神那刻,一定喜乐无比,因为她的生命如此有意义与价值。
我很捨不得她,但想到这些,我应该要释怀了。